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关注教学一致性研究
作者: 刘东升
[关键词] 三个理解;教学一致性;听课案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后文简称“课标(2022 年版)”)指出:“教材内容组织要着重关注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发展‘三会’是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要求.内容组织不仅要关注数学内容的主线,也要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一致性.”[1]可以发现,仅上面这一段文字,“一致性”就出现三次.笔者以“一致性”为关键词检索“课标(2022年版) ”,“一致性”共出现16次左右.而检索“四基”“四能”这两组关键词出现10次左右,这充分说明教师教学时要积极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一致性”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一致性”呢?笔者结合近期教研经历中的一些听课案例,例谈如何体现“教学一致性”,供大家研讨.
关于“教学一致性”的进一步思考
1.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前后”一致性
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的常用途径是在各种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如何运用概念”[2] . 正如上文听课案例中记录的一些有待改进的教学细节, 归根到底, 教师在备课时还没有对相关教学内容在知识或方法上达到深刻理解. 笔者认为, 在备课环节教师应该基于“ 教学一致性” 的理解, 对拟选编到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审查或打磨.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理解教学内容的“ 前后” 一致性,不仅是本课教学内容的前后教学环节要体现一致性, 这里的“ 前后” 还应该有更宽的视野, 比如本课教学内容或思想方法应该与以前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研究方法等都要保持“前后一致”.以上文提到的“ 积的乘方” 教学为例, 学生之前已学过“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这两种幂的运算都强调“ 指数为正整数”,其应该贯穿整个单元所有选题训练的全过程, 以确保运算性质中该条件的“ 前后一致”. 可见, 只有教师对教学内容的“ 前后一致” 达到深刻理解, 才会在备课选题时, 精准辨识哪些习题不适合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从而主动舍弃或恰当改编后再用.
2. 教师要追求教学在素养的立意上体现一致性
“课标(2022 年版) ”强调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3],包括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努力追求素养立意,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来源、价值与意义;通过数学概念的“多元表征”呈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通过恰当的主题串联、学材重组,促进学生学会用前后一致、联系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地说,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选材要真实可信且要贴近学生的现实(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以及其他学科现实), 以利于学生从问题背景中“去情境化”,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 发展抽象、推理素养. 还有,数学概念的“ 多元表征” 非常重要,以上文案例中提到的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为例,用文字呈现定义就有“ 定性” 和“ 定量” 两种方式(一是形状相同的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二是所有角分别相等、边成比例的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结合图形语言再描述相似多边形的符号语言时需要给出上文提到的“正、反”两种形式.这样就起到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表征”同一个几何概念,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一致性.
3. 教师要重视师生对话促进学生“理解一致性”
以上两点侧重在教师课前备课环节努力追求“教学一致性”,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灵活驾驭、相机引导,通过师生对话、即时追问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致性.“课标(2022年版) ”要求“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4],“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教学艺术往往体现在细节中,以上文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的符号语言的教学处理来说,教师只板书了一种符号语言的形式,我们提出还需要给出作为性质运用的定义符号语言形式,那么怎样体现课标要求——改变单一讲授教学方式呢?教师可以在第一种符号语言板书之后,基于学生之前学习几何研究对象的已有经验,提问:“同学们,你们以前学习几何对象时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定义’具有‘双向性’——既可作为判定依据,又可作为性质运用,那么请你们写出这个定义作为性质运用的符号语言吧!”这样的启发式提问既完善了相似多边形定义的符号语言,又能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几何学习的前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