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核心素养,探索初中历史“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
作者: 陈惠英“读思达”教学法是指将阅读、思考和表达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符合学习客观规律的教学方法。历史是人文学科中的核心学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背景下,运用“读思达”教学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基于兴趣点,展开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新知、孕育新能。历史学科的特殊属性又进一步显现出阅读的重要性,即历史学科的阅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提升理解与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还能为学生形成实证意识奠定基础。历史课标对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不仅要大量地阅读,还要能够开辟多个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得历史信息。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课标要求,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能出发,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史料。然后,教师通过观察,对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阅读方向的偏差、阅读策略的不当等问题进行纠偏与完善,意在从共性指导深入到个性化指导,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另外,历史图片阅读也属于史料阅读的范畴,相较于文字,其生动形象的特征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式阅读,也应属于“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在教学“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历史资料,然后让学生运用对比式阅读法进行阅读。这对深刻理解“文景之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基于冲突点,进行深入思考
思考是将新知与个人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必施之策。在这里,新旧知识会发生碰撞,引发学生的研究与思考,进而形成独立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学生通过多个渠道收集到的史料中出现了另一种说法——有人否认这一事实。这与学生的认知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其他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载,多角度地了解与思考这一段历史,得出自己的判断。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对具有同样历史性质的事件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时间、地点、作用等,以此培养学生基于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寻找类似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以此深入了解学科属性。总体来看,思考对学习发挥的作用是纵深化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多表现出个体意识,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三、基于实用点,完成表达教学
表达是利用严谨的语言逻辑和恰当的外显方式,准确输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的表达中,锻炼了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表达能力时,首先要善于利用历史教材,鼓励学生结合文科的学习技巧分析教学内容,领会教材文字的意义和特征。
其次,要重视史论在表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历史必备的表达方法,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纵览近些年的历史中考题,都逐渐加大了对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
史论结合通常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是以论御史。学生通过罗列历史事实和对材料内容的组织推导,科学审慎地得出观点与结论。第二个是论从史出。学生在现有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分析,科学审慎地得出结论和观点。可见,无论是哪一种含义,都要坚持科学审慎的态度,从史料的收集开始,就要不断去考证,绝不能随意引用未经考证的史料。关于史论结合最常见的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能非黑即白,既要肯定其功绩,也要对其过失有客观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可见,“读思达”是一个整合性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并有效地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带动历史学科革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