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通往学生积极心理的初中数学教学途径
作者: 李珲[ 关键词 ] 初中数学;初中生;积极心理
在我国数学教学中有一个优秀的传统,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机制的研究与把握,其中又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根本.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数学基础教育界曾经以学习心理学为抓手,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过系列研究,出现过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后来因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教学研究重心向学习方式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成为研究的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心理学研究略显被边缘化.今天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在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引导之下,对数学教学的过程与目标是否指向核心素养而努力.这些变化与新的研究中心,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拿当下热门的核心素养来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介绍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的时候,强调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些实际上都是对数学教学目标的高度概括,而一线教师所要努力的就是探究并寻找通往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
从目前的探究结果来看,指向学生思维主要特征的各种学习方式引起了教师及其研究者的重视,而内在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心理,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笔者以为这一情形是需要警惕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心理,那描述得再美好的学习方式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心理是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键要素. 由于一些原因,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积极的心理,考试压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乃至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如果学生长时间不能拥有积极的学习心理,其数学学习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必然是一句空话.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中数学教师去探究一条通往学生积极心理的教学途径就显得至关重要.
心理积极与否影响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
积极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积极心理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甚至不需要通过学术定义,就可以知道积极心理就是拥有明确学习动机、较高学习注意力、思维活跃、学以致用的心理.其实稍微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的心理积极与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当要求教师将这些影响阐述出来时却会遇到不少的困难,而很多时候教师也不会因为这一影响的存在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这就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长期囿于不温不火甚至是机械平淡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显然不会拥有积极的学习心理.由此笔者以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积极心理对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影响,只有这样才会对探究积极心理的教学途径产生高度认同,并且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去付出努力.那么,积极学习心理是如何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呢?对此笔者有两点认识.
第一,积极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拥有积极心理时,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过程会更加顺利.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心理状态积极与否,都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考虑到任何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所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就成为一切数学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仔细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可以发现,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工与自我建构,这既与学生的认知有关,又与学生的情感有关,而能够将认知与情感融合在一起并发挥作用的,正是用学习心理学描述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当学生的学习心理处于积极状态时,学生更容易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更容易对数学中的逻辑关系形成认识.
第 二,积极心理更容易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教学途径,当下最流行的就是深度学习.当教师认识到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表现出思维的批判性与创新性时,不能忽略深度学习依然需要积极学习心理的支撑.无法想象在课堂上处于消极状态的学生,还能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正向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处于积极学习心理状态的时候,由于能够有效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的数学眼光会更加敏锐;由于能够有效发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他们的数学思维会更加活跃;由于有更加强烈的表达动机,因此他们的数学语言的运用会更加灵活.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初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心理积极与否,确实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实施的时候,必须将调试学生的学习心理作为思考的内容,并以之支撑起初中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通往积极心理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拥有积极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评价,乃至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师生关系演绎的必然结果.因此想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理,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做出努力.有研究表明,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融洽沟通,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相勉励,它贯穿教学始终,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心理暗示的作用,即除了隐性的心理暗示,显性的教学设计与评价也是通往积极心理的有效途径.下面来看一则教学案例.
“平行线的性质”是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知识.因为其具有基础性,因此该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就影响着整个平面几何知识体系的建构.如果仅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似乎并不困难,“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知识的掌握,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也不存在困难.那么这一知识的教学,又有着怎样的促进学生学习心理从平淡走向积极的作用呢?对此笔者是这样分析的:首先,“平行线的性质”这一知识相对简单,但其中的逻辑性却比较强,因此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探究与建构空间,如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体验感和收获感,那就可以激活学生的积极心理;其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关系密切,绝大多数学生在探究得出第一个性质之后,都能够自主探究后续的性质,这样学生就容易有成就感,容易激活学生的成就动机,这也是形成积极心理的有利条件;最后,“平行线的性质”这一知识应用空间较大,当学生成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仅会有强烈的成就感,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奠定积极心理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紧扣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
其一,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行探究.
教材中通常设计让学生去作图并测量,并以此作为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无论是借助坐标纸上的直线,还是用直尺和三角尺去画两条平行线,又或者是用量角器去度量角度的大小,都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最初的心理是任务驱动下的任务完成心理,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就会有所发现,这一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打开积极心理的大门.比如当学生测出8 个角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去判断哪两个角是同位角,学生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这就是积极心理的内在表现.
其二,让学生自主总结探究收获,并引导学生将探究进行延伸.
针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条性质,当总结的主体是学生的时候,学生的体验感是不一样的,积极心理更容易形成.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让学生去思考“还能进一步探究得出哪些性质”.教学实践表明,此时学生会更加积极,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自主推导出新的结论,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其中的每一次尝试,都能够放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效应——成功叠加之后的学习心理走向积极的效应.
其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巩固积极心理.
“平行线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制作潜望镜就是知识性与实践性兼具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出一个实用的潜望镜,并画出示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平行线的性质”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其后学生所收获的成就感,也可以放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巩固积极心理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心理的价值再探究
分析类似于上面这一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简单的知识还是复杂的知识,都能够找到通往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有效途径,而理论变成实践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选择.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师愿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激活学生积极心理上,认不认同激活学生的积极心理对于达成数学教学目标的作用.
实际上,激活学生积极心理确实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学生一时的积极心理有时并不能长时间保持,有时候教师所付出的努力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很多时候教师所预设的学生带着积极心理去学习的情形并没有出现……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形都会影响教师的认识,甚至可能消解教师所作出的努力.其实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当教师选择不认同或者放弃的时候,其实就是教师自身没有积极心理的时候.当教师习惯于延续已有的习惯实施教学时,当教师的全部精力都用来追求学生的高分时,教师自身便很难拥有积极的教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也就很难获得积极的学习心理.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当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得更加积极的时候,也是挑战自身教学理念与习惯、让自身的教学走向积极心理的时候.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审视积极心理的价值,笔者以为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融合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中. 可以说,积极心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条件.
总之,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更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只有过程与目标和谐一致,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