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因、问题与对策

作者: 胡万山 许伊诺

[摘 要] 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契机,聚力优化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环境、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提升西部高校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国际化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发展生态不和谐等突出问题,亟待国家和高校进一步优化西部高校改革发展、人才引进、教师发展、学科建设、教师管理的制度环境,构建起与新时代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支持有效、引才有序、发展有道、成长有依托、工作能舒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助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水平、上台阶。

[关键词]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6-0086-07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西部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功能定位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1。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面对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问题的不断显现,需要深入推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需要加强政策干预、引导和支持,以强制度供给形成相对优势,助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3《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等国家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确了“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政策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4。鉴于此,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环境为导向,探讨新时代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推进举措,对于促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水平、上台阶,推动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时代推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因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聚力推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提高西部高校教育质量、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 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并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双一流”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加强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首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亟需加强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差距明显,这使得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是缩小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其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亟需加强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的全面现代化,西部高校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4.86%[5,没有西部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高等教育整体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现代化,大力推进西部高校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最后,加快“双一流”建设亟需提高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双一流”建设是国家统筹高等教育资源,以重点建设带动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整体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双一流”建设既需要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实现率先引领,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在立足区域办学中实现重点突破、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双一流”建设之道,带动区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领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西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西部高校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西部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从教师的作用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内在需要。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近代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代有“灵魂的工程师”等,都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高校职能丰富拓展、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推进课程教材体系创新、落实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推进和落实。高校能否建设出一支符合学校办学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影响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从西部高校发展现状看,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西部高校也正在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探索高质量发展之道。众多研究认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观念更新是先导、师资建设是抓手、学科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是核心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西部高校增强人力资源储备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而在“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大战”中,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聚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时下显得尤其紧迫。

1.3 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教师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通过人才培养服务于西部发展。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践者,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教师服务社会的首要表现。有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且就读学校地理位置会增加其留在当地发展的可能性7。一般来说,西部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西部地区,毕业生也主要在当地工作、服务当地发展[8。第二,通过面向区域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于西部发展。教师通过结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科研选题、与当地行业企业及政府等协同开展科技创新、推进相关政策及行业咨询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都能有效服务于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通过直接参与社会服务促进西部发展。教师会通过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开展专题讲座、到行业企业与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直接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四,通过文化传承创新服务西部发展。教师是区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其能够将其他3项职能紧密融合于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之中,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式,推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增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

2 新时代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学校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掣肘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2.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效能受限

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整体的办学效能,虽然近年来西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第一,在学历结构上,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由于西部高校硕士点不足,尤其是博士点相对较少,多数高校自身培养高学历人才的能力不足9;另一方面,由于办学资源有限及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西部高校无论是在“引才”“育才”还是在“留才”上都面临着较大挑战,致使一些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较低,该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尤为突出[10。第二,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西部高校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高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在近年来大量招聘年轻教师的背景下,各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有所扩大,但整体上中青年骨干教师依然比较缺乏,一些高校学科点教师年龄“两头大,中间小”现象比较普遍[11。第三,在学缘结构上,“近亲繁殖”问题突出。从实际情况看,西部高校教师队伍补充呈现两种状态:对于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师资补充较多来自本校培养的研究生毕业留校;对于没有硕士博士点的高校,师资补充多来自区域内有硕士博士点的高校研究生毕业生12。西部高校长期施行这种引才模式,使得多数教师都毕业于同一高校甚至同一课题组,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不尽合理。第四,在学科专业结构上,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师资力量薄弱。整体上看,西部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传统学科上教师人数较多,随着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相应人才储备及教师引进困难等原因,使得西部高校在一些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领域师资力量不足。

2.2 学校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发展引领不够

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创新潜能。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少于东部地区,且该问题随着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加剧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有研究对2013—2017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等6类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进行统计发现,高层次人才排名前10的省份中除湖北、陕西、四川这些中西部高等教育强省之外,其余均为东部发达省份,排名靠后的基本都是中西部省份,且个别西部省份近5年没有人当选这6类高层次人才;从高层次人才的具体数量来看,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为代表的东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在300人以上,其中北京与上海的高层次人才数甚至分别达到了1 858人和909人,而以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等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数量都在10人以下,东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数量差距明显13。随着当前“双一流人才大战”的持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东部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千万的年薪,给西部高校“引才”“留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研究分析了1999—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全国流动情况,发现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是学者流动的首选地,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明显弱于东南部,高端人才“孔雀东南飞”问题明显14。高层次人才匮乏限制了西部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2.3 教师国际化水平不高,学校国际影响较小

教师国际化是学校办学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西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较低。从近些年西南交通大学发布的大学国际化排行榜来看,东部地区高校整体国际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教师国际交流与科研国际合作方面也呈现出了相同的特征,排名靠前的大学都位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而排名靠后的多为中西部地区的大学15。从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方式来看,引进国际人才、扩大教师海外交流、改革教师考核标准是3种最为有效的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在引进国际化人才上,人才引进需以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保障,而受到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的影响,西部高校的福利待遇、办学水平、发展平台等都与东部地区同级同类高校存在明显差距,致使其在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引进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16。在扩大教师海外交流上,教师海外交流既需要学校经费与制度保障,也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国际化交流水平,而一些西部高校既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也未建立教师国际化培养的制度机制,教师自身的国际化交流水平也相对不足17。在教师考核评价上,当前多数西部高校尤其是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高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中还较少地将教师国际化交流水平作为考核评价标准,这些因素都使得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