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选择
作者: 季海霞摘 要: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具有情境性、整合性和适切性三个特性。
具体实践中,应依据课标对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三大分类——日常生活类、文化活动类、社会热点问题类,按照不同学段,遵循“从教材中来,关联生活”“从生活中来,链接教材”两条路径,有效选择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选择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区域实施”(编号:D/2021/02/5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跨学科学习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知识所涉及的相关主题。[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提示中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生活的范围、学习兴趣和能力,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2]。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镶嵌在学科知识体系内部,有主题统摄的特点。[3]可见,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应当围绕“主题”统整各项实践活动。
主题具有鲜明的聚合力,既是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又是凝聚其他学科的辐射点。因此,选择和确立适切的主题,是跨学科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
一、把握“三个特性”
(一)情境性
一般而言,语文教学是在教室的“单一”环境中开展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则打开了教与学的场域,扎根课堂,又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致力于生活的真实需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还可以置于自然、家庭、社会等更广阔的情境中。
(二)整合性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各个学科间的协调合作,使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优质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要促使学生
整合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形成自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思考,形成分析、比较、鉴别、联系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适切性
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的选取要围绕语文课程目标,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实际经验、学习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真实、有意义的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逐步进阶。主题的选取需要立足课标,用好教材,链接生活。
二、明晰“三个类别”
课标按照三个学段,将小学阶段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大致分为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社会热点问题三类。
(一)日常生活类
第一学段涉及日常生活类主题的学习内容为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4]此类语文跨学科学习内容从学生真实的、日常的生活出发,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行为特征和认知经验,有助于他们养成爱自然、爱自我的意识,养成日常观察与记录,以及整理、爱护图书和文具的好习惯。基于本学段“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养护绿植或小动物”等主题内容,教师可以演化出“做图书医生”“养护绿植”“文具小管家”“杉杉学步,彬彬有礼”等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例如,有学校组织开展“杉杉学步,彬彬有礼”跨学科学习,以操场边建校时种下的水杉树为原型,设计了水杉吉祥物,为其取名“杉杉”,学生也因此而拥有一个可爱的名字“杉娃”。为了帮助一年级
刚入学的“杉娃”快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教师将开学第一周作为“适应周”,设计“逛校园—理书包—制课表”系列任务,引领学生在功能室、图书馆、体育馆实地参观,在亲身体验中寻汉字,识学科,熟悉校园,消除陌生感;在各类学科课本的认识、整理中,认汉字,学收纳,为日常自理习惯的养成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在“认识班级课表”“课表贴贴乐”的活动中看课表,巩固识字,了解小学的一日作息,生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学段涉及日常生活类主题的学习内容更多地围绕学生的校园活动展开,强调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校园活动,[5]使语文学科成为沟通各学科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深化语文学习。教师可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炼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如结合学校的义卖活动提炼“我是校园CEO”主题,结合学校读书节设计“春日诗会”“不一样的童话世界”等主题,结合校园戏剧节设计“品演经典名著”“会演课本剧”等主题。例如,有学校组织开展“不一样的童话世界”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童话、读童话,推荐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在读书节的童话嘉年华活动中,以阅读卡的形式再现童话故事,融入自己的理解;利用身边的物品,扮一扮喜爱的童话角色;成立导演组、服装组、道具组、宣传组、表演组,精心准备课本剧,在读书节上呈现了精彩的表演。
第三学段涉及日常生活类主题的学习内容为集体策划、设计考察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6]教师可以聚焦“策划”“参观”“考察”“研学”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感知、研讨、设计的基础上多形式分享成果。例如,有学校在组织学生参观梅花山后提炼了“享受‘梅’好时光”学习主题;在学生分享交流南京著名景点的基础上,提炼了“我是金陵讲解员”学习主题;在学生为博物馆制作了推荐手册后,提炼了“设计云锦博物馆宣传手册”学习主题。在“享受‘梅’好时光”学习主题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春游梅花山后写游记习作;收集与梅花有关的诗词,创作与梅花有关的诗歌;小组编写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召开“第28届南京国际梅花节新闻发布会”、设计梅花节纪念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把自己对梅花山这一南京著名景点的热爱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分享。
(二)文化活动类
第一学段涉及文化活动类主题的学习内容为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这符合此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弱的学情。这一学段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提炼,应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乐趣。有学校立足学生观察与回味老物件的经历、倾听和分享老故事的体验,提炼“我们家的老物件”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学生感知并传承中华优秀家风文化;有学校结合学生参与包粽子、数粽子、画粽子、尝粽子等真实的文化活动经历,提炼“一起‘粽’动员”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在端午节的真实情境中感知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第二学段涉及文化活动类主题的学习内容为参观物质文化遗产,探寻文化意象,参加文化主题活动。[8]对此,有教师结合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提炼“带上青团去踏青”跨学科学习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清明相关习俗传说、撰写简单的青团推荐卡、完成春日游记等文化活动,获得关于清明的多样文化体验。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有教师围绕古往今来寄托思念之情的“月亮”,组织学生参与“一轮明月寄相思”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引领学生体会“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南湖东路一条街出新之际,社区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新旧对比看南京”“舌尖上的南湖”“我为‘新南湖’代言”系列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融入美术、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书写“代言名片”,编辑“手账地图”,绘制“新南湖”电子小报,制作“南湖美食图鉴”,提出南湖改造提案,全方位介绍“新南湖”。
第三学段涉及文化活动类主题的学习内容为积极参加文化社团,参与专项文化活动,体验、感受和传承中华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经验与感受。[9]这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同一类别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的教师结合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遨游汉字王国”,组织学生参与“寻墨记”语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从教材学习走向“书法”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在“寻墨迹—探墨宝—创墨集—传墨艺”系列活动中真实体验和感知,在多种形式的分享活动中感受中华书法文化。有教师结合“为校龙舟队设计文创产品”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上新了,龙舟队”语文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采访校龙舟队,感受队员们的拼搏精神;以查阅图书、网络搜索、请教他人等方式,了解传统龙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校龙舟队文创产品的创作之中。这一系列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有效夯实了学生自主求知、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等学习能力,同时增进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社会热点问题类
由于第一学段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欠缺,这类主题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从第二学段开始。
第二学段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类主题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10],由校园到家庭再到社会,拓宽了跨学科学习的领域。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南湖美食一条街,走在“家门口”,学生常常被前来旅游打卡的游客们询问“附近哪家店铺的鸭子最好吃”。作为南湖小主人,他们开展了“你好,南湖鸭”跨学科学习,
通过观察统计、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撰写“南湖各大代表性鸭子店的研究报告”,绘制南湖美味鸭子店地图,最终形成了《南湖美鸭攻略》,解决了游客的难题。
第三学段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类主题的学习内容为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11]进一步拓展了智能时代语境下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走向未来。有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图书馆”跨学科学习,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阅读等方式梳理当下图书馆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去观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视频、讲座,实地参观人工智能展览馆,阅读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网络搜索相关文献和报道……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创意方案、小组研讨创意方案、评选最具创意设计等活动。系列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让学生展望未来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
整个小学阶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进式提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场域从班级、学校、家庭到自然、社会,不断拓展和延伸;学习方式方面,第一学段以体验、沟通、交流为主,第二学段以创意设计、参与班级学校的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为主,第三学段以策划、设计、调研、展示为主,体现了鲜明的能力进阶。如此编排,也提示教师开发跨学科学习主题时要符合学生发展路径,增强学段意识,体现学段的学习重点,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
三、选好“两条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
遵循如下两条路径来选择语文跨
学科学习主题。
(一)从教材中来,关联生活
教材编排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课文的选取、习作主题的选定、口语交际内容的安排、语文园地的板块设计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学生的语文生活。同时,教材注重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倡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言,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教材涉及的学习方式具有综合性,不仅包含听、说、读、写,还包含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组织策划、协调合作等;不仅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还强调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不断完善自身独立、自信、尊重、责任等方面的品质。这些特点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是一致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从教材中来,关联生活的路径,确立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例如,上文提到的“舌尖上的南湖”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为二年级下册的《中国美食》。教师以此为基础,将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结合本册教材口语交际“
注意说话的语气”等内容,链接学生生活,设计了“书本里的美食”“南湖美食之旅”“舌尖上的美味”3个任务。
完成任务1“书本里的美食”,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学做书中的美味”“定制我的菜谱”两个活动,尝试根据教材提供的美食知识,学习合理搭配菜肴、主食,定制图文并茂的家庭晚餐菜单。
完成任务2“南湖美食之旅”,需要学生通过参与“打卡南湖美食”“推荐我爱的美食”两个活动,采访食客和店主,真实演练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把握与人交流时恰当语气的使用;运用语文园地中的叠词描述美食的特点,在真实情境中积累和运用语言;通过搜集资料、寻访、观察、记录等,近距离感受传统美食文化,完成《美食寻访手记》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