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
作者: 赵小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要想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关键在于生态文明教育。地理作为一门以研究人际关系为主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高中地理教师要借助学科优势,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向学生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力,将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早日实现。
一、挖掘教材内容,宣传生态文明知识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学生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关于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水循环示意图,从图中获取关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叙述,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对水循环进行分类,总结每个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白水循环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而且水循环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这也是有的地方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可以借机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资源观。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生活即教育。”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以生活化为突破口,调整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素材,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案例,并让学生思考“修建这些工程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水循环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教师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有关数据,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用水总量、人均用水量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借助多媒体,拓展生态文明素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已经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它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地理视野。在本课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洋流是一个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洋流有关的各种素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航海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人类在开展生产生活活动时要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教师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知识运用的平台,将生态文明思想寓于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愿对家乡的河流进行调查,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况、补给类型、汛期、水位变化、开发利用情况等,并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既可以书写关于家乡河流的调查报告,也可以对河流治理和开发提出具体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师还可以结合厄尔尼诺、水污染、酸雨等,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危害,探寻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环境,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总之,生态文明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主题,地理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地理教育教学当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注: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理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研究》(课题编号:12529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