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 须洁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0

摘  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程,代表着国家意志。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显性”特点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个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注重中国与世界的对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策略有:创建对话,涵养爱国主义情感;用好素材,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设计任务,深化爱国主义行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立德树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一、“显性”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有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之分。显性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1],旗帜鲜明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著特点为直奔主题、突出重点、系统深入。隐性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隐藏的、无意的、渗透的、广泛的、开放性的,但又是有效的、经常的”[2],显著特点为潜移默化、形式丰富、柔性表达。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程,代表着国家意志。

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显在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3]。此外,爱国主义在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中也有所涉及,如“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的意识与行动,形成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4]“热爱中国共产党”[5]等。

其二,显在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爱国主义有关的内容主要有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编排上呈现出“整散结合、显隐相融”的特点。整散结合,是指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既集中安排在某一课或某一单元中,又在不同课的部分框以及“阅读角”“活动园”等板块中体现。显隐相融,是指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鲜明地体现在专门的教育内容之中,更巧妙地融合于校园生活、公共场所、家乡图景等,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其三,显在课程实施。新课标指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6]其中,“政治性”指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方向,“思想性”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育人本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以正确的思想与价值为引领,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注重史论结合,引导学生认识重要史实,从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同时,要将新时代的鲜活素材和宝贵资源全面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笃定政治信念,更加自信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承担起这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二)注重中国与世界的对接

《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九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见,我们培养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情怀,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信自立、平视世界的同时,还要涵养他们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心态。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教师用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也需要通过实践让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教学策略

(一)创建对话,涵养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远离学生的生活,但历史又是现实的未来,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只有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才能让课程与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结。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创建与历史的对话,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涵养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比较精简,往往是“一图一话”,而同一背景下的历史事件浩繁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精选合适的素材,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对话。如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这一框,教材呈现了“圆明园(复原图)”“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两张图片。一般来说,教师会呈现圆明园的辉煌和英法联军入侵后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在图片和视频的冲击下,学生的情感看似被激发,其实背后的认知是浅表的。教师要在学生初次思考之后,继续补充关键材料,如“乾隆时期收到的英国武器没有使用”“国人偷拿圆明园石头”等,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并讨论。在多视角材料的补充下,学生开展阶梯式

对话和价值探究,最终实现对“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的多元认知。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涵养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除了创建与历史事实的对话,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创建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是丰富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物讲述、故事叙说、情景演绎等方式,与历史人物展开“时空”对话。如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阅读角”介绍了五四运动及其意义,插图为油画《五四运动》。首先,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一幅油画,出示“    ,我想问问你”的总议题,在模拟对话中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以及对关键人物的认知。其次,教师追问“这些口号是谁先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这些口号?”,让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缘起,理解祖国富强的意义。最后,以“五四青年节,你(们)会对我说……”为话题,让学生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深切感悟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诗篇中谱写的壮丽乐章,进而激发澎湃的爱国情感。

(二)用好素材,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除了心怀爱国情,还要在思想上树立起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最终实践报国行。为此,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用好素材,指导学生在思辨内化中形成价值认同,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7]。教师要注重从时事热点中选择相关素材,引导学生感受热点事件所折射的深刻含义。如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教师首先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这一热点新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全面深化改

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词,由此引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会议精神的号召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勇敢地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成为改革创新谋发展的鲜明旗帜。接着,引导学生听一听歌曲《凤阳花鼓》,了解当时的农村情况;看一看《小岗村历史》视频,了解“生死契约”背后的故事,体会改变的必要性。学生在丰富的史实资料中,感受小岗村的今昔巨变,感悟小岗村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体会到政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好处,有利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热点素材,教师也要注重历史素材的使用。“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8]特定的时空框架,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教师要关注并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材料”,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如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对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书本上的表述是“战胜国中国得到的却是战败国的待遇”。学生想知道作为

五四运动爆发导火索的“待遇”到底是什么。于是,教师及时补充巴黎和会上的相关材料:中国应该得到的权益是“拿回青岛主权”,实际得到的权益是“拿回主权被拒绝,青岛权益转让给日本”。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屈辱,快速理解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从而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三)设计任务,深化爱国主义行为

新课标倡导,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9]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

,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师应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关注其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深化学生爱国主义行为。

如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重在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常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教师围绕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素养培育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打卡红色场馆  赓续伟大精神”主题研学活动,并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见表1)。学生分组展开研学,完成活动任务——了解典型人物故事,传承伟大精神,从家乡的历史文化中探寻发展的足迹,砥砺理想信念,深化爱国主义行为。

又如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框题就鲜明地亮出了教学重点。教师从自我、他人、国家入手,设计了三个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见表2)。

这一任务设计是有逻辑主线的,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到讲述不同时期的爱国故事,再到关注自己身边的爱国人士,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感悟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国家需要个人去践行责任与担当,指向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

爱国主义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除了思政课这一主阵地外,教师还应着眼于爱国主义的长效性培养,增强教学途径与其他途径的互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卢黎歌,隋牧蓉.“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913.

[2] 潘永庆.课程——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J].人民教育,2007(12):12.

[3][4][5][6][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9,10,11,1,3,49.

[8]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