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深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路建国
[摘 要] 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解决中逐渐走向深处,促进深度学习的达成.
[关键词]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路建国(1971—),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深度学习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热门概念. 然而,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 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从而妨碍了他们深入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舞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圆的标准方程既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核心考点. 本节课在学习直线与方程等知识后,进一步深化了对解析几何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和应用. 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椭圆、双曲线等更高级的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方法基础,而且增强他们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教学分析
1. 内容分析
圆的方程是圆锥曲线章节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探索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提供思路.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与方程”以及“坐标平面上的直线”等知识内容,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圆锥曲线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材,在“四个理解”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的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掌握数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2. 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类比、归纳、表达等能力和素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等过程,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全面发展. 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不过接触得不多,因此在应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问题时可能会感到不适.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真实反馈,及时提供启发和指导,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圆的定义及几何元素推导圆的标准方程;
(2)引导学生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展及应用等过程,感悟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2)运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问题.
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情境:公园欲在人工湖上建造一座圆拱桥,设计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已知圆拱桥的跨度AB=20 m,拱高OP=4 m,拱柱间隔为4 m,求拱柱AB的长度. (精确到0.01 m)
图1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公园圆拱桥为研究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在引入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圆,快速地引入课题,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将圆拱桥补全为一个圆(如图2所示),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解题方案. 从学生交流反馈来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添加辅助线,利用几何方法求解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从代数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被点燃.
2.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1 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几何要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定义及圆的几何要素,启发学生利用几何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2 设圆心为C(a,b),圆的半径为r,试推导该圆的方程.
问题给出后,教师启发学生将圆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根据圆的定义寻找蕴含其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通过互动交流给出了如下推导过程:
设点M(x,y)为圆上任意一点,则由圆的定义可知CM=r,所以CM==r,两边平方得(x-a)2+(y-b)2=r2.
由此可知,圆C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均为方程(x-a)2+(y-b)2=r2的解;而方程(x-a)2+(y-b)2=r2的解所表示的点均在圆C上. 因此,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顺利地推导出了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 推导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定义建立等量关系,推导圆的标准方程. 尽管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具有一定难度,但得益于先前知识的积累,这一过程变得相对容易掌握.
问题3 若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你能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吗?反过来,若已知圆的标准方程,你能写出它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吗?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深化学生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4 方程(x+a)2+(y+b)2=m表示的是什么曲线?
问题4具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程度及分类讨论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给予启发,并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若m>0,则该方程表示以(-a,-b)为圆心,为半径的圆;若m=0,则该方程表示一点,点的坐标为(-a,-b);若m<0,该方程无意义,不能表示任何曲线.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体会方程与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意识,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
3. 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问题5 除了圆心和半径外,还能由其他条件来确定一个圆吗?
该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其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在探究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给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学生提出根据圆的直径的端点坐标可以确定一个圆;有的学生提出根据圆心及圆上一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圆;还有的学生提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和实践,使得课堂氛围充满了活力.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探索确定圆的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思维.
例1 (1)已知圆C的圆心坐标为(3,4),且圆C过点M(1,-3),求圆C的标准方程.
(2)已知圆C的圆心坐标为(-1, 2),且与直线l:2x-3y-5=0相切,求圆C的标准方程.
(3)已知P(3,4),Q(-5,6)为圆C直径的两个端点,求圆C的标准方程.
(4)已知A(7,1),B(-2,2),C(0,2)三点在圆C上,求圆C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 上述问题与问题5遥相呼应,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形成解题策略. 对于问题(1),已知圆心及圆上一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圆,该圆的半径为圆心与圆上一点的距离;对于问题(2),已知圆心坐标及圆的切线方程可以确定一个圆,该圆的半径为圆心到切线的距离;对于问题(3),已知直径的两个端点坐标可以确定一个圆,其圆心为直径两个端点的中点,其半径为直径两端点间的距离的一半. 对于问题(4),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该圆的圆心位于由三个点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的交点,其半径为圆心与三点中任意一点的距离. 通过解决这四个问题,学生不仅验证了相应结论,而且清晰地掌握了求解圆方程的方法.
例2 已知圆C的圆心在直线2x-y-7=0上,且与y轴相交于A(0,-4),B(0,-2)两点,求圆C的标准方程.
该题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设圆的标准方程为(x-a)2+(y-b)2=r2,根据已知可得2a-b-7=0,a2-(-4-b)2=r2,a2-(-2-b)2=r2.获得方程组后,问题便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 在完成该题的求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例1是否也可以运用待定系数法来求解?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并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圆的标准方程来解决问题.
问题6 回归课初时提出的问题,现在能计算出拱柱AB的长度了吗?
该题的综合性较强,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互动交流,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从解题反馈来看(解题过程略),有的学生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遇到了难点,有的学生在运算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具体问题提供指导,协助学生消除了解题障碍,顺利完成了解答.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初时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解题经验,促进“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解题后,教师预留时间供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
4.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问题7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何心得体会?
在此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以此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积累经验,为后续学习其他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思路.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勿大包大揽,而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持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并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教学思考
圆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一个主题,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圆的基本属性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进行探索性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并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
1. 以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提炼数学方法和发展数学素养的舞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为学生打造一个平等、充满探究精神、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建构,逐步发展个体自主学习能力.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并未采取灌输式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实践,设计了多个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教师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 以师为主导,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启发者、点拨者和组织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地预设教学方案,又要及时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启发和引导,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圆的方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确定圆的方法,突破了仅通过圆心和半径确定圆的局限,激发了思维的多样性,并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应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以此通过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逐渐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新知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关注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教师切忌急于求成,而应适时放缓教学节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归纳、反思和总结的时间与空间. 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本节课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圆的标准方程生成和应用等过程,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以及数学运算等能力与素养.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新知探索、深化、应用等过程,以此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