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个“豪”字

作者: 王祥连

摘 要: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性情、作品风格等特点,精准聚焦属于本首古诗的“统领之字”,以一字或一词统领全诗教学。如此,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作与诗人的特点。六年级上册古诗《浪淘沙(其一)》教学中,聚焦一个“豪”字,统领全诗教学,融感受黄河之“豪”、体会诗人之“豪”于一体,并引导学生激荡与生发自我人生之豪情壮志。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浪淘沙(其一)》

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作品,都具有文化传承的共性价值,同时也各具独特的个性价值。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人性情、作品风格等特点,精准聚焦属于本首古诗的“统领之字”,以一字或一词统领全诗教学。如此,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作与诗人的特点。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浪淘沙(其一)》,为彰显“诗豪”刘禹锡这一作品“积极向上、乐观浪漫与充满豪情壮志”的独特的文本特点与教学价值,我聚焦一个“豪”字,统领全诗教学,融感受黄河之“豪”、体会诗人之“豪”于一体,并引导学生激荡与生发自我人生之豪情壮志。

一、导入诗作,了解诗人——初识“豪”之来源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浪淘沙(其一)》。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中的“其一”,你想到什么?

生 不止一首。

师 是的,一共有九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浪淘沙》,原是六朝时期歌咏淘金劳动者在黄河边辛勤工作的民歌,到了唐代变为依曲唱和的曲名。谁能用一两句话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介绍时都提到了刘禹锡的雅称“诗豪”。)

师 (板书:诗豪)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你是怎么理解“豪”的?

生 豪情壮志。

生 豪迈气概。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这首诗中感受诗句之“豪”、诗人之“豪”。

[说明: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诗豪”呢?刘禹锡的“豪”在这首诗当中是如何体现的呢?以“豪”字统领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品读古诗,理解大意——感受黄河之“豪”

(一)读通,读出韵味

师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正音:九曲

(qū),浪淘风簸(bǒ)。

生 (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 不错,读正确,也读通顺了。但为什么还是感觉读得不够好呢?

生 我觉得没有读出诗豪的气势来。

师 讲得好!我们读诗要先读出韵味,然后要读出情感。古诗具有特有的节奏,怎么才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呢?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来,感觉就会不一样。

(学生读。)

师 大家已经读出了七言诗的2/2/3停顿;要想读得更好,老师这里有一个妙招。(出示“沙”“涯”“家”等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 押韵。

师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把韵脚读得饱满一点,再把七言诗的2/2/3停顿读好,感觉就不一样了。现在我读一句,大家跟着老师读。

(师生配合诵读。)

师 大家已经读出了诗歌的韵味。如果我们再研究研究,把诗歌的平仄读出来,那就更好听了。下面我们来完整地读一下。

(此时学生明显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说明:古诗教学重在“读”。初始阶段重在读通,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随后,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七言诗的停顿规律和要把韵脚读饱满的要领,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古诗的韵味。]

(二)读懂,想象画面

师 读好之后,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情景再造”或者说“情境还原”,就是要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我们稍后一起来交流。

(学生边读边想象。)

师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句。谁来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 黄河就像沙子一样翻滚着。

师 怎么想象呢?想象要抓住诗里面描写的景物,我们要走进诗的意境中去。“九曲黄河”的“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九曲”?不是“十曲”“百曲”?

生 我知道最高的地方是“九天之上”,最低的地方是“九泉之下”。

(学生笑。)

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这个数字表示极多。

师 “万”又代表了什么?

生 代表泥沙的数量非常多。

师 现在谁再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生 我们站在黄河的下游,远远地看到:弯弯曲曲的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从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

(教师相机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图片。)

师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浪淘风簸自天涯”。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连绵不断的黄河仿佛是从天边奔腾而来的。

师 你感受到了“天涯”,但是“浪淘风簸”的画面还没有出来。我们先来看,“簸”指摇晃颠簸,什么样的风才能让泥沙上下颠簸呢?

生 狂风。

师 “浪淘”呢?

生 巨浪淘洗、冲刷。

师 (出示“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视频)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上游比中下游的地势高出许多,黄河之水自西向东滚滚而来,所以古人认为黄河之水是从天而降的。有了这样的感受之后,在脑海中边想象画面边读,你会怎么读?

生 豪放、豪迈地大声读!

师 我们一起来豪迈地读一读,当一当“诗豪”,吟诵一下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学生反复诵读,越读越好。)

师 我们再来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首诗的后两句。一起想象一下:“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我们好像要到银河上去了,一起到牵牛织女的家。

生 黄河之水仿佛直上银河,一起到牵牛织女家。

师 为什么前面写“黄河”,这里写的是“银河”?同学们,你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黄河的传说,谁来说一说。

生 我之前听过一个传说:古人认为黄河和天河是相通的。相传汉代时,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走了数月,终于抵达了黄河的源头——银河,还拜访了织女和牛郎,看到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 哦,在传说里,原来黄河和银河是相通的!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一起读一读!

(师生共读。)

师 如果说前面我们是通过黄河的“豪迈”,感受到诗人的豪情,那么在诗歌的后两句中,你从哪里感受到“豪”呢?

生 前两句是写黄河的气势磅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浪漫的想象。

师 是的,是诗豪浪漫的想象!我们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说明:“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教师主要抓住“九”和“万”这两个数字,让学生想象画面。同时,关联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九”和“万”这两个表示极致的数字的体悟,让学生对黄河这一意象有初步的感知。“浪淘风簸自天涯”一句,教师先侧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黄河自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的磅礴气势,再出示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豪刘禹锡笔下的黄河“自天涯”而来的豪气。“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两句是诗人由黄河产生的浪漫的想象。教师根据提前让学生搜集的相关典故资料,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支架。]

三、聚焦重点词,联系背景——体会诗人之“豪”

师 这首诗中有一组明显的反义词,谁发现了?

生 “曲”和“直”。

师 为什么前面是“九曲黄河”,下面又是“直上银河”了呢?谁“直上银河”了呢?诗人为什么要“直上”呢?

(此处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给予学生静思默想和小组讨论的时间。随后出示诗人的背景资料:刘禹锡从小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主张并实践革新,不幸失败,其后一直遭遇贬官。第一次被贬湖南朗州,一去就是10年;回到京城后,不久又因作诗被贬,这次被贬12年;第三次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更远更穷的地方。他一生坎坷,屡遭贬官,但他始终坚守理想,从未妥协。)

师 此时你怎么理解“浪淘风簸”呢?

生 “浪淘风簸”也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挫折、遭受的打击。

师 是的。这不仅是黄河的浪淘风簸,也是诗人刘禹锡人生的跌宕起伏。你又怎么理解“直上”呢?

生 “直上”是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明他依然勇敢乐观地追寻美好的生活。

(教师相机板书: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四、由他及我,感悟启示——引向人生之“豪”

师 现在,刘禹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 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被称为“诗豪”,是因为他具有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豪迈气概。

师 此时,我们感受到了黄河之“豪”和诗人之“豪”,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呢?

(教师播放配乐,学生朗读。)

师 同学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曲曲折折,但是不管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怎样的曲折低回,我们想到今天一起学习的这首《浪淘沙》,在人生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会坚定地如诗豪一样脱口而出——

生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师 人生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总会遇到“浪淘风簸”。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坎坷甚至打击之时,你会想起这节课、这首诗,不禁吟诵这句诗——

生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师 同学们,让我们从《浪淘沙》中、从母亲河中汲取力量,从诗豪跨越千年的经典诗作中汲取力量。不管在人生中遇到怎样的曲折、坎坷,我们都要想起这样一首诗,它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豪情壮志。我们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我们自己,将诗中的力量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配乐诵读。)

最后,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继续吟诵诗句,实现黄河之“豪”、诗人之“豪”、人生之“豪”感受的统一:即使人生九曲连环,浪淘风簸,也能勇往直前,乐观向上。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重点课题“小学‘体用式语文’学习范式建构”(编号:B/2023/0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