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时间的管理
作者: 顾孙煜 管建刚【编者按】 教育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琐碎的日常,是谓“柴米油盐”。一线教师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管建刚及其团队的“教师的‘柴米油盐’”系列研究文章,分享日常之中、细微之处的教育智慧。
摘 要:教师学会时间管理,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师生都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时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在对时间的把控上。教师要学会对晨学时间、预备铃时间、课堂时间、“午习”时间和延时服务时间进行管理。
关键词:教师发展;时间管理;早读;延时服务
空间经过管理,内存会变大;时间经过管理,容量也会增加。每天的时间看起来都是24小时,然而有无管理的差别很大。有了时间管理,事事都能有条理;反之,时时都是心急火燎。而心急火燎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教师每天的工作从晨学开始,到延时服务结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做好一日时间的管理,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一、晨学时间管理
一个班级算不算优秀,看学生早上到校后干什么就知道了。学生到校后,安静、有序、有事做,这个班想不优秀都难。可以说,晨学时间是“优秀班级”的试金石。
那么,这段时间应该如何管理?
我们学校7:30开校门,8:10才上晨会课。早到的学生有近40分钟的晨学时间。如何用好这段时间?我们的做法是做好规划:(1)每天,小助手先到班级发“家常课任务单”;(2)学生到校整理书包,拿出回家作业本,按语、数、英的顺序放置在课桌左上角;(3)用2分钟
的时间复习前一天的“家常课任务单”,再用5分钟预习当天的“家常课任务单”;(4)7:55,教师开始组织晨读;(5)8:08,语、数、英小组长用2分钟时间收回家作业本;
(6)8:10,班主任开始上晨会课。
如果没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学生进了校园往往无所事事,有的玩闹,有的聊天,组长
需要花大量时间收回家作业本。制定晨学时间管理规程,学生到了班级就知道要做什么——按程序进行自主学习。有任务驱动,有时间分配,如“2分钟交作业”,学习效率就有保障。
每天7:50—8:10这段时间,语、数、英三位教师会轮流进班。语文教师一般每周轮到三次:
一次用于读课文训练。从词语到句子,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读自然、读流利,什么是读书不拖调。学生一拖调、一走神,教师就要立刻纠正或提醒。学习,不是在练好习惯就是在练坏习惯。早读绝不能让学生“有口无心”“拿腔拿调”。
一次读“家常课任务单”上的词语抄写、选择读音、阅读题等。作业能起到“以练代讲”的作用,读一读配套作业能助力复习巩固。
还有一次用于听写。根据正常的课时安排,语文学科一般一周学两篇课文,高年级的词语听写需要两课一听,因此,刚好一周听写一次。读书、读练习、听写,都是在教师进班后进行的。固定内容,固定时间,让班级晨学有序、有效。
晨学可以分为教师在场和不在场两个时间段。7:30—7:50
这段时间,学生陆续到校,此时只有楼层值班教师负责安全和纪律,
需要小助手做管理者。我们对小助手
的要求是:不可在讲台前大喊大叫,要做到“安静管理”。小助手可以给复习、预习专注的同学盖激励章,用于购买“消费券”、兑换奖品;可以用发“提醒卡”的方式督促违反纪律的同伴尽快进入任务学习。提醒后,如同伴能遵守纪律,小助手就收回“提醒卡”;如提醒失败,违反纪律的学生就要接受师生共同制定的惩罚。7:50开始,教师进班,这段时间会集体读课文、读练习、听写。小助手主要是当小老师。当然,不是找一个小助手在前面领读,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对
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因为教师的表扬就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二、预备铃时间管理
小学生精力充沛,课堂坐了40分钟,课间就应该在走廊、操场释放活力。然而,小学生自律能力尚弱,一动起来就忘乎所以。预备铃能够起到调节和过渡的作用。预备铃时间管理得当,下节课才能有序有效。
预备铃响后,课前准备只有1分钟,时间有限,教师要高效利用,还需切分和细化,明确更小的时间单位里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这样的:(1)听到预备铃响,毫不犹豫停止游戏、嬉闹,回到教室,迅速回座位,做课前准备。挂在课桌边上的书包拉好拉链,桌面上的物品做到“减无可减”。教材在上,作业本在下,一起放在左上角。笔在笔槽里,笔帽取下或笔尖按出,笔尖朝右(左撇子朝左)。待预备铃声结束,所有学生的教材、文具到位。(2)预备铃停止,小助手在黑板前就位,用口令“课前准备,准备完毕”组织全班精神饱满地进入读背的状态。(3)上课铃响,学生结束读背,小助手用口令“课上紧张,课后轻松”开启课堂教学。
规则一旦制定,需坚持贯彻执行,才会形成习惯。
预备铃到上课铃间的1分钟,读背内容要明确。比如,周一读上周学过的两三篇课文的“内容梳理”,周二读上周学过的生字新词,周三读本周学的生字新词,周四读课文或“日积月累”,周五背诵课文或“日积月累”。开学初,我们会下发两张资料纸:一张是从教师教学参考书上整理出来的课文内容梳理;一张是罗列的每篇课文要求会默的词语。两张纸
都裁成语文书大小,“内容梳理”贴在语文书目录前,
“词语纸”贴在词语表后。语文课、午自习、校园活动等开始前都会读背制定的内容。到了六年级第二学期,课前读背可以进行古诗复习。一、二年级每学期约
6首古诗,1分钟内能读完1首,1周可以复习1册。三到六年级的语文书古诗词数量有增加,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速度确定每周复习数量。
课前读背如何让学生做到专注?一是制定细则,二是教师监督。小助手说“齐读第1课”,全班语文书平摊,翻到词语纸,中速齐读两遍,眼睛注视词语,边读边用右手食指在桌面上写易错字。注意力集中有困难的学生须“指读”。背诵时目视前方,力求做到黑板上“出现”所背的字。小助手负责课前读背,教师负责巡视管理。还可开展“课前准备大比拼”:每个学生都做好课前准备,可以获得“正”字的一个笔画,集满八个“正”字,
就可以将语文课改为活动课。如此,预备铃响,所有学生坐端正,喜滋滋地看着老师,
多美好的一幕。
三、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课堂时间都是教师说了算,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课堂时间的管理需要做到量化和具体化。
就拿语文精读课文的教学来说,
一节课一般遵循“读—习—再读—再习”的流程。
有了“学”的流程和任务,课堂时间才能还给学生。
要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上述课堂流程,“读”
和“习”一般各安排15分钟,剩下的10分钟留给教师组织、管理、激励和点拨。为了精准把控时间,教师备课时要自己拿着计时器读课文,如果教师读课文需要4分钟,那么就要给学生5分钟。第二遍自由读可以减少30秒,据此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是否提高。“习”的任务一般都是需要写的。备课时,教师要自己先做一遍任务单上的习题,记下用时,再根据学生日常的作业速度,推断学生需要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的话要少,要简洁,课堂组织、管理和激励能用手势的尽量用手势,能用口令的尽量用口令。把课堂时间还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才能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主体。
一堂课40分钟,要学生全程保持专注很难。没有了专注,时间管理就等于空话。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一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任务,二是要用好课堂口令和手势。
如要打开语文书,可以说“语文书,快打开”;要合上语文书,可以喊口令“语文书,左上角”。有了口令和手势,速度快了,课堂也就紧凑了。如组织全班自由读,可以
用“双手拿书,大声朗读”。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简化调整,时间就又省出来了。再如手势,齐读黑板词语时,教师只需伸出两根手指,表示读两遍;手举高,表示音量要加大;手放低,表示音量小一点。学生不专心,走到他身边拍拍肩;学生专注,走到他身边弯腰下蹲,竖起大拇指。清晰的口令和手势,可以让课堂清简,节省时间。
四、“午习”时间管理
作业天天有、订正天天有,却从来没有作业讲评和订正时间;大量阅读
很重要,学生要天天读,然而时间呢?我们的学生午餐都在学校食堂,餐后除了散步、小憩,还有40分钟左右的闲暇时光。于是,每天中午,学生在充分休息后,有了一整块的“午习”时间。管好、用好这段时间,学生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处理掉未尽的学习任务。
语文教师一般每周有两个“午习”。“午习”不是放任自习,而是有相应
流程的:(1)阅读课外书。学生散步回来有点微热,最适合读课外书,享受饭后愉快的阅读时光。这个时候,教师也会拿出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这是教室里最美好的场景之一。(2)订正作业。上午的课堂作业,包括前一天的遗留作业,“午习”时间正好可以讲评、订正。(3)辅导潜能生和自主室内安静活动。
(4)收拾好所有午间物品,准备下午第一节课的学习用品。
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午习”40分钟,一般阅读课外书15分钟,
订正课堂作业15分钟,辅导潜能生(自主安排的学生不能影响他人)8分钟,准备下节课的用品2分钟。不妨设想一下,高年级学生15分钟可以读10页书,一个星期读50页,一个月就可以读200多页。学生课桌的左上角会备一个阅读记录本,每天读了哪几页,都
会随时记录。
在固定时间分配的基础上,我们还会灵活调配。学校要求各班每月共读一本书,每月共读的书籍开学初就上报教导处。我们会要求学生在班级共读书之外,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不一样,先读完共读书的学生可以读自己带的书。同理,每一个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作业时间也会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首先,读错题。把订正好的错题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正好检查自己是否订正正确。再准备一个纠错本,一边读一边记,对后续复习很有帮助。其次,读背小古文。
一个学期下来,小古文累积不少。最后,自由支配。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绘画,前提是不妨碍他人。
五、延时服务时间管理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延时服务都采用“作业辅导+兴趣活动”的方式,并且鼓励本校教师承担服务任务。延时服务时间管理不当,学生只是在学校多待了两个小时,那就违背了延时服务的初衷。
我们的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留在教室的学生的活动程序一般是:享用零食—完成作业—拓展活动—整顿卫生。具体如下:(1)零食享用10分钟,吃完需要清理桌面,包装袋扔垃圾桶里,当日值日生整顿卫生时会倒掉垃圾。(2)完成各科作业40分钟,低年级口头作业完成后,一般会安排学生看一部有意义的微电影,做一个好玩的小游戏等。(3)潜能生辅导10分钟。极困难学生由教师负责辅导,一般困难学生可由“小老师”负责辅导。
(4)8分钟打扫班级卫生,2分钟整队下楼。
这里要做到有序管理前后“两头”。一是前头的“吃零食”。一天学习后,延时服务时间学生可能懈怠,所以有序组织很关键。学生喜欢一边吃零食一边说话,有的还
会走动“分享美食”,分配不均又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学生吃零食要有规矩:放欢快音乐,音乐起才可以吃;不随意走动,不随意说话,可以边看书边吃,可以边写作业边吃;音乐停止,每个学生清理垃圾,值日生扎好垃圾袋,放在后门角落,再套上新垃圾袋。
二是后头的“整队下楼”。教师喊“1分钟,动”,全班收拾书包放于桌面;教师喊“起”,学生喊“立”,同时站起来;教师喊“背”,学生喊“背”,同时背上书包;教师喊“翻”,学生喊“凳”,同时翻起凳子;教师喊“说出列”,学生喊“就出列”;教师再喊“1分钟,动”,学生弯腰捡桌子周围垃圾,攥在手中。大家在教室外排队,值日班长和一名值日生检查卫生。检查完毕归队,排队下楼。
如此一日时间管理,井然有序:管理的是时间,有序的是教学。每日积累,定会降低教师日常管理的时间成本,让学生的学习走向主动、自觉和自律,
让师生获得更多的自由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