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
作者: 刘小伟
摘 要:明确学科本位、学科共通“两个导向”,灵活转化与分解学习主题、学业质量相关要求、关键能力等,设定评价目标。紧扣目标落实评价,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罗列评价内容,同时借力评价工具,开展多样态评价活动,跟进跨学科学习评价追踪。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实施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与区域实施”(编号:D/2021/02/5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评价贯穿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全程,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将去哪里,看清自己所在何处,还可以怎么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关于评价的提示,启发我们要关注跨学科学习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活动和评价引领四个方面。
一、以“两个导向”为指引,设定跨学科学习评价目标
对跨学科学习评价要立足所属学科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价值及其核心素养内涵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深入主题,挖掘活动的育人价值。[1]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每次学习的主题目标要重点承载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描述中也指出: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2]这里的“学习成果为依据”就是指向了学科本位,强调观照学生语文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而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则指向了多学科共通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语文跨学科学习目标的设定需要明确“两个导向”:一是学科本位导向,强调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语文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发展;二是学科共通导向,强调在各类跨学科探究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依据“两个导向”,跨学科学习评价目标的设定需灵活转化与分解学习主题、学业质量相关要求、关键能力等。例如,五年级“这份校园生活指南请查收”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来源于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要求学生在学校来客人时能大方向客人讲解校园里有代表性的地方,在亲友来家做客时能主动介绍家周边的环境,在暑假博物馆需要汉字文化讲解员时乐于向他人介绍汉字文化,在社区征集志愿者介绍垃圾分类知识时能担此任……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学生需要先确定好讲解什么,再搜集相关的资料;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列讲解提纲,试着讲一讲。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学校都会迎来一年级新生
报名。如何让弟弟妹妹快速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是一个问题。我们发现,
中、高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就这个话题与一年级新生互动交流。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延伸教材内容,准备以“这份校园生活指南请查收”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
基于“两个导向”,我们从如下几个层面做了分析:学业质量层面,第三学段的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需要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在简单的调查、访谈等活动中记录真实生活;能根据活动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能借助跨学科知识和相关材料,与同学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自己的想法,记录探究的过程及结论,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组织讨论和专题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反思中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能根据校园、社会活动的需要,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撰写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或活动总结。[3]学科关键能力层面,针对一年级新生关心的校园生活,学生需要通过多条路径搜集、记录、整合信息,针对性提问,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记录学程,表征成果;会规划学习活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阐述观点,批判反思;培养团队合作、个人参与态度、自我反思、创造能力等;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4];列问题清单提问、列提纲构思,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利用美术和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设计版面,绘制线上思维导图;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拓展学习“我们的学校”主题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定了“这份校园生活指南请查收”跨学科学习评价目标:
(1)能采用列问题清单的方式设计采访提纲,采访一年级弟弟妹妹,了解他们关注的校园生活,准确记录采访信息。
(2)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多渠道搜集与梳理其他学校的生活指南资料,分析生活指南的分类、内容选择、表达形式、版面设计等特点,记录探究过程与结论。
(3)能交流探究结论,进行学习迁移,整合信息,利用线上思维导图分类和筛选校园生活,做好校园生活指南的分类和内容筛选。
(4)能以列提纲的方式构思校园生活指南内容的讲述框架,创作生活指南内容,试着讲一讲
。
(5)能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校园生活指南版面设计、线上发布等真实问题,并呈现相关学习成果,向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介绍。
二、紧扣目标,精准罗列跨学科学习评价内容
(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锁定关键环节
一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内容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检验的是学生能否联系实际、解决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一连串真实问题。[5]一连串真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系列任务层层推进。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依托系列学习任务展开,与评价目标相一致。
“这份校园生活指南请查收”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依据评价目标,设计系列跨学科学习任务,安排相应的评价内容,具体如下:
(1)
设计任务1“幼小衔接,采访记录”,安排“以列问题清单的方式设计采访提纲”“采访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关注的校园生活有哪些,做好采访记录”。
(2)设计任务2“搜集资料,探究指南”,安排“小组探究,多渠道搜集、梳理与探究指南资料”“分析指南生活分类、内容选择、表达形式、版面设计等多方面的特点,记录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3)设计任务3“互动交流,创作指南”,安排“交流探究结论,针对其他学校微信公众号生活指南特点,阐述观点,归纳总结”“学习迁移,整合信息,利用线上思维导图对校园生活进行分类和筛选”“以列提纲的方式构思校园生活指南内容的讲述,绘制校园生活指南”。
(4)设计任务4“设计版面,发布指南”,安排“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校园生活指南设计一个美观大气的版面”“线上发布校园生活指南,向幼儿园弟弟妹妹介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本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内容都是围绕系列学习任务展开的,但在具体实施评价时,我们强调瞄准每个任务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帮助其优化学习行为。如4个任务中,任务1涉及的“以列问题清单的方式设计采访提纲”,学生在四年级时已接触过,完成度比较好,我们就没有将此作为重点评价的环节。其他3个任务涉及的“多渠道搜集、梳理与探究指南资料”“迁移探究成果,利用线上思维导图对校园生活进行分类和筛选”“列提纲讲述构思,创作生活指南内容”“设计版面,发布指南”4个环节,决定了跨学科学习的质量,属于关键环节。因此,评价需要在这三个环节着力。
(二)依托关键环节,罗列评价内容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强调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依托关键环节,教师可以精准罗列出评价内容。如在“这份校园生活指南请查收”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中,依托关键环节“多渠道搜集、梳理与探究指南资料”,教师罗列的评价内容为:能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搜集各学校发布的校园生活指南,把资料在线记录下来;能从生活分类、内容选择、表达形式、版面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整理和筛选;将整理和筛选后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写出简单的探究结论,小组交流和整合探究结论。在此过程中,还要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小组团队文化、小组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依托关键环节“迁移探究成果,利用线上思维导图对校园生活进行分类和筛选”,教师罗列的评价内容为:能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形式,各小组在线清楚呈现分类结果;能做
到分类内容不重复、分类类别要全面、分类类
别要准确;能筛选出“一年级弟弟妹妹最期待的校园生活”和“对一年级弟弟妹妹最有帮助的校园生活”。在此过程中,还要评价学生每个组员都能积极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讨论,阐述观点。
三、借力工具,围绕评价内容开展多样态评价活动
(一)工具支持
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评价工具的支持。评价量表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可以根据师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和使用。跨学科学习评价量表的设计,要注意跨学科学习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保持一致;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评分者准确评分;兼具导向性和激励性。
在“这份校园生活指南请查收”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教师针对关键环节的评价内容设计了细化评价量表,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例如,针对任务2中“能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搜集各学校发布的校园生活指南,把资料在线记录下来”的评价,核心在于小组合作探究的行为表现评价。因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效决定了资料搜集、梳理与整合探究结论的质量。教师针对小组探究行为表现,进行了内容细化,确定了评价
指标(见表1),开展自评、小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星级评价。
对于能否与小组团结合作,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有效分工搜集各学校发布的校园生活指南,并主动在线记录资料等,各小组展开评价。各小组需要课内、课外至少进行3次合作探究与交流。第一次小组交流以自评和小组评为主,每个组员需反思自己在组内合作探究的贡献程度。评价结束后相互取长补短,优化完善个人搜集、梳理、筛选与分析指南材料的行为。教师依据学生评价结果,及
时对各小组给予个性化关怀与点对点的指
表1 “搜集资料,探究指南”中的
小组探究行为评价
指标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
合作探究
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探究
能倾听组员意见,不断改进资料的收集、梳理与分析,不断优化探究结论
团队文化
在搜集和梳理生活指南资料时,态度积极,履行个人责任
能团结一心,友好配合组员,为任务的完成共同努力
沟通交流
主动参与组内交流,能对指南资料“生活分类、内容选择、表达形式、版面设计”这四个方面清楚地分享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尊重别人的想法,为小组整合结论,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
导。第二次小组交流以小组评和教师评为主,主要针对探究情况,重点反思,以评价促进小组深化
探究。第三次小组交流以全班交流探究结论为主,以教师评价为主,重在优化各小组的沟通交流行为,提升学生搜集资料、探究指南的学习成果质量。
(二)多样态反馈
按照跨学科学习的实际需要,多样态的评价反馈,如时机样态、形式样态、主体样态等灵活并行,可以让评价活动开展更有成效。
时机样态,是指评价活动的开展需要把握适切的时机。跨学科学习强调评价反馈的时效性,可以就正在发生的活动,让参与者即时展开评价,便于师生即时优化教与学的行为。如针对指南的内容创作,教师以午餐生活为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创作并评价,帮助学生建构讲述范式,为课后其他内容的顺利创作做好示范。即时反馈时,教师要求评价者指出对方优点,为其进步提供具体建议,并将反馈优化的数量控制在对方行为能够抵达的范围内。
如评价“互动交流,创作指南”中的“构思与创作”,聚焦午餐生活,有学生认为“各小组基本都能从餐前准备、就餐流程、餐后规范三个方面列提纲,准备创作这些内容,有条理地向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介绍”“列提纲都做到了重点突出,构思的讲述内容也有顺序”是做得好的地方,提出的建议有“内容上过于理性,最好能交代小学午餐生活的特别之处、有趣之处,能让一年级的弟弟妹妹喜欢上小学的午餐生活;形式上有些单一,需要尽量丰富讲述形式,以能让识字量有限的一年级弟弟妹妹形象直观地了解校园午餐生活”。对此,学生提供具体的建议有“加入午餐各种美食描绘、午餐志愿岗介绍等,增加午餐生活的趣味性”“以拍视频的形式,一边拍摄一边进行讲解,增加画面感”。此外,教师在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