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经验关联”为纽带的大情境创设
作者: 徐叶摘要:数学单元学习群构建离不开大情境的创设。这里的“大情境”,并不是指简单的生活环境,而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的多元且开放的“学习场”。大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关联,将学习过程情境化,有利于知识迁移与实践运用,以及数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以“经验关联”为纽带,赋予大情境创设更深远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情境;经验关联;知识经验;思维经验
数学单元学习群构建离不开大情境的创设。这里的“大情境”,并不是指简单的生活环境,而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的多元且开放的“学习场”。大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关联,将学习过程情境化,有利于知识迁移与实践运用,以及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在这个特定的“学习场”中,以真实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核心概念为主线,以大情境为统领,激发动机,唤醒潜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以《长度单位》单元为例,阐释如何以“经验关联”为纽带创设大情境。
一、基于知识经验创设大情境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元素创设大情境,可作为“经验关联”的入口。《长度单位》单元的学习,需要借助真实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长度单位是必要的,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
(一)依托知识再创造的具身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理性且抽象的学科。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逻辑,将现实世界融入数学学习情境,链接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如《长度单位》单元的起始课《认识线段》,引导学生建立对线段的具体表象是个难点。线段是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也是直观想象和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出发点”。从学生的具身经验出发,“线”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教师以“阳光大课间”的情境引入:“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有的跳绳,有的拔河。观察两种运动,你发现线有什么不同?”从直和弯的角度,迈出学习线段的第一步。再设计活动:“你能把桌上的棉线变直吗?”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却嵌入了数学知识。此时,教师相机揭示线段的概念,“把线拉直,两指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认识抽象的线段。这里的大情境创设,完成了从“隐”到“显”的数学知识“再创造”过程。
(二)依托知识结构再生的整体经验创设探究情境
素养导向下数学单元学习群的构建,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习得从“点状叠加”走向“结构再生”,形成意义性理解。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探究情境,让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经验,更能积累数学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的知识结构再生的整体经验。
《长度单位》单元的教学,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是核心目标。长度的认识和感知必须建立在真实情境中,因此,创设了“测量”的大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如《认识厘米》一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并且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让他们用若干根1厘米的小棒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思考大约有几个1厘米那么长。这就是一个探究的情境。
(三)依托知识意义运用的能动经验创设实践情境
要将“惰性的知识”变成“活性的知识”,需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关联起来,依托真实性的实践情境,借助主体性、交互式、协同化的“单元学习群”,唤醒知识意义运用的能动经验。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觉很是烦琐,教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创造一个工具来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这便让学生有了再创造与再运用各种各样“尺”的能动经验。也许学生“发明”的尺并不完整和规范,却是因切实需要而产生的,并能运用于生活。学生也唯有“亲历”数学家的发明创造的过程,“感觉”和“直觉”才能同步获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才能有效“链接”。
二、基于思维经验创设大情境
学生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持续产生的,尤为重要的是思维层面的经验,即数学思维经验。数学单元学习群中的大情境创设,侧重围绕数学思维展开。
(一)在故事情境中优化“主体性经验”
新经验的产生是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相遇后的经验再构,学习主体“在场”与新旧经验“相遇”是新经验生成的两个重要条件。[1]为了更好地优化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经验”,需要选取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并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有趣的故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所以,不妨将数学知识与有趣的故事情境有机结合,利用故事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经验”。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学生理解并感悟“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始,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的探案故事引入:“老鼠一只耳盗窃了珠宝,并埋在了山脚下最大的一棵树下。只要从树下的石头开始,向正东方走5个脚长就能找到。黑猫警长根据一只耳的描述去挖珠宝,却没找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故事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思考:都是5个脚长,为什么找不到?此时,“统一标准”的需求浮出水面。通过巧妙的故事情境,制造小冲突,既契合儿童心理又承载了教学内容,在“境”“趣”“思”中唤醒了“主体性经验”。
(二)在活动情境中打开“连续性经验”
学生的学习是在有目标、有序列、有过程的活动中展开的,这些活动有着内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数学单元学习群的大情境创设,可以依托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活动。活动情境将成为学知识与用知识的媒介,有助于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以学促用,更在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对话交流中理解数学,训练思维,打开“连续性经验”。
《长度单位》单元除了创设“测量”的情境,还可以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情境。例如,认识厘米、认识分米后,让学生用1厘米、1分米的小棒去比一比,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1分米;比一比1米和自己的1庹,哪个长;凭感觉剪1分米的吸管……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对比、思辨的活动,借助各种感官建立长度单位更清晰的表象,实现思维的多向联动,获得“连续性经验”。
(三)在文化情境中生成“交互性经验”
交互性经验大多在经验的内容与方式不断交织中形成。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习得“看得见”的数学知识,还能体验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本质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形成外显与内隐交互的思维经验。创设文化情境,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现场”。
本单元都是涉及长度单位的数学知识,不同长度需要不同长度单位的累加来表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创造出这么多长度单位之前,猜一猜古人是怎么测量长度的?”如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广处发散。在各抒己见之后,学生观看《古人是怎么测量长度的》的小视频,会意识到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都是同一条路径——寻找一个标准,进一步体会若干个标准的累加就得到长度,这就是度量的本质。依托数学史创设文化情境,将学生引到古代“测量现场”,在思考、分析、试错、调整的过程中生成“交互性经验”,从多个角度理解度量的本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情境”是数学单元学习群创建中重要的“学习场”,以“经验关联”为纽带创设大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将探究的概念和熟悉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为找准经验、唤醒经验、改造经验提供支架。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思维经验,都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实践表明,以“经验关联”为纽带,赋予了大情境创设更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玮.指向“一个经验”的儿童数学学习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4(5):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