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中“质量单位”内容比较及教学启示
作者: 徐建林摘 要:从内容编排、学习情境、练习题目等三个方面比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和美国
Go Math数学教材中“质量单位”内容的异同,相互借鉴量感培育的一些好做法,得到有关的教学启示:弘扬传统文化,打通量感通道;丰富量感体验,加深质量观念;三是强化量感结构,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质量单位;教材比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进阶性评价: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生长的循证研究”(编号:Cb/2021/02/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提出了“量感”概念(“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作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质量单位作为重要的计量单位,不仅具有极强的生活价值,而且具有更多的数学(科学)意义,它是认识物质质量属性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内容编排、学习情境、练习题目等三个方面比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和美国Go Math数学教材(以下简称“美国教材”)中“质量单位”内容的异同,相互借鉴量感培育的一些好做法,以此更好地助力学生形成量感、提升量感。
一、教材比较
(一)内容编排的比较
质量单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学生在未进入学校时便已有了接触,并且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受。苏教版教材与美国教材的内容编排,
相同之处是两版教材都从三年级开始教学“质量单位”,并且都先学习小质量单位千克、克,再学习大质量单位吨。
不同之处有:
内容容量差异较大。苏教版教材只在三年级教学千克、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内容较少;美国教材把质量单位分为公制质量单位、常用重量单位两类,在三年级教学质量单位克、千克,在四年级教学重量单位盎司、磅、吨,在五年级教学利用重量单位盎司、磅、吨解决实际问题,在六年级教学重量和质量间的单位换算并引入新的质量单位毫克、厘克、分克、十克、百克,内容较多。
教学顺序有所不同。苏教版教材先教学千克和克,这时是从千克到克,即千克等分得到克,用的是“分”的思维;后教学吨,这时是千克累加得到吨,用的是“合”的思维。两种思维交织,凸显思维的灵活性。美国教材先教学克,后教学千克;首先说明“一个小回形针的质量约为1克”,接着说明“一盒1000个回形针的质量约为1千克”。而且,一直使用“
合”的思维到后面的教学。
概念阐述差异较大。苏教版教材均以“称多重”阐述质量单位,如对千克的阐述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样的阐述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已有经验。美国教材以“物质含量多少”阐述质量单位,如对克、千克的阐述是“克是测量质量或物体中含有物质的量的基本公制单位,质量也可以用公制单位千克来测量”。这样的阐述脱离了生活情境,更贴近物理学科,超越了三年级学生的一般认知,可能会对他们造成认知负担。
(二)学习情境的比较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可以想象的、有意义的情境,情境可以源于实际生活。[1]史宁中教授认为,质量是需要设定计量单位的拓展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2] 因此,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借助度量工具测量具体事物的质量,从而获得质量计量单位,是相应量感形成的必经阶段。教材创设的学习情境越多样,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质量观念,发展量感。两版教材在学习情境创设上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在现实情境中建立质量观念方面
学生在进入学校前,便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质量单位。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勾连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两版教材均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如香蕉、苹果、橡皮等身边实物,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质量。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实物,即自然界中的实物,其质量存在不确定性,如黄豆,第一颗的质量和第二颗的质量不一定相同;另一类是标准量实物,即具有工业化标准的实物,如回形针,一般采用全球通用标准制造,第一枚的质量和第二枚的质量相等。
以两版教材共有内容“克、千克”做相关统计比较,苏教版教材选取的自然实物约占57.1%,标准量实物约占42.9%;美国教材选取的自然实物约占41.1%,标准量实物约占58.9%。两版教材中两类实物的占比基本一致,说明两版教材都抓住了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抽象的质量概念置于现实情境中,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
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教材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质量单位内容时提供的现实情境越来越少。到六年级学习毫克、厘克等小质量单位时,不再提供标准量实物,而是通过进率换算直接得到新的单位。脱离了实物的感知,转换到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极具抽象性。
2.在具身操作中深化量感体验方面
两版教材都注重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身操作体验来深化量感,基本上都遵循从“模糊到精确”的量感提升之路。苏教版教材出示两袋质量不同的食品,让学生先用手“掂一掂”,再用盘秤“称一称”,来感受质量的轻重;还让学生在电子
秤上称一称多少粒黄豆是1克等,来感受质量单位的形成。美国教材在让学生初步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后,还让学生借助天平称出蜡笔、订书机等常见物品的质量,并让学生讨论“你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相比如何”,从而进一步发展量感。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苏教版教材从初步感受质量到建立标准量,一直让学生在具身操作中实现;美国教材则直接用告知的方式建立标准量,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质量单位去测量其他物体的质量。因此,苏教版教材注重在现实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形成,美国教材则注重在现实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运用。
“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也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3]两版本教材都极为重视手(操作)脑(思考)并用的方式,在真实可感的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提升量感。
(三)练习题目的比较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提出,可以通过学生解决不同难度问题的能力考查其数学学力。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习题主要分为三类:基础性学力习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能力;发展性学力习题,考查的是运用知识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学力习题,考查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基础性学力习题,两版教材都设计了根据秤面或在天平平衡情况下读数、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转换等方面的习题。且此类习题均出现在初学质量单位的阶段。
关于发展性学力习题,两版教材都设计了运用质量单位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习题,如苏教版教材中的“码头工人从一艘轮船上卸下28吨黄豆和27吨绿豆,如果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把这些黄豆和绿豆运到食品厂,一共需要运多少次”,美国教材中的“
柯雅要在派对上准备4磅零食,其中有36盎司爆米花,剩下的要准备椒盐卷饼条,她还要买多少盎司的椒盐卷饼条”。此类习题均出现在后期的综合练习中,一般只涉及两步计算。具体地,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学期出现,难度要求相对较高;美国教材直到五年级才出现,难度要求相对较低。
关于创新性学力习题,两版教材都设计了注重发展创新思维的习题,比如:苏教版教材中的“用载重2吨和载重3吨的货车各一辆运13吨苹果,可以怎样安排”,答案不唯一,蕴含了一一列举的数学思想。美国教材中的“假如hoots和floops是重量单位,并且2 hoots=4 floops,那么哪个更重?解释一下”,跳出了具体的质量单位转换问题,利用数量模型得到结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两道习题虽然风格不同,但是均指向量感建立基础上的思维进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美国教材中还有一类“自编自解”的习题值得关注,如在上述“柯雅派对的零食问题”后面,提出要求:“用不同量的零食写一道新题。有些以磅为单位,有些以盎司为单位,确保提供的零食数量少于所需零食的总量。编写完成后,独立解答。”这样的习题不仅较好地凸显了学习的自主性,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学力水平,还赋予了习题跨学科的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启示
(一)弘扬传统文化,打通量感通道
相比于苏教版教材,美国教材在公制质量单位之外,突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量单位。克、千克、吨是公制单位,一般都运用在科学表达中,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量单位是公斤、斤(市斤)、两,比如,我们买东西时通常都会问“多少元一斤”,基本不会问“多少元一千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斤、斤(市斤)、两等重量单位的产生及演变,体现了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及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
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为了避免数学与生活的割裂,特别是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关于公斤、斤(市斤)、两的知识内容,还可以介绍我国重量单位的演变历史,从而让学生既全面、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形成更完整的质量观念,又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获得自豪感。
(二)丰富量感体验,加深质量观念
两版教材都在生活体验、数学学习两方面进行了强化培养,形成了一条明确的量感培养路径。“量感”是一种对量的直观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丰富学生对具体实物的感知,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手段强化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在具身体验中初步感受质量;接着要强化学生对1克、1千克、1吨等标准量的建立,从自然实物走向标准量实物,在最初的轻重对比中逐步建立起标准量的概念,明白测量的实质即为统一标准,累计个数;最后要加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数学化思考,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及转化单位,从具体实物走向数学表达,从表象走向实质,更好地实现从生活化的直接体验向数学化的抽象思维的转型,从而形成更有深度的质量观念。
(三)强化量感结构,感悟数学思想
相比于苏教版教材,美国教材强调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依据进率呈现了更为完整的质量单位体系。这是结构化思想的体现。
学科基本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概念的结构化集合。[4]量感结构的建立本质上就是在感受标准量的基础上,明白“量(liàng)源于量(liáng)”,标准量的累加形成了不同的计量单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标准量为核心概念贯穿单元始终,还可将这一核心概念迁移到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等计量单位的教学中,从而便于学生形成更稳固的量感结构,感悟计量背后的数学思想,提升量感。
参考文献:
[1] 赵晓燕,顾娟,顾志能,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真实情境探讨[J].教育视界,2023(39):11.
[2] 薛亦晖.新、旧课标比较视角下学生量感培养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3(11):11.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25.
[4] 梁秀华,王向东.以大概念推进结构化学习:构念溯源、素养功能与协同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