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框架与实践路径

作者: 邱灿 龙宝新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现代化具有人民性、创新性、公平性和协同性的特征。根据中国式现代的本质要求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框架进行分析,可见现代化的理念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引领,高质量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协同化的治理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均衡化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应当正本清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改革创新,系统变革提升育人质量;协同治理,促进多元主体共建共治;顶层设计,优化差序格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现代化;理念;质量;治理;公平

中图分类号 G6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5)01-0029-08

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伟大论断,并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时代的命题和使命,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任务和基本方向,更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引擎。”[2]而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本源地位,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了国民基本素养的质量,基础教育的高度决定了高等教育起点的高度,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更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框架,这是顺利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前提。

1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自然延伸和必然要求,它不是对西方发达国际经验的简单套用,而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坚持党全面领导的现代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人民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出发点,这内在地决定了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3],着力破除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进言之,创新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着力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基础教育内部要素和内部机制实现持续优化,还要求基础教育与外部系统之间能够协调运转,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共治作为重要支撑点,保障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体化和系统化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HJ80x]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4]47可以看出,基础教育现代化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创新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教育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参与为支撑点,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换言之,基础教育现代化以全民共享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为落足点。综上,基础教育现代化以人民性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创新性为最重要的着力点、以协同性为最关键的支撑点、以公平性为最坚定的落足点。

1.1 人民性

人民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出发点。人民性指基础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指明了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导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人民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目标在于满足人民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需要,通过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措施,着力破除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其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在于提升人民的现代性。人的现代化以及人现代性的增长是社会现代化的本质。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基,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因而,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促进人的现代化,即促进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认识结构、行为方式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5]。其三,人民是否满意是衡量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尺。将“人民标准”作为发展成果的最终尺度和检验标准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他国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基础教育现代化好不好,取决于其“是否实现了人民‘有学上’的教育需求、满足了人民‘上好学’的教育期待、保障了人民‘好上学’的教育获得”[6]。因而,人民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基础教育现代化以满足人民对基础教育的高质量需求为起点,聚焦于人现代性的提升,并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基础教育现代化成果的重要标尺。

1.2 创新性

创新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教育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面临的挑战越是错综复杂,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推陈出新才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正如习近平所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7]改革创新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定律,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来源。近年来,我国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困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如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双减政策的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以及课程思政改革等。通过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创新改革,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得以优化,管理方式也逐步趋于科学化和民主化,基础教育的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是以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牵引的改革创新。具言之,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可通过提升各要素的质量来促进基础教育实质性和内生性的发展,通过对基础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体制与机制的逐步完善,促进基础教育更协调、更优质、更全面、更可持续地发展,以满足人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

1.3 协同性

协同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支撑点。协同性是指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处理好教育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耦合关系,秉承“‘家校共育、一体推进、合理最优’的教育系统观”[8],促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参与。这是因为,基础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刻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基因。《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阐明了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揭示了基础教育现代化不仅要聚焦学校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要处理好学校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耦合共生关系。其中“前者关乎学校发展的保障与促进,后者关乎学校改革发展动力的激发与维持”[9]。因而,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是一个系统化、协同性、整体性的变革,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联合推进和治理。能否厘清利益相关者的权责清单,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下,激发基础教育的活力,关涉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内部发展动力以及外部保障环境的稳态运转,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1.4 公平性

公平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落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4]47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的优质成果为全民共享,这就决定了公平性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应然追求。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观层面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微观层面校际间的协同发展。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并进行精准帮扶。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10],并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效地拉动了西部以及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中观层面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学校布局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等,如送教下乡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农村薄弱学校校舍改造等,为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微观层面促进校际精准对接、对口帮扶。相关研究表明,2013年至2020年间,全国小学和初中校际综合差异系数降幅分别为40%和42%[10],表明基础教育校际间的公平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公平性与人民性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人民性关涉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过程,公平性则指涉基础教育现代化成果的分配。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让教育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想框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泛人民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性为最根本的属性。人民性内在地决定了现代化进程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确保全员协同参与现代化进程,促进现代化成果的普及化和公平化。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人民属性,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保障全体人民参与共建、共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对基础教育现代化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勾画出基础教育的理想框架,即以现代化的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引领,凸显基础教育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以高质量的追求作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满足人民对优质基础教育的追求;以协同化的治理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确保全员一体参与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以均衡化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追求,保障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

2.1 现代化的理念: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引领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理念现代化。因此,理念现代化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应当以现代化的理念为思想引领。基础教育理念表现为对基础教育本质和基础教育价值的认识,其现代化的目的在于逐步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彰显基础教育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属性。首先,基础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政治属性,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以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秉承为国育才、为党育才的基本底线。而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培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现代化,既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其次,基础教育要发挥其育人属性。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属性。“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既是对基础教育本质的回应,也是应对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在战略部署过程中教育先行、通过教育实现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主张。而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理应充分发挥育人属性,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2 高质量的追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因此,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样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基础教育现代化遵循内涵式发展逻辑,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方式推进,其目标在于推进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首先,基础教育的人民属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关注焦点从基础教育规模转向基础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这是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回归,旨在促进基础教育摆脱单纯数量型、单一效率型、盲目追求功用型、普泛同质化等误区[11]。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升基础教育的育人质量,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所在。其次,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须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方式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当避免割裂五育之间的关系,要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思维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国民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公共属性也决定了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以整体性思维统摄全局,以“学生本位”为出发点,妥善处理多元主体之间的耦合共生关系,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最后,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不仅是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衡量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照。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为着力点,回应社会现代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