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思维慢镜头”中读懂语言背后的智慧
作者: 高洁摘 要:《杨氏之子》一课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孩子与客人互以姓氏做文章的风趣幽默的故事。其对话语言是体悟人物智慧的关键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创设“思维慢镜头”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争论中的模糊点即关键的语言文字处作停留,放慢教学脚步,引导学生像放慢镜头一般慢慢地、精准地、全面地体验与感知思维,读懂语言背后的智慧。
关键词:“思维慢镜头”;语言智慧;《杨氏之子》;小学语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聚焦核心问题的小学语文‘小研究学习’迭代研究”(编号:B/2022/03/4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指向儿童思维品质提升的语文阅读教学‘关键问题’设计研究”(编号:Cc2021/02/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而风趣的本质则是语言背后的“智慧”。本单元《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孩子与客人互以姓氏做文章的风趣幽默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孔君平和杨氏之子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其对话语言是体悟人物智慧的关键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创设“思维慢镜头”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读懂语言背后的智慧。
一、何谓“思维慢镜头”
“慢思维”理念是根据意大利社会学家卡尔洛·佩特里尼所提出的“慢食运动”衍生而来,其中的“慢”并不是指缓慢、懒惰,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意义是让生活节奏慢下来,更多地关注生活本身的质量。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思维慢镜头”的教学方式。思维,是支撑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活动,也是探索与发现事物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的核心。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语言文字是思维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来说,浅显的语言可以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而复杂深刻的语言则需要通过思考、讨论、等待、感染、引导等方式深入理解。因此,“思维慢镜头”即指放慢教学脚步,让学生在关键的语言文字处作停留,引导学生像放慢镜头一般慢慢地、精准地、全面地体验与感知思维,放大语言文字背后的智慧与思维,感知人物的思维过程,习得思维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慢镜头”这一教学方式并不是全过程地放慢脚步,而是要求精准分析重难点,放慢脚步进行精讲,有些思考和探究问题要展现留白的艺术。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动性放大,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的过程变为循序渐进、自主思考以及综合探究的过程。
二、从争论中的模糊点入手,锚定“思维慢镜头”
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来访—招待—笑言—妙答”这四个简单的情节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其间,我听到一位学生说:“我感觉杨氏之子对长辈有些不尊重,他毫不示弱地回怼了孔君平。”另一位学生接着说:“杨氏之子当然要回怼了。尊老爱幼,孔君平既然不爱幼,那杨氏之子也没必要尊老了!”两位学生的这一争论,体现了他们对于语言理解的模糊。这不禁促使我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杨氏之子语言的智慧,只通过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要能感受到两人的对话实际是语言交际的艺术,就必须深入理解两个人物之间对话背后的内在思维路径。于是,“思维慢镜头”应运而生。通过演绎场景、对话还原、思辨讨论等具体学习方式,让学生理清人物当时“听到了什么(理解)—想到了什么(分析)—怎样应对(解决)”的完整思维过程。
三、基于“思维慢镜头”的教学设计
在《杨氏之子》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走进人物,设身感知场景
我首先作出引导:“同学们,小古文的故事虽然语言简练,但是蕴含的信息却是丰富的。所以我们读文言故事时要还原当时的场景,才能更好地走进故事。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谁愿意当杨氏子,上台根据课文意思展示?”
学生同桌合作,上台表演对话。一人扮演孔君平,指着杨梅,看着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另一人扮演杨氏子,听到后很快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时我继续引导: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说的言外之意——杨梅和杨氏子一个姓,原来你们是一家。再结合前文“诣”“君家”等词,引导学生思考:孔君平说这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学生纷纷说:可以是笑眯眯地逗杨氏子,开玩笑似的调侃他。我抓住学生之前的争论点,继续追问:面对长辈的“玩笑”,杨氏子该不该回应?如果要回应,应该怎么回应?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必须理解杨氏之子所处的环境、语气的变化,从人物身上的争论点入手,引发思考和讨论。
(二)引导思考,推断思维过程
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想一想:听到孔君平的话,杨氏子该不该答?”有学生提出,杨氏子在听到孔君平的话后不予回应,而是一笑而过,行不行?其他学生思考后纷纷表示不行。因为这样做一是不够尊敬长辈,二是等于默认自己和杨梅是一家了。看来,环境、语境都要求杨氏之子必须回应,还要不失风度地回应。
那么,既然必须答,杨氏子该怎么答?我引导学生再读文本,感受杨氏子的回应妙在哪里。经过分析,我们共同总结出以下三点“妙”:
一妙在“以尊称对尊称”。如果直接否认“此不是吾家果”,就直接反驳了孔君平的话。但孔君平是长辈,又是父亲的朋友,这样答显得太不尊敬了,怎么办呢?在内心经过一番思考与权衡之后,杨氏子想到了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孔君平:他在我的姓氏上做文章,我也可以在他的姓氏上做文章。孔君平说“君家”是礼貌尊称;杨氏子回应“夫子家”,夫子是对孔君平的尊称,“以尊称对尊称”,杨氏子答得不失风度,可谓“礼答”。
二妙在“以美好对美好”。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杨梅是一种美味的、大家喜爱的水果。因此可以推断,孔君平是出于玩笑而不是恶意相对,才用杨梅相比。那杨氏子该用什么相比呢?学生很快发现:孔君平姓孔,但是没有水果以“孔”命名,怎么办?那么,杨氏子自然想到了一种美好的动物——孔雀,它是吉祥和幸福的化身。以孔雀与孔君平相比,可谓“以美好对美好”,既不失风度,又不失礼节地回应。
三妙在“以否定应肯定”。“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如果换成“杨梅不姓杨”“孔雀也不是夫子家禽”好不好?孔君平的话是直接的肯定语气,而杨氏子的话,语气却发生了变化。“未闻”的否定句式,显示出杨氏子没有正面直接回怼,而是用了一种更为婉转的语气,以退为进,相比起来更显出对孔君平的尊敬。因此,杨氏子的话甚至是更胜一筹,可谓“妙答”。
最后,我引导学生关注“应声答曰”,让学生感受到,刚刚我们几分钟的思考是杨氏子在几秒钟之内的思考,即这样的思考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这体现出杨氏子的思维敏捷,可谓“快答”。所以文中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且“惠”不仅有“聪明”之意,还有“仁爱、有礼”之意。这体现出杨氏子不仅有应答之智,更有待客之礼,这是思维中更大的智慧。
课堂的结尾,我请学生开展续写,想象孔君平如何幽默地向别人夸赞杨氏子,杨氏子又该如何幽默而尊敬地回答。
四、对于“思维慢镜头”教学方式的思考
“思维慢镜头”的教学方式,放大了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点,放慢节奏,循序渐进,不直接把结论给学生,而是在争论、讨论的完整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完整思考的全过程。
本课运用“思维慢镜头”的教学方式,虽然看似慢下来,但却是通过让学生分析、代入、比较、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围绕学生对“杨氏子到底是否聪慧有礼?是否对长辈不够尊重?”这个思维困惑点,也是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入理解语言智慧:一妙在“以尊称对尊称”,在听懂了孔君平话的含义后,杨氏子用“夫子家”的尊称以礼回应;二妙在“以美好对美好”,杨氏之子感受到了孔君平并没有恶意的话语,以孔雀对比回应;三妙在“以否定应肯定”,不直接回答“杨梅不姓杨”“孔雀也不是夫子家禽”。通过对比表达方式的不同,学生品味出人物的幽默风趣,更感受到人物思维的灵活。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先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再说出自己的思考,感受杨氏子回应之智慧。最后,回到杨氏子在大人不在家之际,主动承担起迎接来客的做法以及所展现出来的聪慧和礼节,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礼待人、尊敬长辈等美德。后续的续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杨氏子在前文中的表现展开想象,进一步内化语言,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