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与PAE翻转课堂融合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作者: 秦超

“教、学、评”一体化与PAE翻转课堂融合背景下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研究0

[摘要]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和PAE翻转课堂融合创新是当前地理教学改进的全新视点。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初步探讨“教、学、评”一体化和PAE翻转课堂融合教学的理论内涵,形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范式。内容包括: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设计学习目标;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精准确立教学内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实施问题教学;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评定目标落实效果。“教、学、评”一体化与PAE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彰显课程育人价值,助力地理教学的提质和增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PAE翻转课堂;地理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2)06-0086-07

0引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文中均简称为《课标》)明确提出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1],这就表明地理知识的学习一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最主要的成果则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区域、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创新,高中地理由于知识系统体系完善,研究成效明显。但在初中地理课题探究中,却出现“不能对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效果的一致性做出有效判断”“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缺乏技巧”“初中地理深度教学开展深度不够”“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缺乏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操作没有针对性的策略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地理研究学者构建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模型,探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落实在地理课堂上,以期为地理教学研究人员打造“学为主,素养为核心”的初中地理课堂提供参考。

1“教、学、评”一体化理论分析

“教、学、评”一体化理论建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完成的,他将该模式定义为: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协调配合的程度[2]。此模型综合性强,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要重点解析“教”“学”“评”的核心要义。学生借助此种模式更好地实现“学”是最根本的目的,最终学习到的是分析技巧、实践本领、学科思维、情感态度等,“学”可以说是“教”与“评”的最终指向,但如何精准地“学”、高效地“学”、个性地“学”,直接关系到“教”与“评”能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教师差异化、创新性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即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能力。此外,“评”的范畴包含“教”但又不仅限于“教”。“评”还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生情感态度达成等多方面,“评”是否科学、客观、准确将对教师的教学改进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评”应该作为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所以,“教、学、评”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任务是深度把握三者的学科内涵。即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学生需要重点掌握什么、最终要实现怎样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本节课有何意义、怎样学习本节重点知识、学生学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本节课重点评价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科学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量规如何制定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地理教研员和教师要更新学科教学观念,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助力学生素养提升方面。然而,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一味地加快教学速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层面,缺乏对知识点深层次分析;对于《课标》内涵理解不到位,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新意;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点背诵,却没有给予学生思维建构方面的指导;仅仅强调固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对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的思维培养不到位等。“教、学、评”一体化理论模型的构建,对于补足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短板、提升课堂教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落实,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大体分为四大版块: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精准确立学习目标;二是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实施问题教学;三是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评定目标落实效果;四是注重学生课堂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思路。课堂详细推进流程如下:分析教材、分析学情,深度把握《课标》,精心设计导学任务清单,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优化分组方案,开展问题式学习,初步构建知识框架;组内、组间展示分享,全班讨论,解决课堂关键知识,初步形成地理思维;教师出示拓展资料,学生补充或讲解,多元评价学生表现,教师点评激励,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图;结合课堂生成及学生的听课反馈,实时反思并二次优化课堂设计。新课改观念要求从课本知识“搬运”转变为学生能力的“生成”,换言之,教师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找寻知识规律,培养学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地理教学实行“教、学、评”一体化与PAE融合的必要性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终极指向,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育教学效能,让教学更加精准,教学要符合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理教学方法陈旧,整节课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未将地理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地理教师对“教”的层面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没能发挥“学科知识引领者”的角色;二是地理教师在授课时虽然对课堂进行了设计,整节课容量较大,学生一节课都在完成活动,但缺乏重点教学问题的深度探究,学生的“学”达不到深度学习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框架体系,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学生的能力不能够适应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需要;三是地理教师的“评”方法陈旧,不能反映新课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指向有很大的距离,例如,采用的是纸笔测验的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能够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四是“教、学、评”达不到有机融合和统一,例如,一些教师虽然设计了评价量表,但却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的,没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本质要求,一些教师设计的量表过于简单,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低效甚至无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改进。

PAE翻转课堂,全称为Processes,Abilities and Evaluations,学生的学习过程概括为:将第二课堂(自主动手做足学习功课)置于第一课堂(全面进行教师授课)之前,而后进行第三课堂(以活动的方式巩固知识)[3],其流程的翻转,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质疑、验证和迁移。从PAE翻转课堂的实质来看,更倾向于以地理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直接指向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与“教、学、评”一体化中“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高度契合。因此,采用“教、学、评”一体化与PAE翻转课堂融合进行地理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简而言之,“教、学、评”一体化和PAE翻转课堂进行地理教学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不但能有效落实《课标》,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还能极大地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地理“教、学、评”一体化和PAE翻转课堂教学实例探讨结合对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初中地理教材的理解,笔者将初中地理教学大体分为精准设计学习目标、创新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高效开展探究教学、彰显师生相互学习的艺术四个主要环节。下面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初步分析“教、学、评”一体化与PAE翻转课堂融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设计学习目标“青藏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一节内容,区域特征明显,一些地理学者从具身认知[4]、学科核心素养[5]视角对本节课进行研究,这两大理论都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尤其是在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是当前“教、学、评”一体化和PAE翻转课堂融合创新教学所提倡的方式。《课标》对本节教学做出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并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限;分析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解读层面,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自然特征与农业”阐述了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特征及其表现、高寒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学生学习基本情况层面,笔者结合前几章的学习效果、问卷星大数据、学生关注点等方面,基于上述分析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精准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见表1)。

3.2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精准确立教学内容

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设计出教学目标以后,就要充分解读核心素养,精准确立教学内容。青藏地区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内容,属于区域地理,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对于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已经掌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巩固加深。通过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立为以下六大问题:(1)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的地理差异是什么?(2)青藏地区“高寒”特征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系?各因素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3)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特征对农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4)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是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的?(5)如何有效保护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6)怎样合理利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兼顾农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稳定持续发展?只有精准确立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让教师的“教”指向性更明显,更加贴近课标的要求和核心素养的本质。

3.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实施问题教学

地理教师在深入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借助地理图文资料、地理趣味剧本、角色体验、诗词歌赋、虚拟旅游情景等构建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情景教学建立在学生学习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一般思路之上,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能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6],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此,笔者设置如下情境学习探究活动。

[导入语]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领略了美丽祖国各地区的自然风光,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东北三省;还领略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景观;到过水乡泽国、稻田遍地的“红土地”;还品味了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省;鉴赏了西北地区彰显古代人智慧的坎儿井。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美丽迷人的地区(课件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情),一起去感受和探索(出示授课主题)。

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自然地理特征组、精品旅游线路组、文化民俗风情组、区域特色农业组,每组就自己组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将自己小组的区域地理图文资料、旅游出行计划、民俗风情小资料、农业发展可行性方案等学习成果进行展评,并评选出“最佳表现小组”。具体情境学习探究问题如表2所示。

材料一:

青稞,耐寒又耐旱,产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区,是藏族的一种主要农作物。青稞为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其每年只能收一季,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面积大,占西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6%~60%,有的地区多达80%以上[7]。

材料二:

借助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图文资料的合理使用,是地理教师对《课标》深度把握能力的体现。为此,笔者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收集找到上述材料一、材料二(图1、图2),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导向下,初步学会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来反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这其实是逆向思维的一种体现。学习探究小组结合探究问题,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间的链接(图3):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日照强烈,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青藏地区的人民民风淳朴,衣食住行都独具特色,其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提升;学生通过进一步了解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青藏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能更加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视点,其人地协调观念逐渐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