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墨“邂逅”南京民国建筑

作者: 丁圆圆

让水墨“邂逅”南京民国建筑0

摘 要:将民国建筑元素引入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水墨改画》一课教学,用水墨技法再强化、利用名作学构图、拓展素材探技法三个环节,巧妙架构了“水墨”通往“建筑”的桥梁,并由学习画家故乡情的表现

走向学生对家乡情的表达。此外,积极运用希沃教学工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关键词:小学美术;南京民国建筑;水墨改画

建筑遗产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之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的章煜老师,将南京的建筑遗产——民国建筑的元素引入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水墨改画》一课教学中,让水墨与南京民国建筑巧妙“邂逅”。

一、教学过程与说明

《水墨改画》一课教学,根据教材提示,学生需要在用水墨画工具体验绘画的基础上,以水墨改画的形式,对西方油画作品、摄影作品进行再创作。因此,其表现题材非常丰富。章老师围绕南京民国建筑进行了教学资源拓展,也契合了美术课程标准对拓展课程资源的新要求。教学环节如下:

(一)水墨技法再强化

师 同学们对水墨画应该不陌生吧?

(用飘逸的两条墨线勾勒出屋顶造型)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重温一下。准备好了吗?拿起毛笔,沾水润笔再蘸墨,在宣纸上描绘出南京的著名地标吧(边描述边示范):“前方有座紫峰塔,笔尖立起中锋过;把笔躺下往右滑,侧锋通过玄武湖;梅花山上轻轻点,纸上留下梅花开……紫金山上墨线枯,金陵美景在眼前。”

(学生跟着练笔。)

师 在大家的小练笔作品中,老师发现了粗细不同的墨线、浓淡不同的墨色。这就是水墨画中典型的用笔及墨色。

[说明:这一环节,教师基于学生特点,设计了趣味生动的水墨画技法口诀,通过小练笔,巩固、强化了中锋、侧锋以及勾、皴、擦、点、染等技法,为后面的改画奠定基础。]

(二)利用名作学构图

师 刚才,同学们跟着老师浅浅地“打卡”了家乡——南京。俄国画家夏加尔也曾创作过一幅表现家乡的油画作品——《故乡的梦》(图片略)。在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房子、人、牛……

师 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 很梦幻。

生 大胆、怪异。

生 很有想象力。

师 说得很好。夏加尔特别擅长运用色彩和光线。他的画色彩鲜艳,将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元素相融合,超越了传统绘画的逻辑。找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来把这幅画改一改,看看能不能让这幅画场景变得更开阔一些。

(师生通过希沃白板拖拽、移动上面的物体,改变画面中的人、牛的位置和方向,并将房子移到远处。)

师 把原有的画用新的手法画过,就称为“变体画”。这里,我们保留了原作的主题,但构图已经明显不同了。如果我们用水墨画的形式进行重新表达,就是别具一格的水墨改画(出示水墨改画作品,如图1所示)。

师 看到水墨改画的《我的家乡》,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 和油画不同,水墨是通过线条粗细和墨色浓淡来表现的。

生 水墨有晕染的效果。

生 墨即是色。

[说明:水墨改画过程中,构图是难点。基于教材提供的画作素材,教师借助希沃白板移动、拖拽、缩放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油画缺少近景、中景和远景布局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再顺势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理解了水墨改画的表现特征。]

(三)拓展素材探技法

师 同学们,画家夏加尔描绘了朦胧的月色、寂静的山村、神秘的眼睛……美丽的梦境承载了他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近现代之后,西方画传入中国,很多画家或在南京生活过的人,也用油画、水彩画等形式记录了我们家乡——南京的建筑或风景。请用你们的大眼睛观察这几幅表现南京民国建筑的绘画作品,说一说,你看到的南京民国建筑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总统府、美龄宫、民国公馆区的水彩画作品。)

生 总统府大门融合了古罗马建筑风格,内部大院又有中式大屋顶建筑。

生 美龄宫外观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设计,内部是欧式风格。

生 大多数建筑师都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风格相融合。

师 观察很仔细。如果要把这几幅画改画,你们有什么想法?

(教师和学生快速用希沃白板完成景深构图,将民国公馆区与周围的梧桐树、云朵、人物重新组合。确定构图后,教师示范,先画中景——中锋画建筑主体,加上石头、树干、树枝,侧锋将屋顶、墙面、天空涂上色彩。)

师 我们还可以巧用身边的小工具让画面更丰富,比如梧桐树叶、花朵可以借小喷壶来点缀,根据疏密选择喷绘的远近(拿出几个小喷壶,分别对着树枝喷出绿色,对着建筑一角喷出红色、黄色)。

师 老师在你们的平板中也设置了一些南京民国建筑题材的作品,有摄影、水彩、速写、油画等形式。选择你喜爱的作品进行水墨改画,完成以后,说一说你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样用笔和用墨的。

(学生实践,展示作品,畅谈创作体会。)

师 今天,同学们跟着大师夏加尔在油画中学会了改构图,也跟着老师在水彩画和摄影作品中学会了改色彩。课后,大家还可以尝试对古代的画像砖、年画、壁画、岩画甚至广告、公益宣传图片等进行水墨改画。

[说明:这一环节,教师继续借助希沃白板帮助学生解决构图难点,让学生从摄影作品中大胆提炼画面内容,从水彩画中提取元素,用喷壶等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表现丰富的色彩,从传统水墨技法走向趣味水墨画,寻找适合学生学习和表现的创新手法。课尾延伸到更多表现形式的改画,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评析与思考

《水墨改画》一课教学,有三个创新之处。第一,巧妙架构了一座由“水墨”通往“南京民国建筑”的桥梁。水墨画和南京民国建筑这两者本来并无密切联系,但是教师抓住了水墨万物皆可画的特点,充分挖掘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师生共同探寻近现代建筑美的奥秘,将传统水墨技法和现代建筑元素相结合。第二,以画家对故乡情的表现为切入点,将其转化为学生对家乡情的表达。教师以“思乡”这一主题为衔接点,巧妙过渡到学生的家乡这一真实情境;在水墨改画的过程中,基于真实情境,紧扣美术语言的构图、内容、色彩,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感受、表现、表达,在对建筑画改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三,教师积极运用希沃工具解决教学问题。构图是水墨改画的难点,教师借助软件的“拖拽、放大、缩小”等功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将南京民国建筑元素融入水墨画教学,是建筑资源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融合的区域探索的尝试。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会紧扣南京民国建筑 “西风东渐” 的特点,研究近现代建筑的艺术形态与历史,形成与美术教学实施有关的“建筑档案”;设计系列课程,以项目研究破解“建筑密码”;基于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和近现代建筑美学研究,做好“建筑笔记”;基于建筑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以点带面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延续历史文脉、维持南京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名片”;借助建筑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不断刷新师生对既存建筑与建筑遗产的认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