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模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的循证研究

作者: 高巍 李欣雨 何雨丹 邓诗弋 陈茜屿

小组讨论模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的循证研究0

[摘 要] 小组讨论是当前大学教学普遍使用的组织形式,对增强大学生合作能力、激发学习创造热情、形成批判思维等有积极影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日益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研究借助CSGC编码系统对总时长约1 020分钟的讨论进行循证分析,归纳出大学生小组讨论有如下4种模式:连续型、平行型、复合型与特殊型。通过对不同模式下创造力的一致性评估发现:平行型讨论模式创造力水平最高,其次是特殊型讨论模式和连续型讨论模式,复合型讨论模式创造力水平则最低。根据这一发现并结合模式特征,研究从创意产生、创意评价和创意决策层面对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小组讨论模式;创造力;语言编码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2)04-0069-08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1]。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力,需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方式。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作为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是影响未来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已证明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钱国英等指出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3]。祖绍萍等证明小组讨论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4]。高巍指出学习者之间的充分互动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深度参与课堂学习[5]。探寻科学有效的小组讨论模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国内对小组讨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小组讨论在学生学习成绩[6]、心理发展[7]等方面的影响与评估,鲜见小组讨论模式对创造力影响的深入考察。在了解过去研究和当前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查析我国高等院校小组讨论模式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促进创造力发展的小组讨论模式的特征,助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化。

1 研究设计

1.1 核心概念

本研究中的“小组讨论”主要指大学课堂中由两名及以上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所进行的基于学习内容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阐明观点、论辩、提问或回答问题,并对彼此的表达做出反馈。本研究中的“创造力”原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8]。基于此,本研究对创造力进行操作化定义,将创造力划分为“有效性”与“创造性”两个一级维度[9]。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 对讨论的实证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厘清我国高等院校小组讨论的具体模式;

(2) 深入研究与归纳小组讨论中的交互关系,探讨促进创造力提升的小组讨论模式的特征;

(3) 积极响应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我国高等院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讨论提供科学的建议。

1.2.2 研究工具

(1) Coding Scheme for Group Creativity编码系统。本研究应用Coding Scheme for Group Creativity(以下简写为CSGC)编码系统作为研究工具。此编码系统将创意作为焦点事件,以描述群体互动活动的编码工具[10]。系康奈尔大学团队于2013年研发,专门研究集体创造性过程。该系统通过对音频录音的完整转录,将原始资料转化为若干种创意维度(如表1所示)。编码类别遵循创意理论,包括创意的产生说明、创意的评估说明与创意的决定说明,在维度建构、样本选取与录音编码等层面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 小组合作可视化模式图。小组合作可视化模式图(如图1所示)可根据样本材料,梳理在会议中引入、讨论和决定创意的时间与方式[11],并结合相关主题文献,归纳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对模式进行分类。

1.2.3 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总体思路按照“编码系统构建—样本收集—分析编码—评估总结”展开(见图2)。研究前,查阅大量文献,深入研究CSGC编码系统和小组合作可视化模式图,确保研究在对小组合作的科学认识以及对编码系统的精准把握的条件下进行。研究从如下两大方面展开。

其一,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模式。收集多个小组在不同课堂、不同讨论任务背景下的合作讨论视频与录音材料,并根据本土化后的编码系统对小组合作的具体方法、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不同的小组合作模式。

其二,小组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定义评估,研制《大学生小组讨论模式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一致性评估手册》,并邀请专家通过一致性评估手段,对不同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创造力进行初步评估,找出其中最具创造力小组的合作模式,并总结归纳影响小组合作创造力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大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创造力。

1.2.4 团队创造力评估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与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12]。本研究中,团队创造力的评估采用定义评估与一致性评估法,聘请8位部属师范大学相关专业专家(事先不知道研究内容)使用7分制对72段讨论材料在“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内容的整体质量”两大方面进行评分。

1.3 调查样本的选择

调查样本的选择兼顾了不同专业背景、课堂性质及讨论任务对小组讨论过程的影响,选取以课堂展示为目的、需要共同解决课程任务的小组讨论,分别收集了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湖南大学等6所高校学生的小组讨论录音资料共27份,其中19份为专业课讨论录音,1份为公共课讨论录音,2份为选修课讨论录音,另外5份为其他课程讨论录音。材料总时长约1 020分钟。由于课程性质、小组成员学术能力及讨论引导者能力等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多种小组合作讨论模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编码情况及模式总结

由于意识活动的抽象性与不可视性,视频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将过程可视化[13]。本研究根据CSGC编码系统,将27个视频分成了72个视频片段,并进行时间结构编码,从中总结了3个讨论部分的特征(见表2)。综合讨论特征,研究归纳出4种小组讨论模式:连续型小组讨论、平行型小组讨论、复合型小组讨论与特殊型小组讨论。

2.1.1 连续型小组讨论模式(O1+A1+D3)

连续型小组讨论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讨论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连接紧密。小组成员在创意中都按照“创意提出→创意评估→创意决策”的顺序进行。整个讨论过程紧密连续且较有逻辑性。在这类讨论模式下,讨论偏题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讨论内容清晰有序,创意的通过率较高,讨论效率较高。经典案例如以“曹操出行的核心竞争力”为讨论任务的小组讨论。此讨论中,小组以简介曹操出行及其优势为讨论任务。

A:我总结的核心竞争力有4个,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这个模仿成本。如果滴滴要模仿曹操出行,那么它首先就需要把所有车辆换成低碳排放的车型。

B:对,且需要换成同一型号的车。

C:他们的司机也受过伦敦出租车司机服务标准的培训。司机除了培训外招募条件是有一定就业经验,无犯罪记录,28~55岁的,还有退伍军人转职(的司机),所以司机素质普遍比较高。

A:那确实比滴滴更好。那么滴滴或其他网约车平台要模仿曹操出行的模范成本就会很大,在人力资源、车辆型号更换等方面都会有较大差额。

B/C:嗯。

据此可见,在单个创意中,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及评估,并在创意讨论末尾给出明确的决策。小组最终创意通过率达到93.75%。

2.1.2 平行型小组讨论模式(O2+A1+D3)

平行型小组讨论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对多个创意同时进行讨论,创意间通常有较强的逻辑联系。该模式下易产生较多创意,评估阶段较充分连续,被否定的创意较多。经典案例如以“如何评价合作效率”为讨论任务的小组讨论。该讨论中,小组以确定研究方式为主要目标,重点在于确定评估方式、分类方式及最终评价标准。

A:我们不好给出最终的评价如“这个小组的合作效率更高或那个小组的合作效率更低”,即使是在同一个任务目的下进行讨论也不会有“那种合作程度可以用一个分数评价”的结果,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个特点来评估合作效率的层级,但是层级对于我们的最终评价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

B:对。我的理解是,合作效率分为哪几个层级,这几个层级即我们的最终评价标准,然后我们根据这几个层级进行评价,比如完全融合的层级。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其他调查……(详细解释)我记得有这样一种处理方式。那我们再想想有其他的评价方式吗?

C:我的理解是,我们先把收集的资料分类,再找到参考评估方式如测量量表或效率层级,然后将分类结果对应到评估方式上,得出最终评价。这样之后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效率层级,我们再对这些层级进行总结概括。

B:嗯,对。我们刚刚忽视了怎样将分类模式和最终评价联系起来。那如果这样想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讨论分类方式并总结出层级?

A/C/D:嗯。

B:那我们先来想一想,分类完成后应该采用怎样的评估方式呢?

据此可见,该讨论中评估方式影响着分类方式及评价标准选择,评估方式与评价标准也基于分类,3个创意紧密联系。在本次讨论中,小组最终创意通过率为44.12%。

2.1.3 复合型小组讨论模式(O1+A1A3+D3、O1+A1A2A3+D3)

复合型小组讨论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评估特点的复合化。在复合型小组讨论模式下,产生的创意数量通常在不同创意间有一定差异,创意评估阶段时间长度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出现了两种复合型小组讨论模式,两者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创意评估是否客观。经典案例如以“阿里巴巴营销策略”为讨论任务的小组讨论。

A:我认为最近围绕阿里出现的争议……(大致介绍)我们可以将其算在其营销失败的部分。

B:但我认为这一部分涉及政策,我们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讲清楚。

C:我们可以不用具体深入地探讨这个争议,就强调企业的营销公关不行即可。

A/B/C:这样可行。

……

B:那我们整理一下关于营销能力的想法。

C:好的,我们可以概括生产和运营、产品信誉、免费政策3个方面来进行营销能力部分的讲述。

A/C/D:同意。

……

A: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关于财务报表的内容。

B:财务报表的资料我已收集……(阐述)

A/C/D:好的。

基于讨论内容,讨论中,进行创意评估时有明显的创意集合环节。在完成营销能力创意分享与评估后,成员C总结了全部创意。该模式下产生的创意占讨论全程产生创意的50%,创意通过率达88.89%。

2.1.4 特殊型小组讨论模式(O1+D1、O1+D2;O3+A1A3+D3、O3+A1+D3)

特殊型小组讨论模式又分为无评估类和反复类两种类型。无评估类小组讨论模式的特征为讨论缺乏创意评估环节。该模式创意提出环节时间占比较长且产生的创意数量较少。根据讨论最后是否决策,研究发现了两种无评估模式(O1+D1、O1+D2)。

O1+D1的经典案例如以“阿里巴巴营销环节”为讨论任务的小组讨论:

A:我们总结一下内部环节都有什么内容吧。

B:内部环节主要有4点,企业、竞争者、市场和公众。外部环节则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政治经济等因素。

该讨论模式由某成员提出一个创意,但小组成员缺乏对创意的深入阐述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