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通教材资源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
作者: 张蓉【编者按】
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的跨学科学习如何有效实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期《热点透视》栏目,呈现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语文团队在语文跨学科学习方面的区域探索:如何融通教材资源,如何恰当选择主题,如何精准实施评价。
摘 要:融通教材资源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是扎实推进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必由之路。教材资源与语文跨学科学习密切相关:从课程理念看,都注重生活场景中的知识整合与运用;从课程内容看,都突出以文化人;从学业质量看,都突出能力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开展,可融通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阅读单元、单篇课文以及不同单元的资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资源;跨学科学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区域实施”(编号:D/2021/02/5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教材资源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相关性
(一)从课程理念看,二者都注重生活场景中的知识整合与运用
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更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每个学段编排的跨学科学习内容都来自学生伸手可触的现实生活,这实际上是指引学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场景中有意义的话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学生需要立足教材资源,“跨”向课外内容,在整合与运用知识中实现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融通。课标引领下的教材编写也重视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灵活整合与运用知识。双线组元的人文主题富有生活气息,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大多来自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学生在整合与运用知识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课标第一学段涉及日常生活的跨学科学习表述为:
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2]
教材与之匹配的内容有:一年级上册,识字8 《小书包》、口语交际《用多大的声音》、快乐读书吧《读书真快乐》、语文园地“展示台”中认识招牌中的生字;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语文园地“展示台”中结合食品包装识字;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中认识火车票上的字、口语交际《商量》;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图书借阅公约》、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中结合导览图识字、语文园地“展示台”中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快乐读书吧《读读儿童故事》等,强调以小学生熟悉的图书馆、超市、文具店等为背景,创设生活“小”场景,设置“小”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整合和运用知识,灵活学语文、用语文。可见,
教材资源的选择、编排及教学指向与跨学科学习理念如出一辙,二者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从课程内容看,二者都突出以文化人
语文教学具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3]课标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将文化自信放在突出位置,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课标提出的“三种文化”被统筹安排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集中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每个学段都有具体内容。第一学段,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第二学段,参观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6]第三学段,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等文化活动,体验、感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7]
作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在每个学段都选编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以文化人,引领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与生动,增进文化自豪感。以五年级教材选编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为例,五年级上册选入古诗《山居秋暝》、文言文《少年中国说》、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
编排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读读中国民间故事》,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民间故事》,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文、经典名句等。五年级下册选入古诗《村晚》、文言文《杨氏之子》、古典名著节选《草船借箭》、古代名人故事《田忌赛马》等,编排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游子吟》、经典名句等。可以看出,被编入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素材数量较多,种类广泛,涉及古诗文、文言文、民间故事、古典名著、历史名人故事等多个方面,自然融入选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综合性学习等板块。课内外相互联结,拓宽了学习和运用场域,有助于学生在持续的阅读、梳理、探究、交流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从学业质量看,二者都突出能力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课标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围绕“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出许多开创性的变革。如新增学业质量内容,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着眼,融通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行为表现、行为态度、习惯以及行为结果,融合为一个整体,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应具备的学业成就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
学业质量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表现水平描述,与教材语文要素在关键能力表现水平方面的描述有诸多共通之处。以第二学段为例,课标对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要求的相关描述是“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8]。教材语文要素中与之呼应的内容有“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试着把观察的事物写清楚”“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将以上内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都关注学生自主观察、提出问题、活动规划、整合信息等关键能力的培养,都突出学习能力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二、融通教材资源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一些尝试
(一)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的融通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年级下册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高年级综合性学习单元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教材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素材,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基础。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深化,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再向前走一步,将偏重知识与技能习得的综合性学习向现实生活延展,使之与学生鲜活的校园生活对接,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对接;将语文学科内的综合性学习向学科外的综合性学习延展,整合多学科资源去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在学习内容上通过主题学习实现科目间的联结与整合[9],而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真实需求、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主题,就可源于综合性学习单元。经历“研读课标,明晰学业质量—解析教材,提炼关键能力—联结生活,确定学习主题”的转化过程,可以从综合性学习单元提炼出适宜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从而明确跨学科学习目标。例如,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依托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的学习内容,基于学校每年举办毕业生露营晚会这一传统,确定了“仰望星空·毕业露营晚会”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这一主题既保留了教材内部的学科体系结构,又源自学校的真实活动,还体现了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跨学科学习关键能力。聚焦该跨学科学习主题,学校统筹设计:将教材中与收集资料、填写时间轴、制作成长纪念册等相关的内容统整进“星回眸:制作班级成长纪念册”任务板块,设计“繁星点点:确定形式,整理资料”“星烁川流:分工制作,定期讨论”“星耀河西:共读初稿,交流完善”等子任务;将教材中
搭建框架、学写策划书等内容融入“星策划:学习策划书”任务板块,设计“灵感行动:理解内涵,创意设计”“蓝图行动:明确任务,写策划书”“协作行动:任务认领,分工制作”等子任务;将教材中与撰写节目单、写毕业赠言等相关的内容统整进“星绽放:毕业露营晚会”任务板块,设计“创意:头脑风暴,确定内容”“创排:合作练习,初具成型”“创美:精彩绽放,光影河西”等子任务。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联结音乐、美术、信息
科技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写策划书、制作纪念册、开毕业晚会,全方位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念之情。
(二)教材阅读单元的融通
本文提及的阅读单元是区别于综合性学习和习作、以阅读教学为主的单元。
如何将阅读单元的内容转化为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学习单元?首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梳理单元内选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内容的关系;再根据单元体例特点和教学功能,确定适宜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螺旋进阶的跨学科学习任务。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世界风光”编排了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文提及的威尼斯、荷兰、金字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如何使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发生关联,引导学生吸纳、理解和运用教材知识?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以“你好,明孝陵”作为跨学科学习主题,整合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资源,设计多角度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稳打稳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教师创设“为南京明孝陵代言”的真实情境,整合教材单元导语、推广案例、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等资源,设计“我来为您介绍明孝陵”推广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讲解任务,制定活动方案;整合三篇课文内容,设计“小试牛刀,我是小小讲解员”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介绍地域风情的方法,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楚地讲解;整合习作《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链接与明孝陵地理、历史、建筑等相关的资料,指引学生搜集与明孝陵相关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参观过程,设计参观明孝陵的攻略;将学生制作的短视频、推广文案、讲解稿作为拓展资源,设计“‘你好,明孝陵’主题展”,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介展示研究成果,生动、有条理地介绍明孝陵历史文化遗产,完成推文创作。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巧妙整合了单元资源,指引学生灵活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演讲、策划等知识和技能,适时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自觉运用语言文字。
(三)教材单篇课文的融通
教材选编的单篇课文类型多样,融神话、寓言、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于一体,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些课文既蕴含着适切的学习主题,又潜藏着与深度学习息息相关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思维方法等。拓展单篇课文资源,从中选取跨点,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是促成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双向奔赴”的捷径。例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简要复述故事,并试着根据“阅读链接”提供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演一演这个故事。这与课标规定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