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
作者: 吴光潮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当下,在课堂教学素养导向之下,作业承载着“教学评”一致性、协同育人等重要职能.尤其,随着“双减”“作业管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的出台,作业重构、优化设计、提高质量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是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课题.一线教师已积极参与这场作业变革,但更多的是关注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那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该如何重构、如何优化设计呢?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以下简称PEPM) 中“17.1 勾股定理”的作业设计为例,结合实践给出若干认识与思考,以期给广大教师启示.
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的内涵与现状
1. 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的内涵
基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高质量基础性作业体系建设项目组”关于作业的阐述,笔者将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界定为: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为完成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不局限于试题笔练和知识操练,而且涵盖实践性、任务性、引导性的学习过程活动);与课后作业一线贯通,但限于课堂场域、聚焦课堂学习过程,是课后作业的“序章”和基础.课堂作业,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与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分析整理等学习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有助于拓展学习时空,延续课堂活动,达成课堂教学无法完全实现的学习要求;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诊断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促进家校沟通.
作业设计是指依据一定的作业目标,对作业内容、难度、类型、实施方式方法等进行统筹思考的过程.进行作业设计,需要基于课程标准,以体现作业的科学性;需要关注作业目标,以明确作业的解释性;需要统筹分配内容,以突出作业的整体性;需要关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型的作业,以体现作业的合理性.
2. 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的现状
笔者通过长期教学视导工作发现,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作业有诸多问题,如:教师作业观主要停留在知识立意而忽略能力、素养立意;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结果性单一评价,而忽视思维与能力的提升、过程性多维评价;作业素材使用上,“轻教材,重教辅”;作业的题目设计、活动实施、讲解评析等方面不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教学实践过程缺乏可以直接使用的设计流程等.对于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教师可以着眼于单元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并对学生学科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情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情况等实施评价,以此来判断作业设计方法是否可行,作业内容是否有效.
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1.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依据
初中数学课堂作业的优化设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 为依据,基于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强调情境化、结构化、整体性、联系性、进阶性,倡导问题解决、主题式、项目化、探究性活动的实施,聚焦知识理解、能力提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重视课堂作业“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设计体系的构建.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不仅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重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多维发展.
2.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基于新课标内容,笔者梳理、提炼出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的如下基本理念.
(1) 坚持“产品思维”,强化育人评价的作业观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作业具有课程性质[2] .因此,新课标下的作业观,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结果性评价,更要有能力、素养立意的“产品思维”,注重思维与能力的提升、过程性多维评价,强化素养的培养、发展和学科育人.作业设计案例如表1.
(2) 树立四个意识,推进“教学评考”的一致化
作业设计要有四个“意识”[3]:目标意识,即对应本课教学目标、突出单元核心目标、指向课程目标体系,将每一课的作业目标与之建立起对应关系,提升作业的针对性、指向性;整体意识,即体现学生“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应用迁移—总结反思”等学习过程的整体关照,作业目标前置、聚焦核心、依标设练,学程式作业单(内容),整体统筹、连缀贯穿上述“模块”,从而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精选意识,即依据新课标、教材等文本资料的研读和学情的分析,精选作业内容和作业时机;促学意识,即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并借助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反思.作业设计案例如图1.
(3) 重视单元整体,促使知识技能的结构化
新课标强调,“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4]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理应落实教学、作业一体化的整体设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结构化.作业设计案例如表2.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单元作业、课时作业、课堂作业的一致性,规避知识的碎片化,促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目前常规作业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来体现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课堂作业,在题型结构化基础上,以素养为导向,按教学实际功能被分成若干不同的进阶板块,并分别设计相关联的情境内容,促使学生注意力持久,使学程作业完成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得到提高.如:根据单元学习目标,立足教材典型例、习题的开发,同时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及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将课时课堂作业分为“知识建构—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提升素养—数学文化”等若干板块,其中“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提升素养”板块为渐进式作业分层设计板块,并在后续课时课堂作业中适时加入实践探究型问题等.
(4) 关注问题解决,体现知识载体的情境化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注重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情境的育人功能等.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课堂作业也要适时强化情境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生活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等.作业设计案例如表3.
(5) 融合信息技术,探索作业素材的信息化
课堂作业的设计要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将线上网络空间和线下物理空间融通,突破时空限制,丰富学习资源和学习场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作业设计案例如表4.
3.初中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流程
课堂作业服务于课堂教学,作业的质量及育人效果更体现在学业水平考试上,因此课堂作业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需适时关注“教学评考”的一致性.考试对情境的关注,倒逼课堂作业的设计需要关注情境化作业的设计.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要充分关注情境化、“教学评考”一致性.情境化作业的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符合“评价建议”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要求[5],分“前设计”“具体设计”和“评价再设计”3个阶段,共6步基本流程(见图3) .
下面依据该基本流程,从单元作业设计的视角,以PEPM第17章“勾股定理(1) ”第2 课时的课堂作业设计为例,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呈现该内容课堂作业设计的主要环节,并辅助典型案例(片段) 进行解析、示范.
(1) 制订作业目标
作业是基于教学目标和课时内容的学习任务,承担着诊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6] .作业目标应符合对应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具体步骤如下.
①基于新课标、教材、教参、学情等,梳理单元、课时内容对应的教学要求, 制订“ 单元作业目标”.作业设计案例如表5.
②基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需要, 分解课时教学内容, 并依据“单元作业目标”重组、分解、确定课时作业目标.作业设计案例如表6.
③根据“课时目标”统计表,将作业按学习水平、设计意图、核心素养、题型、难度系数、完成方式、完成时间、赋分、出处等进行研制和统计,确保习题覆盖课时目标、含重难点内容的习题合理分布.作业设计案例如表7.
(2) 筛选设计对象
作业题目的设计,需要考虑题目的功能与对应课时目标的学习水平和设计意图是否匹配.比如,“表7”中的第1题,侧重于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知识巩固,不需要情境化;第2 题,侧重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迁移应用和创新设计,可不用情境化,也可适度进行情境化设计,要避免过度情境化,保证情境的合理使用.
(3) 创设问题情境
真实、具体的情境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表征学生的学习水平.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科学情境和数学情境.如案例1、3、4、5等,围绕知识结构化与素养的培养设计真实问题,评价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业设计案例如表8.
(4) 设计活动任务
情境活动与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过程性作答,展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的设计需要体现层次性和进阶性,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高度逐步提升.如,表8的第1题,可设计活动任务1:请分享本题的解答;活动任务2:请结合具体的作业解答过程阐述图4 所示的问题解决过程.对于第2题,可依托教材资源选择类题进行演练反馈等.设计活动任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还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活动,初步评价学业质量水平,对学生数学学科思维进行更深入的描述.
(5) 实施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如下维度:能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能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重、难点,能促进课堂、作业、考试一体化.由于作业评价的方式具有动态性,因此作业设计需要留有空间、具有指导性.作业设计宜给定答案样例,并匹配作业评价要点以及学生答题能力水平层次等.见表9.
(6) 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命制是一种预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与预设不尽相同;作业设问、呈现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也可能需要优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适时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作业优化案例见表10.本题从方程、等式恒等变形角度切入,可以避免“学困生”机械、死记硬背公式.因此,在作业设计的科学性这一前提下,笔者对本题的表述进行了优化调整:给出揭示本质的文字提示.
结语
新课标建构了课程目标体系,新增了“学业质量”内容,为教学和作业设计增强了指导性.依据新课标优化作业设计:作业系统要科学合理、流程清晰,作业功能要育人为本、素养导向,作业目标要依标扣本、回归教材,作业结构要板块融通、联变进阶,作业内容要探究生长、问题解决,作业呈现要关注情境、数学文化,作业特色要信息融合、与时俱进,作业评价要关注过程、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