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整理念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原左晔摘 要
学校课程体系指对学校范围内所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内部要素与课程外部要素的校本化与系统化,使其共同指向学校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系统。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方向性和校本性的特点。统整理念下学校的课程体系以构建融合共生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别具一格的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培育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为目标,以构建经验、知识和生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到整体建构,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协调共生,营造健康良性的学校课程生态;动态创生,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
关键词课程统整;学校课程体系;目标;内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2)02-0032-07
从“校本课程”到“学科链”“学科群”再到“学校课程体系”,我国学校课程的构建走过了从局部调整到整体架构的过程。在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并未建立起全面而适切的学校课程体系。在关于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大多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策略等方面的研究,鲜有从统整理念的视角下对于该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在统整理念的视角下,进行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具有必要性。
1 何谓学校课程体系
概念的厘清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同样,若要全面地认识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就需要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概念的厘清。
1.1 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学校课程体系”由“学校”“课程”“体系”组成。因此,对此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学校的课程体系,即在学校、属学校的所有课程构成的体系。这种理解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其二是学校课程的体系,即仅指校本课程这一独特的课程形式,不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学校课程体系就是指对学校范围内的所有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内部要素与课程外部要素,如学校文化、社会资源等的校本化与系统化,使其共同指向学校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系统。
如此认识学校课程体系,实际上明确了以下几点:第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而非国家和地区。第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对象是课程体系,不单单是建设单一课程,而是从整体的、系统的层面对所有学校课程进行一体化的建设。第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是课程内外的诸要素。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内部要素,也涵盖学校文化和社会资源等外部要素。
1.2 学校课程体系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理解何谓学校课程体系,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学校课程体系的特点。
1.2.1 系统性
学校课程体系作为一种课程系统,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从单一课程的发展到学校课程体系,不仅意味着所涉课程数目的增多,而且意味着所涉课程整体性的发展,将所涉课程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课程系统,形成课程合力,不断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表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课程体系内部诸要素直接的协调共生,另一方面是指学校课程体系整体的系统性发挥。
所谓课程体系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共生,主要指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课程诸要素的有机融合。纵向层面课程要素的有机融合主要指课程内部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横向层面主要指不同课程之间的课程目标协同发展、课程内容协同发展、课程实施协同发展、课程评价协同发展,即着眼于课程体系内部形成相互关联、层次分明、结构明晰的有机整体,达到课程体系内部要素的动态平衡。
所谓学校课程体系整体的系统性发挥,主要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功能。一方面,从学校课程体系内部看,无论是纵向层面的课程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发展,还是横向层面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都着眼于协调整合三级课程设置,即在学校场域内,实现三级课程的和合共生发展。另一方面,从学校课程体系外部看,学校课程体系对于三级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涉及课程形态本身,还涉及与学校和社会诸系统,如学校的人力资源系统、社会资源系统的有机整合。在一定层面上看,课程并不是完全价值中立的存在,而是社会与学校、知识与权力相互博弈后的结果,“我们必须承认课程领域植根于社会控制的土壤之中”[1]。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与学校和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有机关联。
1.2.2 方向性
所谓学校课程体系的方向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均指向课程体系本身及其课程价值的实现。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往往与学校教育哲学与教育价值的选择密不可分。
一方面,学校对于教育哲学的认识,决定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不同学校教育哲学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往往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校为中心,由此衍生出的课程体系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方向性特征。
另一方面,学校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决定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不同的教育价值选择的前提下,学校课程体系或着眼于人本身价值的实现,或着眼于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不同的教育价值选择,往往影响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进而影响课程组织的内容、形式、方法,最终体现在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结构上。但是无论是何种学校教育哲学、何种教育价值的选择均应指向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的学校课程体系的呈现才会在宏观层面指向正确前提下的“百花齐放”。
1.2.3 校本性
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将在学校、属学校的全部课程建设为统一整体,而“学校”一词的限定,更增添了“立足学校、面向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深刻内涵。
一方面,学校课程体系是三级课程在学校场域内进行的校本化创生。三级课程的落地终归要集聚在某一特定的场域,即学校中。学校是三级课程融合的场域,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场域。国家课程是基于国家意志和全体学生群体而建立的,具有本国区域内的普遍性;地方课程则是立足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本地区学生群体建立的,对于本地区的学生群体具有普遍性。而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三级课程,是全部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势必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情况而建立,更加强调适合本校中的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是由独特的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和相关资源组成的,都是特殊性和个性化的存在。即便是一所相同的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特色表现。
另一方面,学校课程体系是彰显国家性基础上的校本化创生。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尤其对于国家课程来说,其拥有严格自洽的知识体系,凝聚着国家对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基本要求:其一,学校课程体系不是弱化国家课程的体系。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是底线,决不能因为校本化而淡化国家课程,或者取消国家课程。其二,学校课程体系是彰显国家意志的体系。三级课程的校本化始终以国家教育目的为基准,国家课程标准为遵循,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国家意志具体化的校本呈现。
2 统整理念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统整理念影响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往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构建融合共生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融合共生的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最为直接的目的。建构融合共生的课程,使其层次化、结构化与系统化,达到课程内部诸要素的优化,课程外部的协调与稳定。融合与共生既是课程体系的特征,也是人们构建课程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合共生的学校课程体系意味着所有课程达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状态。对课程进行体系化思考与体系化建设,是基于系统的思维、整体的思维进行审思与构建,课程不再是一种各自为营、独自发展的状态,也不再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浅层融合状态,而是一种有条理的、有逻辑性的共同体状态。此时的课程体系也由单纯的融合走向了所有课程的共栖共生,只有所承担知识内容的不同,而没有课程高低贵贱之分,课程的“涓涓细流”终汇于“汪洋大海”,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性功能。
2.2 形成别具一格的学校办学特色
课程是国家意志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高度凝练的产物,是学校组成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一所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往往影响着学校整体教育治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和学校内的学情、校情等因素密不可分,由此构建的学校课程体系也往往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观之国内,有的学校依托区域地理优势而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如湖北省葛洲坝实验小学通过充分挖掘葛洲坝水利工程的教育价值,提炼并形成了以水电文化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也有学校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如重庆市高新区育才学校(前身为古圣寺育才学校),继承并进一步弘扬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了以基础类、拓展类和探究类课程为内容的“行知”课程体系。
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办学特色的鲜明,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就会出现“为了特色而特色”的价值取向,极易出现学校课程体系与学校发展实际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同时,也要警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千校一面”的现象。当某地学校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时,往往会出现其他学校盲目跟风,甚至不切实际照搬照抄的现象。这种做法虽然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标杆式的特色课程,但是此类课程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排异反应,缺乏更为持续的生机活力和更为可观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而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理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从二者的关系看,学校课程体系内含对学校特色的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也往往通过学校课程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予以显现,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2.3 彰显培育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
教育所面对的不是学习的机械,而是鲜活而生动的生命个体,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因此,作为课程也不是完全价值中立的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物化存在,也是具有人文关怀与价值关涉的存在。“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而告终。”[3]无论是构建融合共生的学校课程体系,还是形成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都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应该是课程育人功能的体现,即彰显课程培育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具体体现为“全人”“为人”“在人”的发展。
第一,学校课程体系着眼于全人的发展,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所有元素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人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遵循。第二,学校课程体系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为人的发展而服务,而不是人为课程的发展而服务。当课程失去了其为人的属性,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第三,学校课程体系着眼于人的发展。无论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最终都落脚于人生命的成长。只有课程所承载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被人们所接受并内化,课程的使命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因此,课程是始于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价值存在,这也是人们课程体系建设所追求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