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作者: 王光强 屈文妍 曾国权

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0

摘要:劳动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基于劳动素养的内涵和结构,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编制了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结果表明,中学生劳动素养主要包含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2个维度,共9个项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29%;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双因素结构模型拟合最佳;总问卷及其维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由此可知,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评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工具。

关键词: 中学生;劳动素养;问卷;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4-0064-07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劳动素养是衡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计划 [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弘扬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2]。这在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高自身劳动实践能力,这还有助于形成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对其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学生逐渐缺乏劳动活动的锻炼,劳动意愿降低,劳动能力变弱,整体的劳动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3]。因此,本研究旨在编制适合测量我国中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工具,促进有关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证研究发展,为劳动教育理论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学校了解和掌握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文献回顾

关于劳动素养的内涵,学界还未达成统一共识。檀传宝提出,劳动素养是个体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素养 [4]。顾建军认为,劳动素养是学生经过劳动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能力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整体状态 [5]。姚凤等人指出,劳动素养是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所需的与劳动有关的观念、习惯、情感和能力 [6]。纪德奎和陈璐瑶依据《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将劳动素养划分为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与品质4个维度,其中,劳动能力是基础 [7]。王泉泉和刘霞等人认为劳动素养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应包含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与品质 [8]。综合学者们关于劳动素养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劳动素养是个体积极接受劳动教育,主动参加劳动活动形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基本素养。其中,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是劳动素养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对劳动素养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劳动素养的内涵和结构、培养机制和路径、测评模型和体系建构3个方面展开,大多遵循经验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思路,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较少地采用实证研究范式探究影响学生劳动素养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同时,随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建立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开发劳动素养研究工具已成当务之急,这对于评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和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也尝试构建劳动素养测评模型,建立小学、中职生和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开发相关工具。但是,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注意学段的特点,中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重要阶段,目前关于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和测量工具还未出现,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无法顺利开展。

关于学生劳动素养测评体系和工具,王晓杰和宋乃庆根据劳动素养的内涵,建立了一个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劳动参与和劳动能力等一级维度在内的小学生劳动素养测评体系,并据此编制了包含30道题项的《小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量表》 [9]。李琦等人从劳动素养的培养路径出发,遵从系统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原则,构建了中职学生“三生三维”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10]。王正青和刘涛等人运用德尔菲法和访谈法等方法构建了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创新劳动等一级维度在内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并编制了包含31道题项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量表》 [11]。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出发确定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测评指标。首先,根据劳动素养的内涵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初步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纳入一级指标范围。同时,采用指标分解法对3个一级指标进行分解,构建中学生劳动素养的二级指标。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平台上检索收集关于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的文献,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中学生劳动素养3个一级指标的测评要点。其次,为保证测评指标的合理性和适切性,采用访谈法分别对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和中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和掌握教师、学生对劳动教育与劳动素养的看法。采用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类,得到劳动认同、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运用能力、劳动规划能力、工具使用能力、诚信劳动、合作劳动和吃苦耐劳9个一级编码,形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3个主类属。劳动观念是指个体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和看法,包括对劳动的认同、态度和价值观。劳动能力是指个体掌握从事劳动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表现为在劳动过程中的知识运用与规划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劳动品质是指个体在劳动中逐渐形成和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包含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和吃苦耐劳。综合文献分析、政策文本分析和访谈分析,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指标分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3个一级指标,细分为9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样本1:选取北京市一所中学的360名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60份问卷,回收率100%。在检查和筛选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48份,有效回收率96.67%。其中,男生186人,占总人数的53.4%;女生162人,占总人数的46.6%。该样本主要用于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2:选取北京市一所中学的330名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发放330份问卷,回收330份问卷,回收率100%。在检查和筛选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95.76%。其中,男生163人,占总人数的51.6%;女生153人,占总人数的48.4%。该样本主要用于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样本3:选取北京市一所中学的390名学生作为被试,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发放390份问卷,回收390份问卷,回收率100%。在检查和筛选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4.87%。其中,男生174人,占总人数的47.0%;女生196人,占总人数的53.0%。该样本主要用于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2.2问卷编制过程

根据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指标,研究编制和修订相关题项,形成包含3个维度和28道题项的初始问卷。研究者邀请6名高校科研人员和3名中学教师对问卷题项进行评价。依据专家建议进一步修改问卷,删除8项表达有歧义的题项,形成包含3个维度和20道题项的施测问卷。问卷采用五级Likert计分方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5= 非常符合”,所有题项均为正向计分。

第一,本研究基于样本1的数据,采用临界比率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在问卷高分组与低分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将不显著的题项剔除;在问卷各个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分析中,将不显著的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小于3的题项剔除。项目分析之后,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依旧保留20道题项。第二,本研究采用样本1的数据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分析中,将因子载荷小于0.5和在2个及以上的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的题项剔除,也将因子的题项数量小于3个和题项与因子内涵不符的题项删除,形成包含2个维度、14道题项的问卷。第三,本研究采用样本2数据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根据模型拟合指标和效果,将相关性过高的5道题项剔除,形成包含2个维度、9道题项的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第四,本研究采用样本3的数据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进行校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校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

在经过一系列的修订后,最终形成了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问卷共分为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2个维度,包含9道题项。

2.3研究工具

(1)中学生劳动素养初始问卷。本研究采用自编中学生劳动素养初始问卷,分为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2个维度,共20道题项。问卷采用五级Likert计分方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所有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劳动素养越高。

(2)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本研究采用自编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分为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2个维度,共9道题项。其中,劳动观念维度包含4道题项,劳动能力维度包含5道题项。问卷采用五级Likert计分方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所有题项均为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劳动素养越高。

(3)感恩量表。本研究采用Mccullough等人编制 [12]、魏昶等人修订的中文版感恩量表 [13]。问卷共包含6道题项,题项3和题项6采用反向计分方式,其余题项全部采用正向计分方式。问卷的计分方式为七级李克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感恩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感恩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0。

2.4数据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4.0和Amo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SPSS的功能主要是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和效标效度检验;Amos的功能主要是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

3结果与分析

3.1项目分析

研究者采用临界比率法和相关分析法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首先,使用SUM函数求出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总分,依据总分和最高上限、下限27%的区分原则,将问卷中的前27%确定为高分组,问卷中的后27%确定为低分组。分组后,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剔除不显著的题项。检验结果显示,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20个题项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保留所有题项;其次,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中的各题项得分与问卷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剔除相关系数小于0.3的题项。分析结果显示,各题项得分与问卷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7~0.88之间。因此,保留所有题项。

3.2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者对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的20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采用KMO和 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研究数据的适切性。结果显示,KMO的值是0.96,大于0.80;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是7 749.02,自由度是190,p值是0.00,小于0.0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问卷所有题项均适合开展探索性因素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法对研究数据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共提取2个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变异为74.29%,说明20个题项提取出的2个因子对研究数据的解释度较为理想。同时,研究者依据以下4个标准筛选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题项,这4个标准分别是:(1)因子载荷小于0.5;(2)在2个及以上的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3)因子的题项数量小于3个;(4)题项与因子内涵不符。在删除题项11、15、17、18、19和20后,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包含2个因子、14道题项的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问卷,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