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郑朝明本研究聚焦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巧用信息技术以及设计课后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高中历史教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持续地进行探究,拓展其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来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情境是指将历史事件、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真实且具体的历史场景。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朝的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打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历史场景。接着,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秦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秦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查找资料、阅读文献,以便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进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供自学工具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关于全球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航海家的探险经历、航线图、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在线讨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全球航路开辟的在线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互动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协作能力。
三、设计课后任务,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课后任务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课堂知识、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具有关键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课后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自主搜集关于二战后各大国势力范围变化、重要国际会议和条约的资料,并整理成时间线或图表的形式。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道思考题,如“分析冷战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最后,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历史读物或纪录片,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认识。通过完成这些课后任务,学生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在自主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