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学习与口译教学创新
作者: 王炎强 姚斌
[摘 要] 基于服务学习的基本理念,将服务学习作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方式引入口译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参与服务学习项目,按照服务学习的流程,结合口译实践的要求进行译前准备、译中提供服务、译后反思。通过两个教学实例讨论服务学习理念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口译服务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口译学习的效果。同时,口译服务学习能将课程思政融入口译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学以致用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实现多赢。
[关键词] 服务学习;口译教学;课程思政;批判性思维;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2)04-0064-06
服务学习也被称为“志愿服务”(volunteerism)、“社会实践”,这些说法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服务学习。也有学者从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角度来定义服务学习,将服务学习描述为实习工作、实习课、职业或专业性课程、实地教育等。国外高等教育体系多年前就强调服务学习的重要性[1]。其中价值观的引导、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等理念与国内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教学中引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可以强化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口译教学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将课堂教学与社区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有利于加强口译实践的应用能力并在真实场景下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同时让社区服务对象受益。本研究通过教学案例结合服务学习理论探讨口译教学创新实践。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践行了课程思政的理念,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意识。通过实地学习,学生运用课堂理论和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 服务学习、口译教学与课程思政
1.1 服务学习
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能广为接受的服务学习定义。有人认为服务学习是理念,有人认为服务学习是教学法,也有人认为服务学习是专业课程或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服务学习的核心特征包括学生的学习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2]。服务学习涵盖不同方面的内容,其特点可以概括成以下几条:服务和课程作业相关;学生的反思要结合服务和课程作业;评估的对象是课程作业,而不一定是服务本身;服务要解决社区的需求[3]。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记日志、写反思性论文,将服务经历和课上教授的理论概念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认识到社区服务的实践经历有助于专业学习,同时专业学习对服务社区非常重要。因此,专业课程实践和社区服务结合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
公民参与和公民教育在服务学习中至关重要。服务学习这种体验式学习模式能在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和目标等方面对学生加以锤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能有效履行公民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4]。服务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公民教育目标一致,能有效地培养公民道德、提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当然,将服务学习引入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服务学习也被称为“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5]。服务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让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使得学生可以将课上所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批判性反思相结合。服务学习的体验性还能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服务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领导能力和社会意识。
1.2 口译教学
随着国际会议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会议口译已经发展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重要领域。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翻译教育专业化发展迅猛。截止到2021年,全国开设 MTI翻译专业硕士的院校超过了300所,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也超过了280所。
口译教学的概念源自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会议口译员的要求,口译教学通过语言知识、专题知识学习和口译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译素养,提升实际的口译能力。口译是语言、知识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学生的口译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口译现场才能得到最好的检验。所以口译教学需通过仿真口译现场、口译大赛和口译实践等多元化模式提高并检验学生的口译实战能力。专业口译课程应该通过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及真实口译项目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口译全过程,体验口译职业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6]。
目前,MTI口译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要求学生在口译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量的口译实践作为完成学业和通过毕业考核的要求。高校的翻译专业研究生项目都与语言服务提供商和口译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口译实践和实习机会。其中就包括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社区口译志愿服务。
服务学习带来的收益远大于课堂模拟练习。通过合适的服务学习项目,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堂习得的技巧和知识在真实的语言服务中运用,独立自主完成工作的同时进行主动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发现问题不足,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1.3 课程思政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等目标[7]。课程思政强调教学全过程的育人工作,围绕育人主线,把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注重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价值观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和人格。
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应该是有机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元素添加。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 “润物细无声”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
1.4 服务学习、口译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服务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口译学习实践性强、重视提供高水平语言服务的特点相一致。口译志愿服务为社区需求方提供一定质量的语言服务,促进真实有效的沟通,实现服务社会的价值。另外,通过真实口译服务项目锻炼学生口译实战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口译现场的真实情景,积累灵活应对的技巧,提升口译水平。
服务学习的公共服务特性要求学生在开展服务学习过程中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体现公益和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这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要求不谋而合。志愿服务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会发展,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服务学习结合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促进品性和人格的养成。同时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专业服务的需求,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由此可见,服务学习的理念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非常契合。
此外,口译教学还涉及口译职业伦理,通过真实服务案例,能让学生把课本中读到的口译职业规范及伦理道德要求运用到实际口译工作中,在实践中培养口译工作的职业素养,体会职业规范和伦理在社会文化场景下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服务学习、口译教学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具体见图1。
2 口译服务学习项目选择和流程管理
为了更好地契合口译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两个维度,口译服务学习的项目选择、服务流程、评估标准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2.1 口译服务学习项目选择
首先,就服务学习的项目选择,西格蒙提出三条准则:被服务者决定服务者进行何种服务;被服务者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并且从中受益;服务者是学习者,而且对于他们预期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有效把控[8]。
口译实践的服务学习必须是真实的口译项目,是被服务者为了满足语言交际沟通而决定选择的口译项目。此外,项目要适合学生参与。真实口译项目在内容难度、客户期望以及伦理风险上都不能太高,否则很难做到有效把控。高端的外交、商务活动,学术交流以及正式的大型会议风险较大,客户期待高,难度也超过学生译员可以把控的程度,这些活动通常要求高水平职业译员参与,不适合学生志愿者实践。而相对非正式的对话口译,特别是涉及文化交流、参观讲解以及接待等以联络为主要目的的口译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参与。
另外一类比较适合学生服务学习的口译活动是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s interpreting),也被称为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公共服务口译(public service interpreting),主要指在医疗、法庭、政府行政、警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场合为语言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及新进移民等人群提供的语言沟通服务。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口译跟外交口译、会议口译、商务口译形式等完全不同[9]。公共服务口译在移民较多的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欧洲部分国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翻译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移民的激增,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公共服务口译需求的增长。由于公共服务口译常带有公益性质,因此不少公共口译服务由志愿者口译员提供。这些活动一方面相对预算较少,客户为节省翻译费更有可能选择志愿者译员参与;另一方面,这些口译活动的服务对象通常为社会中低阶层,需要有专业服务帮忙他们跨越语言障碍的鸿沟。一些内容简单、强调社区服务特点的口译项目更能够体现服务社会的本质,让被服务方从中受益,契合服务学习的理念。
2.2 口译服务学习项目的流程
口译服务学习项目的流程需要严格按照真实口译的过程进行。会议口译工作流程可以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
充分的译前准备可以让口译工作事半功倍。工作之前充分了解与口译工作主题相关的知识以及口译工作的日程安排。提前从活动主办方获取会议资料并上网查询学习相关的会议知识。充分的准备可以大大降低译员压力,工作现场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认知处理和沟通表达上。通常学生为了参加真实口译项目,更有动力提高译前获取知识和材料的能力,主动构建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服务学习项目对于提高译前准备能力效果非常好。
口译实战练习是译员学习和积累知识经验最重要的环节。翻译的真实性能让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体会到翻译的重要性,自己的工作促进交际的发生,真实的沟通需求能够激发译员的创造力,同时译员能感受快速反应在现场的重要性。译中快速学习能力也是口译教育的重要内容。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断增进对专业主题的理解,拓展知识。从服务对象双方处学习积累同一话题的平行文本,增强对各领域的了解和翻译转换的能力。实时得到交际双方的正向反馈是翻译工作最大的满足,也是译员收获经验和知识最有效的过程。
口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口译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和进步的过程。这就需要实践之余对自己的表现和得失进行总结,反思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方式。对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分类,为今后类似主题的会议提前做好知识和术语的储备。服务学习下的口译实践无疑为译后总结反思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学生还可以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带队教师的点评进行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总结反思,加快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
2.3 口译服务学习的评估标准
服务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应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一般口译课程的评估关注学生口译能力,要求译语信息完整、准确,语言规范、得体,表达流利、清晰,语音语调标准,有较好的公共演讲表达能力等。口译服务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真实口译项目让学生展现口译能力,提高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能力。因此,口译服务学习的评估除了带队教师对口译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评估外,还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师生共同评估和用户反馈等内容,最终形成全方位的总结性评估。
学生的自我评估主要是通过撰写反思日志对口译实践全过程进行剖析,特别是对部分关键点结合课上学习的口译策略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认识他们的经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反思的形式除了撰写日志外还可以采取口头报告的方式进行。反思有利于锻炼批判性思维及沟通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反思能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改进途径。要求学生参与评估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和学习热情,让他们意识到口译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学生除了刻意练习之外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参与评估十分重要,以增强其学习动力,进一步将动力内化,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学生也更有信心面对总结性评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