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我播下一颗健康的种子
作者: 张菁菁成尚荣曾经说过,教育是科学,要求真;教育是艺术,要求美。但是有些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专业”所限,渐渐忘却教育的尊严和境界的超越;在赛课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结果”所累,放任了浮夸的表演和名利的增长。
今年有幸参加了市直比赛,为了在比赛时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我采用了物质激励、小组PK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回答次数较多的前三组将获得物质奖励。结果正如我预想的一样,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我暗想这应该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好”课吧?接下来的课上,一进教室,孩子们就特别激动地说:“老师,你什么时候发礼物啊?”“老师,你知道吗,组长让××必须举手,不会也要举着。”“我们组也这样的。”“老师,这次第二名有两组。”……本来还陶醉在课堂活跃、学生配合的我,突然呆若木鸡。孩子们兴奋、期待地望着我。我尽力掩饰自己的惭愧,让他们先预习新课。我陷入深深地自责和反思。
一、课堂“热闹”是不是就是气氛活跃?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气氛活跃是指教师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主动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营造的师生良性互动的氛围。课堂热闹是只有浮于表面的形式、故作姿态的举手、毫无感情的声音。
我的这堂课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积极举手”,但却是因为小组长的“威逼”和我的“利诱”。现在细细回想,当我请那些从未举手的孩子回答时,得到的是吞吞吐吐失去逻辑的答案;当我让学生们小组讨论时,虽然有的小组的讨论与问题无关,但我依然开心地沉浸在小组讨论中 。如此“热闹”的一堂课,却挥挥衣袖,连半点成长都没有留下。
二、“表演”好就是“表现”好吗?
课堂表演是指学生按照课前安排演练,将目标行为通过语言、动作表现出来。课堂表现是学生出于对课堂的兴趣和热爱学习的内驱力,自然而然地展示和流露。课堂需要一定的“表演”,课前确定好小组、进行课前预习等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更自信、更流畅,会让教师的活动生成更丰富、更顺利。
这堂课就是一堂表演课,学生们为了得到物质奖励,都在机械地举手,真思考的学生寥寥可数。在这堂课一开始,我就播撒了一颗不健康的种子。这样的种子怎会发芽?怎么茁壮成长?物质奖励带来的功利性将驱使着孩子们在课堂上失去真思考、真回答、真活动,配合老师带来的表扬将引导着孩子们学会看人说话、左右逢源。在课堂上,我希望得到的是孩子们主动回答的勇气、真正思考的答案、沉浸课堂的享受,是心灵的满足感,是拔节抽穗的声音。
三、怎样让学生真参与、真享受、真学习?
于漪老师说:“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教书的根本,育己是育人的前提。真学的实质在于真教,真教的本质是学做真人,所以正如冯卫东老师所说:“真学发生在课堂,形之于学生,真学与否的根子却在教师那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言传身教,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我还来得及教他们求真吗?害怕的我再也坐不住了。我让他们停下手中的笔,对他们说:“今天的赛课,特别感谢大家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配合我的活动。但也对不起大家,因为我的错误引导,有些同学为了举手而举手,没有了真学,对你们来说就是一堂无用课,我非常抱歉。”我满怀愧疚地鞠了一躬。孩子们对我突然的道歉有点茫然。静静地过了一分钟,我突然听到了一个掌声,接着是掌声一片。而我停顿在掌声里,眼眶有点湿润。我想:他们是接受我的道歉了,原谅我了。学生本身是一片沃土,懵懂却又敞亮地去认知、辨别和筛选不同的种子;学生本身又是一颗种子,小小的种子却把巨大的爱和包容种在我的心田里,很温暖,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