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作者: 许龑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将此作为阅读支架,指引学生搭建阅读框架,把握阅读细节,延展阅读想象,学会读;可以借此分解习作任务,指引学生“边读边写”“向读学写”,学会写;可以凭此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点,提升研究的实效性,学会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
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各类示意图、指示牌、说明书、指南等,以其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接受等优势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1]非连续性文本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构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除了直接选编非连续性文本外,还编排了单元导读、阅读提示、泡泡图批注、图解、阅读链接等辅助性非连续性文本,提示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使用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走近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习能力。
一、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支架,教学生“会读”
教师有必要挖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将此作为阅读支架,教学生“会读”。
(一)搭建阅读框架
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文本,理解阅读材料是基本要求。非连续性文本中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结构对于学生理清阅读文本之间的各种关系、自主建构文本内容有较大助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筛选、归纳、推理,快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搭建阅读框架。[2]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历史传说故事单元,围绕“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安排了三篇课文,既涉及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又涉及改编现代文《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内容有趣而富有哲理。教师根据语文要素与文本特点,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支架,助推学生理解,搭建阅读框架。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教师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支架,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学会简要复述。
借助图1,学生通读故事,把握故事主要情节,很快就提炼概括出了“情况调查—惩治恶人—兴修水利”的阅读框架。
(二)把握阅读细节
非连续性文本在简洁、精准、直观传递细节信息层面具有连续性文本所不具备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做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利用其“短、简、快”的特点,快速且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关键信息,把握阅读细节。仍以《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又提供了如图2所示的非连性文本阅读支架,帮助学生明晰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这实际上是提示学生把握故事中的细节,为下面讲清楚故事做好铺垫。
利用图2,学生很快明确:老大爷是协助西门豹完成情况调查的关键人物;依据他提供的线索,西门豹惩治了巫婆乡绅;之后,西门豹又为老百姓开凿水渠,让他们年年都有好收成。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惩治巫婆乡绅”这一核心事件中,找出了描写西门豹言行细节的句子,探寻到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乡绅办法之“好”。可以看出,通过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从之前关注对文本的分析讲解转向指引学生自主提取、分析、处理信息,明显提升了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三)延展阅读想象
非连续性文本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其中隐藏的信息、暗示、含义等要素,对于激发和延展学生想象非常有好处。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支架,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要素来理解全文,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有效延展学生阅读想象。
同样是在《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中,教师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支架,指引学生根据剧本开头的提示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从想象改编的作品、创作表演的现场可以看出,学生将非连续性文本与文本巧妙结合,归纳总结人物、时代所展现的特点等,改编有依据,创作更合理,表演更深入。
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阅读支架,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或设计非连续性文本,也可以用教材提供的插图、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支架优势,切实教学生“会读”。
二、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分解习作任务,教学生“会写”
非连续性文本的“非连续性”,决定了它可以灵活“切换”“拼接”多个习作信息,根据不同习作水平学生的实际学情,巧妙分解习作任务,指引学生边读边写,向读学写,最终“会写”。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选入的两篇精读课文《松鼠》《太阳》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能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为了让学生高效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介绍一种事物——优选好物推荐会”的读写主题,出示如图3所示的非连续性文本,分解习作任务,指引学生向读学写。
利用图3,教师将本单元的读写目标分解为三个不同梯度、具有生成性的学习任务:一是“我在空间站做讲解员”,要求学生设置空间站展览区,贴出空间站的照片;晒晒星球的名片,列出太阳的三个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空间站搜集、整理天文知识资料;辅以恰当的图片,制作个性化的资料卡;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准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太阳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还掌握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使用。二是“我为小可爱代言”,要求学生梳理出“小可爱”松鼠的三个特点,绘制出松鼠的照片。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还要提炼出作者抓住事物的鲜明特点进行具体说明的写作方法,知道准确、清楚、有条理地描述事物。三是“优选好物推荐会”,要求学生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绘制或展示其照片,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还要列出这种事物的至少三个特征。为此,学生就要运用前面两个学习任务涉及的说明方法,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三个学习任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读写结合,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探究方式梳理两篇说明文的表述特点和创作过程,又以此为基点,灵活迁移运用说明方法,创造性建构,有效提升了习作表达能力。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师先设定好本单元读写活动的主题——“我的观察日记”,然后出示图4,让学生“长程”读写。前4天,教师提示学生在学习三首古诗的过程中跟着作者去观察,习得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江、峰、雪、梅的方法。第5天到第7天,要求学生立足《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燕子窝》的内容,学习作者连续细致观察动植物、写动植物观察日记的方法,并结合秋天的时令,自主连续观察,学着作者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观察记录本。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组成读写小组,制作观察人员安排表、活动记录表等,积极观察,随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第8天到第9天,学生跟着作者表达,不仅要初步完成各自的观察日记,还要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完善优化。之后,教师组织开展“观察日记秀”活动,遴选优秀观察日记,请执笔人与他人分享观察记录经验,让全班受益。
依据图4,学生明确了“向读学写”的方向和思路,实现了“读”“写”双丰收。
三、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生“会用”
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生迁移实践,能够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点,确保研究的实效性,教学生“会用”。
五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主要是提升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聚焦学生的问题“汉字是谁发明的?”“汉字里的象形字有多少个?”“除了用笔,汉字还能怎么‘写’?”“‘欧柳颜赵’哪种楷书最漂亮?”等,以及学生的发现“我们在同学们的作业本上、小吃店的招牌上、爷爷看的报纸上、地铁的广告牌上等地方看到了很多不规范的汉字”,先后引入各类非连续性文本设计活动,层层推进达成活动目标。
第一,引入“研究方案学习单”(见图5),引导学生研究专题,同步为学生提供多种研究方法,供学生选择使用。
引入“小组活动计划单”(见图6),明确活动成员、时间地点、过程分工等,促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参与,展现各自的能力。
引入“小组活动任务单”(见图7),是为活动小组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助力小组成员形成关于活动的问题结构,进而选取呼应性策略,制定研究方案,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引入“小组活动评价表”(见表1),是提醒学生梳理回溯研究活动,对研究流程和方法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此外,评价表涉及的自评和小组互评,可以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动评价、自我反思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可以看出,引入系列非连续性文本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驱动了学生参与汉字起源研究、汉字写法调查、汉字专题研究等学习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小组交流设计调查问卷;制作表格,筛选、比较规范汉字和不规范汉字,考究汉字构造的科学性;使用各类图表呈现规范汉字和不规范汉字的数量、特点等;参观走访不同景点,追溯汉字的上下五千年历史,搜集阅读各类汉字资料;撰写直观、形象的汉字考察报告,综合展示汉字知识……将汉字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接下来,我们还将更多地关注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科学“对接”,注重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逐步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内容的课内外联通、校内外突破,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夯实非连续性文本理解运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云文,李华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J].语文建设,2018(11):7680.
[2] 曹月红.用非连续性文本助力阅读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3(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