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连环画为载体开展民间故事教学

作者: 郭运动 李铭飞

以连环画为载体开展民间故事教学0

摘  要:以连环画为载体开展民间故事教学,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象的图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助力其深刻理解民间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借助连环画,能将其中的细节更好地呈现;连环画的绘制过程也是学生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连环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间故事;连环画

连环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以图像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生动展现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连环画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训练语言表达与绘画能力、培养审美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了民间故事单元。这些民间

故事具有生动有趣,篇幅较长的特点。以连环画为载体开展民间故事教学,将抽象的文字化为具象的图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助力其深刻理解民间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

一、借助连环画呈现细节

民间故事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其特点是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强,细节起到了重要的“助攻”作用。借助连环画,能将其中的细节更好地呈现,同时强化民间故事的关键情节。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时,教师请学生展开想象,将初读后印象深刻的情节用连环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他们深度阅读,体验人物情感。故事首先描述了牛郎和牛的形象:“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神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学生抓住这段话中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用画笔将牛郎破烂的衣裳补丁、老牛温和的眼神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图1所示)。

图1

接下来,故事讲述了牛郎如何照顾牛以及他与牛的关系:“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学生以草地、小溪为背景,将一人一牛的关系直观呈现出来(如图2所示)。

图2

连环画与文本内容相对应,学生可以直观地借助连环画进行阅读,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绘制连环画,“读文”与“画图”相结合,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描绘出来,也是阅读成果的一种外化。这样的阅读方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阅读印象,在后期翻阅回顾时能够更便捷地检索阅读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现出来,使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二、依托连环画概括内容

民间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力跃动于口耳之间,不断地传承,每一个讲述者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或完善。这个过程中,不变的是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这也正是需要概括的重要内容。此外,民间故事的篇幅较长,也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增加了难度。连环画的绘制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提炼、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呼救声。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这一段进行概括。略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抓住关键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便可将其概括为“一天,海力布在山中打猎,从老鹰的爪中救下了一条小白蛇”。这样,学生的连环画就可以聚焦海力布和小白蛇两个主体(如图3所示),不但降低了绘制的难度,也帮助他们顺利概括出了文段内容。

图3

在绘制连环画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将不影响连环画情节发展的故事内容删去,保证连环画的连贯性和故事的流畅性,这就需要对部分情节进行删减,突出重点内容。如“海力布有了这颗宝石,打猎方便极了。他把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能知道哪座山上有哪些动物。从此以后,他每次打猎回来,分给大家的猎物更多了。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正在深山里打猎,忽然听见一群鸟在议论着什么。仔细一听,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这一段中,海力布有了宝石之后的打猎方式就可以删去,打猎的方便一笔带过即可。学生便在绘制

(如图4所示)过程中将其概括为:“自从有了这块石头,海力布打猎方便极了。有一天,海力布从鸟儿的口中得知今晚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这样的概括也为

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引导他们思考海力布会怎样利用宝石去打猎,动物们又会说些什么。

图4

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概括的时候思路更清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概括故事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连环画的评价标准不应取决于内容的多少、精细的程度、绘画的精美等,而是应该关注故事的呈现是否完整,是否具有条理等指标。

三、运用连环画激发想象

民间故事中充满奇幻,这也是人们内心的渴望——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可以在故事中找到寄托。学生在故事中能够尽情地放飞想象,感受与现实世界不同的魅力。连环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时,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几幅连贯的画面,如“牛郎织女生下一儿一女,幸福美满”“王母娘娘抓住织女”“牛郎带着两个孩子在天河一边无法逾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性地绘画为故事增加大胆合理的场景,如王母娘娘将织女抓走,乘祥云飞于空中(如图5所示)。每个学生都有对故事独到的理解。因此,要用学生的眼光和想象方式去欣赏、去引导、去启发,鼓励学生开创思维,将自己的想象用画笔表达出来。[1]

图5

除了对作品内在内容的想象,连环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充满了创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灵动性与创造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连环画比赛,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构图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点评。评价

的语言应以鼓励性为主,并提出有效的修改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作品进行张贴展示,形成“微型连环画展”。有了“画展”的效果反馈,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就更高了。小小的“画展”不仅是学生努力的成果,更是下一次阅读活动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郑莉君.巧用连环画,培养学生写作能力[J].课外语文,2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