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法三结合”的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的组织研究
作者: 万霞[摘 要] 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有着广泛影响,其中的“学法三结合”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参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小组学习包括三个要素,即人、事、人完成事的逻辑. 面向“学法三结合”的小组学习组织研究,其研究的直接抓手是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间接抓手是学生的小组学习过程. 研究小组学习的组织,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研究让教师知道了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些什么,从而也就知道了应当如何因材施教. 从教学理念建立的角度来看,小组学习的组织研究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一定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只有释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那才是最合适的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法三结合;小组学习;组织研究
一个教学流派对教师的影响通常都是很大的,而当这种积极影响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法三结合”的理念更是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该理念的提出为初中数学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是应然选择. 其中,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小组学习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在小组学习中,抓住“学生展学”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展学的机会很多,盯住学生的展示过程,从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挖掘教学价值,捕捉教学契机,可以将学生展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面向“学法三结合”的小组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同,但是在组织实施时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基于“学法三结合”的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的组织研究也就有了必要性.
“学法三结合”视角下初中数学
小组学习的组织内涵
小组学习在“学法三结合”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学法三结合”是指个人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的结合. 在“学法三结合”的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个人学习为基础,这样可使学生更好地跟数学对话,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并应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此思路来看小组学习及其组织,可以发现小组学习应当是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重要形式与载体,而小组学习的组织则依赖于教师. 可以说,教师对小组学习以及“学法三结合”有着怎样的理解,就可能会设计出怎样的小组学习过程. 既然是面向小组学习的组织研究,那么要重点思考的就是“学法三结合”视角下的小组学习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又如何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如果能够将这些问题充分解决,那就意味着真正理解了小组学习的组织内涵.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通常认为,小组学习的组成应当包括三个要素,即人、事、人完成事的逻辑. 根据“学法三结合”的基本理念,涉及的人包括学生个人、小组以及集体,涉及的事主要指学习,而人完成事的逻辑实际上也是个人、小组以及集体在完成学习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 这看起来与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没有区别,但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从个人到小组再到集体,意味着学习的群体在不断扩大,这一过程不是由教师发出指令后形成的,而是学生学习不断进阶的结果. 个人学习之所以需要进一步演变为小组学习,是因为小组学习能够让学生个体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互通有无,还能够让学生有表达学习收获的机会,有确认模糊知识是否正确的机会,有就不会的知识向他人讨教的机会;进一步到了集体学习的环节里,学生不仅有学习信息的输入,还有学习信息的输出(也就是学习成果的展示). 因此,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小组学习的三要素,就可以发现要组织好小组学习实非易事.
对于小组学习的组织实施而言,教师需要着力思考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够让学生自然且自动地从个人学习走向小组学习,再从小组学习走向集体学习. 此时教师应当隐居幕后,通过显性的语言引导与隐性的引导,来让学生的小组学习进阶变得更加自然. 虽说数学知识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但初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除了遵循知识间的逻辑,通常还与生活经验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关,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再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是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路径. 明确了这一宏观逻辑后,再将小组学习的三要素渗透其中,并将自然境界体现出来,也就能形成小组学习的良好状态.
基于“学法三结合”的初中数学
小组学习的组织探究
面向“学法三结合”的小组学习组织研究,其研究的直接抓手是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间接抓手则是学生的小组学习过程. 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总体而言,对教师教的研究要依赖于对学生学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学生思维生成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要义. 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关注学生思维成长又是学科教学的核心要求,只有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思维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精髓. 所以要想获得小组学习的清晰组织思路与组织实施的能力,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研究小组学习,进而研究小组学习的组织.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有“设计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教材开宗明义:轴对称图形均衡、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常常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这样一段简洁的引言实际上给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进行了知识与能力的定位: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需要让学生在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形成作轴对称图形的技能,并获得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思路;从情感与品格的角度来看,需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美的认识. 结合上面的内涵理解,将这一内容设计成小组学习,可以这样设计:
环节一,组织学生个体回顾轴对称图形,并到生活当中进一步寻找轴对称图形——重点寻找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轴对称图案.
由于此前学过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所以将这一环节交由学生个体是合适的,尤其当学生搜索的目光锁定在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轴对称图案上时,商品的商标以及相关的标志就成为学生的首选,除了教材上的绿色食品标志外,著名的商品商标、企业的标志等,自然也会被学生关注. 此时学生搜索到的素材,可以支撑起学生的个人学习.
环节二,以任务驱动实现个人学习向小组学习的转变.
这里的设计任务就是轴对称图案的设计,此时可以结合现实社会需要,先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引导,然后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于是有的小组选择了公益事业;有的小组选择了科技领域,如中国芯片的标志;有的小组选择了生活创意等. 不同的主题可以形成不同的任务驱动效应,而带着不同任务的小组在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时候都会涉及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如何让图形画得更对称、更协调等,这个时候一个小组内总有学生能够想到网格纸. 学生在构思与创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设计一个轴对称图案不仅要关注“型”,同时还要关注“色”,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所设计的图案更美.
环节三,以成果展示驱动实现集体学习.
此环节所需要展示的成果除了设计出的图案,还应当包括自己的设计思路与过程,学生可以将设计过程中的障碍以及克服障碍的想法逐一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还能知其所以然,而这个过程中的展示与反馈也让小组学习形成了闭环效应,即学生在小组学习以及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可以反哺个人.
基于“学法三结合”的初中数学
小组学习的研究思考
毫无疑问,“学法三结合”能够给当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同时也让教师对小组学习的组织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不止一次发现,研究小组学习的组织,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研究让教师知道了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些什么,从而也就知道了应当如何因材施教. 从教学理念建立的角度来看,小组学习的组织研究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一定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只有释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才是最合适的教学.
小组学习作为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承上启下者,在落实“学法三结合”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要以对个人学习的研究为基础,以集体学习为落点,思考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缘何要建立小组、经过了充分的小组学习后又应当如何迈向集体学习,这些都是小组学习组织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