

青少年择业观及疏导教育法探析
作者: 梁翠玲[摘 要]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其正确认识自我和定位自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青少年树立正确择业观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疏导教育法,通过分而导之、因势利导、启发引导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择业观。
[关键词]青少年;择业观;疏导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80-04
择业观属于价值观的内容,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实现人才的精准化培育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择业观的内涵
择业观本质上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
从结构上来看,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认知、择业理想、择业价值取向、择业方法等[1]。其中,择业认知是择业主体对“择业是什么”的思考,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职业的认知;择业理想是择业主体想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和理想的职业目标;择业价值取向指主体对“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思考,是个体对职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2];择业方法是主体对“怎样选择职业”的思考。
从特点上来看,择业观具有自主性、社会性以及发展性。择业观的自主性体现在不同择业主体的差异性上,不同择业主体有不一样的择业观。择业观的社会性体现在择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上,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择业观的发展性在不同的时代、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其择业观从萌芽到逐步形成直至发展成熟都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二、青少年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个体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4]。12~18岁的青少年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对个人理想目标和未来职业方向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选择等问题不约而同地出现。尽管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性增强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选择”。
2023年3~6月,湖北校媒联合全国各地校媒面向学生发起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39%的受访学生认为,“如何找准人生方向”是自己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主要困惑[5]。如何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找准人生方向,成为不少青少年共同面临的困惑,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佛系”“躺平”“丧”等亚文化现象在青少年尤其是青年群体中仍然存在,这种现象正在严重侵蚀部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利于青少年未来的职业发展。马克思强调,职业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6]。为确保未来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必须认真思索、科学权衡自己在职业问题上的选择。
(二)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客观需要
现阶段,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是我国面临的就业困境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人力资源配置亟待进一步优化、部分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较大等。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本质是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表现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7]。出现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需求调整的先导性与劳动力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劳动力市场的自然配置功能无法及时弥补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劳动力供求配置的错位。择业观不仅具有个体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作为未来的劳动生力军,青少年的择业观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随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时代的青少年生逢其时,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任其施展才能。因此,需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使青少年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从根本上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从而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青少年择业观教育缺失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8]。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解决知识传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从实际情况来看,青少年择业观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部分学校对青少年择业观的教育不够重视。部分学校对青少年择业观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部分中学仍把进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关注点始终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校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文化课占了大部分课时,涉及职业启蒙教育的课程比较少,更谈不上对青少年择业观的合理教育及引导。
其次,部分家长对青少年成长及发展规律缺乏正确认识。例如,有的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或偏见,不愿意让孩子上中职学校,认为只有分数低的孩子才去中职学校[9]。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并没有充分了解职业教育的实质,更没有考虑孩子自身的性格、能力、特长、理想等因素。
最后,还有部分家长过分相信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在没有对孩子有清晰认知和对社会发展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做出了带有功利性、盲目性的选择。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对青少年择业观的教育,有效引导其解决在择业方面的自发性问题。
三、善用疏导教育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择业观
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疏导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被广泛运用。“疏导”简而言之就是疏通引导,即让人们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再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11]。从本质上看,疏导教育法与青少年择业观的形成及发展规律是契合的。针对青少年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疏导教育。
(一)注重对青少年择业观分而导之
一是要坚持分散而导。要针对部分青少年在择业观方面存在的思想问题,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逐一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个体的具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差异化的教育方式,注意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尊重青少年择业观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用标准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同的个体,否则将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坚持分步而导。在对青少年择业观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要按照矛盾的主次方面、问题的轻重缓急,分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教育引导,防止毫无章法打乱仗、“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科学地制订择业观教育规划,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择业观教育课程,每个阶段的择业观教育引导都要做到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该阶段学生特点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三是要坚持分头而导。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分头做好青少年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工作,各管所辖、各司其职,持续增强叠加效应,提高各方教育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育引导工作的阻力。
(二)注重对青少年择业观因势利导
一是要正确把握青少年思想发展规律。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时期,渴望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教育者在开展择业观教育引导时必须正确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认知特点,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心理需求,与时俱进地采用适合青少年思想发展规律及趋势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二是要紧紧抓住教育引导的有利时机。时机的选择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者在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规律之后,应遵循规律,有效识别、利用甚至创造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时机,切实提高择业观教育引导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时机可分为宏观时机、中观时机和微观时机,包括发生重大社会事件的时候、出现重要社会热点的时候、个人面临职业生涯选择重大关口的时候[12]等。
三是要切实发挥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影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比如,当前网络对青少年择业观的发展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其有利影响表现在学习方式多样化、职业选择多元化、就业形式个性化等方面;不利影响表现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部分青少年因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误导,从而产生畸形的择业观。教育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做到扬长避短、化危为机。
(三)注重对青少年择业观启发引导
一是要启发引导青少年提出择业观问题。“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有思才会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13]。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认真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如“我能考什么学校?”“我将来要做什么?”“我能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等,并通过综合分析研判,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二是要启发引导青少年围绕择业观问题积极开展讨论。讨论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者可通过组织青少年围绕择业观问题开展讨论,更好地调动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注意维持良好的讨论秩序,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引导青少年在讨论中交换思想,进一步加深其对择业观问题的认识。
三是要启发引导青少年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2020年以来,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七一勋章”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社会先进典型人物。在实践中,一些教育者适时运用张桂梅的先进典型事迹向青少年开展择业观教育,引导青少年从更高层次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的职业理想,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在开展择业观教育引导时,如果能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所具有的示范效应,会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择业观不仅关乎个人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对青少年进行择业观疏导教育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且迫切的工作。希望更多教育者能够重视青少年的择业观教育,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疏导教育,推动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理性的择业观,为其人生定向,为社会进步蓄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谷国锋.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J].吉林教育科学,2000(9):46-47.
[2] 孙春荣.择业观内涵及其特征分析[J].文教资料,2011(10):188-189.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2.
[4] 张洪烈.舒伯生涯发展论的评析及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4):154-160.
[5] 张子航,雷宇.超七成受访大学生困惑如何找准人生方向[N].中国青年报,2023-11-14(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7] 窦瀚洋,徐阳.让劳动力和岗位更匹配[N].人民日报,2024-01-16(13).
[8]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3.
[9] 赵志群.普职分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22(6):66-6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7.
[12] 张锴.论思想政治教育“时”的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0):62-64.
[13] 钟晓霞.谈学贵有疑[J].青海教育,2014(3):21.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