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戏剧让“身体”回归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 史余萍 韦永琼[摘要]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对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全国性的“课标”设定以及较大规模的改革,但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在“重心抑身”“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对于小学生而言,身体知觉是他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第一来源,而教育戏剧通过身体的“全息”参与,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增长知识与智慧的教育目的。以教育戏剧为切入点,从身体现象学的视域审视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身体缺失”的现象,阐述教育戏剧如何让“身体”在教学中得以“显现”,可有助于达到活化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戏剧;身体现象学;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2)06-0080-06
0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一些本身素质较好的英语教师较多地采用了TPR(全身反应法),并发动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但有60%的教师课堂上除了领读单词、句子,提问学生以外,好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了”[1]。由此可见,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输词汇、句型、语法,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他们的英语水平仅仅停留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在这种教育模式里,人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和培养,而身体的需要则被忽视甚至压抑。这意味着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观念传递和心智培养,身体则被“规训”或者“惩罚”,是一种仅仅需要“脖子以上”器官——大脑参与的、“离身”的教育观[2]。小学英语是英语教育的基础部分,它既具有英语学科的基本特点,又具备自身学段的特性。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梳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知识观。“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3]教育戏剧的理念和方法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也为身体回归英语课堂提供了可能。
1小学英语教学中“身体”的“缺失”
1.1“身体缺失”的现象
长期以来,小学英语教学更关注学生“心”的发展,“身”被忽视和轻视,导致“实现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这种身体不在场的教育,忽视了人的身体知觉,把人的身体知觉视为大脑理性的随从和侍者,把身心看成二元对立的两极,以致教育目的与手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的割裂,使教学过程中经验与理性、情感与智力、具体与抽象、实践与理论、身体与精神处于失衡的状态。”[4]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教学漠视学生身体知觉的培养,重“心”而抑“身”、重“知识”而轻“实践”。
1.2“身体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出现“身体缺失”的现象?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身体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钳制。“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智育是核心,身体在教育中成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一维。”[5]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根深蒂固,整个社会的教育偏向功利化。学校教育以分数为指挥棒,学校的口碑、教师的绩效、学生的成绩都以分数作为评判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围绕学生的分数展开。现实教育将知识凌驾于学生的身体之上,切断知识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偏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轻视学生身体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唯分数论”“唯知识论”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在他们看来,学生的成绩比身体更重要。
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对“身体”的片面性认识。“教育中的身体问题突出表现为‘身心分离’,而身心分离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地位的边缘化,另一方面是对身体理解的片面性。”[5]在教育研究中,人们往往在生理学的基础上理解身体,仅仅将身体看作生命的物质基础或遗传性因素,将身体视为精神的载体。在西方传统中,身心二元对立的理性主义盛行;在我国古代社会,身体只是体力活动的工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不论在传统西方还是我国古代,身体被“物化”“工具化”了,身体就是“躯体”“肉身”,身心处于分离状态。身体的概念被边缘化,人们往往将身体与心灵的发展相对立。身体总是与欲望、冲动甚至邪恶相联系。身体的需要被看作低级的欲望,灵魂的重塑被视为高级的需求。要想获得精神的发展,灵魂必须撇开身体。
第三,学校教育领域里对学生人身权利的漠视。在学校教育中我国强调尊师重道,教师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地位更是高于孩子。儿童的权利意识尚未觉醒,他们应具有的权利被蒙蔽。听从父母、教师规训的孩子被视为“好学生”,而违逆父母、教师意志的孩子则被批评,甚至伴随相应的惩罚。学生的权利遭到打压,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只有身体受到规训,学习和发展才有可能,儿童才可成为一个‘好孩子’。儿童身体被阻挡在教育过程之外,心灵成为教育的唯一对象。”[6]在许多父母、教师看来,学生的情感、意志发展比学生的身体发展更为重要,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孩子或学生身体的成长,而是心智的成熟。“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精神被标榜和宣传,为了读书而把身体置于次要的行为反被赞扬。学生变成了读书的工具,他们的人身权利遭到冷落。
2教育戏剧是沟通“身体”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桥梁2.1教育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动作、表演。教育戏剧来源于英文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教育戏剧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英国制定《教育改革法案》,将戏剧教育列为学校正式课程,通过学生扮演剧中人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审美与人格发展,用体验加深理解。在美国,教育戏剧的功用更是发挥到极致。1994年,美国联邦法律第一次提出艺术教育,将戏剧教育正式纳入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体系中。在加拿大,教育戏剧也迅猛发展,其中教师培训被重点关注。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明确了“开发性戏剧”概念,指出戏剧培养孩子以下八种能力:感觉能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能力。我国港台地区将教育戏剧从课外活动延伸到必修科目:1971年,台湾地区小学设置了“儿童戏剧班”;2001年,明确将戏剧列为教学内容,自此戏剧逐渐成为台湾地区高中、中学、小学的教学课程科目。在香港,戏剧作为课外活动在香港地区获得广大师生青睐;21世纪初,戏剧成为必修科目。
在我国大陆地区,教育戏剧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在三年内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第一次正式提出将戏剧作为单列的课程内容。2020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2020年要完善大中小学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知识、核心素养、专项特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戏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进行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2教育戏剧中“身体登场”的意蕴
对于教育戏剧的概念,学者之间的争议较大。台湾地区学者张晓华指出教育戏剧是采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运用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人性为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作而学习,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7]。张生泉则认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在教师或导演有计划的指导下,教育戏剧以人的活动天性为依据,大量采用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接触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和心智能力,增进美感[8]。由此看来,教育戏剧在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得以运用,它以指导者和参与者为核心,以剧本为依托,包含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英语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元素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学习英语,通过戏剧的台词、歌曲、表演等戏剧元素,在创造的英语情境中,熟练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戏剧通过“身体登场”,实现“身体”和“小学英语教学”的联姻。教育戏剧中“身体登场”指的是教育戏剧将身体融入戏剧情景之中,通过动作、语言和声音等身体表现方式呈现自身,参与者通过身体化的表演,在戏剧建构的时空中与他者互动并共存。教育戏剧中“身体登场”具有丰富的意蕴。
第一,“身体登场”能够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能够利用动作和身体姿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现象学家范梅楠从身体现象学的视角解释了儿童身体经验的价值以及生活经验与学校课程间的联系。基于经验自然哲学的思想,杜威提出以体验为中心的“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同时阐释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需要身体参与。教育戏剧为学生提供“开口说”和“动手做”的机会。教育戏剧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契合,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小学英语教育戏剧表演,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和肢体语言说、做,有益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身体登场”能够刺激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多方面发展。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教育戏剧能够多维度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1)语言智能。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所有高级心理功能都源于社会环境,其中语言最受影响。通过教育戏剧搭建“舞台”,学生在舞台环境中表演,提升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被课堂规则和班级制度束缚在教室里、座位上,而教育戏剧突破了封闭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解放身心、表现自己。教育戏剧既为学生创设了“虚构”的戏剧环境,同时也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课堂环境中。(3)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在教育戏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虚构”的戏剧环境中扮演角色,体会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戏剧表演结束后,通过自评、小组间的互评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能够通过角色表演重新认识自己,并互相学习优点,改进缺点。
第三,“身体登场”能够帮助小学生学会适切表达与体验丰富的人间情感。人的发展通过各种关系和活动的交互得以实现。在教育戏剧中,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体验各种角色的情感。教育戏剧专家尼兰德斯提出,所有戏剧及剧场的核心是人们代入角色的过程,通过进行“自我他人”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他人,尝试在他人身上寻找自我,从而在自我身上发现他人。戏剧表演的最高境界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观众以为“我”就是剧中人,“我”与剧中人已为一体。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角色的情感。每一次的表演都是学生自身的情感经验和剧本的碰撞、交流与融合。通过借助身体的动作、姿势等,学生能够表达角色内在的、丰富的情感,在教育戏剧的表演中打开丰富多样的沟通渠道,从而培养共情能力,建构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3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描述二级分级目标时明确指出:“能围绕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表演小故事或短剧,语音、语调基本正确。”[9]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创造性,解放学生天性。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人士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李静纯在《论教育戏剧》中提出了戏剧审美特殊性的六个理由和六个特征,建构了英语教育戏剧促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创新模式。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说,探讨教育戏剧如何与英语课堂相结合并构建新颖、高效的课堂模式非常具有时代意义。许多专家或学校尝试构建小学英语教育戏剧的课堂体系,如王蔷以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为试验点,尝试将戏剧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10];陈玮怡在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设立“外教进课堂”项目,开设英语戏剧校本课程[11]。然而,教育戏剧在课堂教学上的推广仍遇到教师专业性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尝试通过创作英语短剧,将教育戏剧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融合并取得显著效果,如杨安芬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开口、生动学习、真实演练为研究目标,创建了基于教材并将语言感知、习得、应用和情感体验融于表演之中的短剧化教学体系[12];钟学辉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盛乐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英语课堂短剧的实地调查并试验用以验证英语短剧在小学课堂的应用中所起的综合性作用[13];张黎对一所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做跟踪调查,记录了英语短剧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学习中的状况和特点,发现英语短剧在促进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14]。目前,在学校教育中,英语教育戏剧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如创建“戏剧工作坊”、组织“校园戏剧节”、开展戏剧社团活动等。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促进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根据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办的“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系列研讨活动[15],结合案例,归纳其实施的路径主要有基于教材文本,创作英语短剧;精选经典故事,开展戏剧教学;成立戏剧社团,编演英语短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