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策略
作者: 武震多元思维是相对于一元思维和二元思维而言的,它是一种复合型的思维,其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模型,从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知客观世界。在多元思维的助力下,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知和思考历史,可以寻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最佳路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元思维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借助史料,引导学生多层次评价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高中生在评价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史料,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收集前人的各种评价,作为自己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基础资料,这样才能实现全方位的评价,进而实现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养成。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曾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针对李鸿章的这一行为,有人说李鸿章是奸臣,面对侵略,没有昂起头颅与敌人拼死一战,而是卖国求荣贪图享乐,是民族的罪人。而同时代的美国人科士达认为李鸿章无论是在外交、军事、政治上,还是作为文人、军人,他都是优秀的,他的成就在历史上拥有一定的地位。梁启超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认为他是晚清政府的忠臣,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李鸿章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晚清政府的下场不能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这三个史料就是学生分析和评价李鸿章的重要资料,也是学生全面剖析李鸿章以及晚清政府的重要素材。利用史料评价历史,要保证史料的联系性和完整性,也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实现多元思维的锻炼与发展。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保证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呈现,便于学生多维度观察历史,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历史画面中,使其更加真切地感受历史,更加多维地观察历史。高中历史教师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时候,还可以在情境中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学生多维度观察历史的“引子”。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针对这一举措,当时的内阁学士宋晋指出李鸿章的行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李鸿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据理力争。通过这一历史情境的再现,可以将洋务运动中两股不同势力的观点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宋晋和李鸿章各自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不同主张?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三、补充知识,引导学生多视角理解历史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据此做出改变。教师要立足学生多元思维培养要求,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教师不能仅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而是能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不同国家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多视角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裂走向整体,这对于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多元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历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地渗透多元思维培养,使高中历史教学更有深度,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