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作者: 吴丹玲

中学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0

[摘 要]落实中学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但现实教学中存在美育课程系统性不强、美育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美育内涵挖掘不够、美育教师边缘化、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在原有的美育基础上,通过基层党建引领美育再发展,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挖掘美育突破的内在潜力,构建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体系,激发党建的活力和美育的创新力,为突破中学美育瓶颈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党建;美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87-0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意见》还强调学校要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贯穿各学段,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厦门六中)于1995年确立了学校艺术特色办学方向,二十多年来深耕艺术特色教育。在近几年的特色办学实践中,厦门六中以党建为引领,突破艺术特色办学瓶颈,在美育实践中增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意识,基于“文艺双馨,德才兼备”这一艺术教育育人模式,将党建与美育结合起来构建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体系。

一、中学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育人使命:践行立德树人,提升核心素养

党建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实现在当代教育事业中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思想和价值观的教育,美育则侧重于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和情感教育。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使学生发现自我的人生意义,更好地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提升审美素养,丰富情感体验,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性格,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锻炼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1]。

(二)丰富思政形式:拓展思政外延,引发情感共鸣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感知。美育的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特征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抽象和理性的不足,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美育的生活化特征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2]。

(三)提升美育层级:升华思想境界,深化美育内涵

以党建为引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使美育的内涵更为深刻。美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追求“德艺双馨”,升华思想境界。党建引领既明确了思政主题,又为美育指明了实践方向。美育实践活动要具有育人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文化的高层次追求。有了这样的思政理念,美育课程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审美情操的新时代人才。

(四)提升党建效果:明确价值引领,统一政治认识

以党建引领美育,有利于确保审美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在的规范性要求转化为自主性要求,进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

总之,构建中学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体系对学生成才、思政创新、美育提升、党建创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积极开展实践探索。

二、中学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一)美育不被重视,党建对美育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部分普通中学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过于重视高考科目,以致学生素质评价内容单一,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以党建引领美育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党建对美育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以党建为引领,优化对美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为美育课程助力,促进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4],成为当务之急。

(二)美育资源集中于艺术特长生,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

部分普通中学将美育资源集中在艺术特长生身上。如何让艺术特长生以外的学生也能从学校的美育课程中受益,艺术教育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问题有待探究。中学党建与美育课程都应以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应该在原先设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课程教学目标中,寻找与党建的契合点,调动更丰富的机构资源、活动资源、媒体资源等,进一步开发、补充、更新美育资源。

(三)对美育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美育课程思政的育人高度有待提升

学校的艺术课容易被学生、家长误以为是放松课,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容易被贴上娱乐化的标签。这是因为对美育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中学党建与美育课程都应致力于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提升美育内容的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应在不同美育课程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

(四)美育教师的事业瓶颈难以突破,缺乏美育专题党员先锋活动

受中高考评价模式的影响,考试科目的教师工作积极性更高,参与的学科培训更丰富,评优评先的机会也更多。部分美育教师被边缘化,难以突破事业瓶颈。面向美育教师开展的专题党员先锋活动较少,以致一些美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可通过将美育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开展丰富的美育专题党员先锋活动解决这些问题。

三、中学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学校党委在对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实践探索。目前,通过建设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搭建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实践平台,设定美育教师培养机制与美育评价机制,构建了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体系(见图1)。

(一)建设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学校党委以“音乐思政”为品牌将党建工作有效融入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第十党支部由思政教师和艺术教师(主要为音乐教师)组成。该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党员教师多元化、专业化的优势,将党建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发掘党建的团队资源和内容资源,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建设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见图2),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美育基础课、选修课、社团课

美育基础课中,通过用阿卡贝拉唱党史、用舞蹈话剧演绎红色故事、用诗词朗诵再现英雄事迹等形式,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增强学生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组织执行力,扩大党建品牌影响力。美育选修课中,思政教师、音乐教师以学科专业为基础梳理百年党史、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政热点。美育社团课中,音乐教师用艺术形式诠释红色经典,既丰富了思政工作的形式,提高了思政工作内涵的延展性,又拓展了美育的思想深度。

2.主题情境党团队课

利用节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比如,学校在2021年五四青年节开设以“一起燃烧的青春”为主题的党史音乐团课,并在学习强国平台直播,受到社会好评;2021—2023年,学校先后开展“我心向党百年礼赞”“青春聚焦党的二十大”“永远的雷锋”音乐思政课暨厦门六中爱国主义大课堂等活动。

3.主题展演宣讲实践课

学校第十党支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学校艺术教育的传统优势,将党建与美育深度融合,创立福建省首个学生思政宣讲团,让学生唱主角,结合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宣讲,用小角度彰显大方向,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生成有深度、有温度、有韧度的思想政治课,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音乐思政”品牌自成立以来,在校内外形成了品牌效应,产生了较大的辐射作用。

4.美育社团展示活动课

学生思政宣讲团利用晨会课,先后组织了四季立德讲堂暨“读史明智,薪火相传”系列思政宣讲活动。艺术团结合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在“音乐广场”等活动中,以艺术的形式结合时政热点、先进人物事迹、百年党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的思政主题展演。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的宣传教育、熏陶感染作用,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怀。

(二)搭建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党建与美育协同育人就是要发挥党建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构建美育课程思政新格局。一方面要发掘学校党支部、教研组、艺术团、少先队、团委会、社团等组织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发挥党组织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联合校外各单位、组织等的突出作用。厦门六中通过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市青少年宫、湖南湘江新区雷锋小学(下文简称雷锋小学),以及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联合共建,实现协同育人。具体情况如下。

2022年7月,学校党委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携手促进国家美育方针的落地,合作建设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打造美育事业平台、培育符合厦门地域特色的美育品牌、拓展美育辐射范围。

2022年12月,学校党委与厦门市青少年宫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思政牵手音乐艺术的教育实践,以“音乐思政”为抓手,组织思政进美育课堂活动。在由中央网信办联合教育部等单位举办的2022“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中,厦门市青少年宫“红领巾”讲习团、厦门六中学生思政宣讲团受邀共同登台,在情景表演《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与“英雄小八路”何明全爷爷共同演绎了“英雄小八路”的故事。

2023年3月,学校党委与雷锋小学党委签署“大思政课”合作协议,通过探索共建把思想政治课堂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以艺术的形式激励青少年高举团旗、队旗跟党走,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2023年,在学雷锋纪念日,厦门六中学生与雷锋小学学生共同朗诵《雷锋颂》,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布六十周年,并在湖南卫视《新时代、新雷锋》主题晚会上,共同演唱歌曲《送你一朵小红花》。2023年3月24日,厦门六中“永远的雷锋”音乐思政课暨爱国主义大课堂在厦门广电集团演播厅开讲,特邀雷锋小学学生代表欧阳雨欣担任节目主持人,并请雷锋小学校长黄勇进行“用雷锋精神涵养新时代雷锋少年”主题宣讲,用音乐思政课的形式引导两地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

(三)建立美育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第十党支部进行“音乐思政”主题党建,通过“美育思政”专题党课培训、读书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活动以及“美育思政”党员先锋行动、党员示范课、党员名师工作室等党建形式,引领美育教师专业成长,解决美育课程思政中出现的问题,如师生思政意识薄弱、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等。

学校党委持续开展“与青年教师面对面”活动,定期举办“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主题读书会,牵头名师名家为美育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强力推动“双青品牌”建设(“青蓝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学科品牌建设。2022年11月,厦门六中“音乐思政”品牌获评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和中共厦门市委讲师团联合颁发的“理论宣讲轻骑兵优秀品牌”。2023年1月,厦门六中的“音乐思政”品牌获评“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建品牌”。2023年9月,厦门六中《音乐思政,以文化人——基于校园特色品牌之上的基层思政工作路径初探》获评“厦门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