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课堂提问设计的“源点”和“原点”
作者: 施璐嘉
摘 要:聚焦学生思维品质
,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让英语文本阅读真正助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线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定位提问设计的“源点”,可以巧用文本插图、聚焦单元主题、抓取关键句型、针对文本重难点提问。回归提问设计的“原点”,需讲求提问的层次性,关注提问的对象性,观照提问的互动性,凸显提问的引导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思维品质
聚焦学生思维品质,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让英语文本阅读真正助力学生英语
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线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1]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水平在学生思维的品质培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教师
关注提问设计的“源点”和“原点”。
一、提问设计的“源点”定位
这里的“源点”,是指课堂提问设计的源头,也可以说是提问设计的载体或抓手。具体教学中,可以巧用文本插图提问,聚焦单元主题提问,抓取关键句型提问,针对文本重难点提问。
(一)巧用文本插图提问
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都配有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文本插图。这些插图蕴含丰富的非文本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辅以插图的文本阅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规律,有助于学生在想象中推测,理解和内化文本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在图文推测中辨析,在思辨中生成,从而发展语言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
巧用文本插图蕴含的丰富信息提问,提示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推测,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进入文本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图2、图3。学生捕捉到了如下场景:Jim一家围着圣诞树,共同装点圣诞树;Jim把圣诞袜挂在床头,期待圣诞老人送来圣诞礼物;Jim一家享受丰盛的圣诞大餐。由此,教师提问:“What did they do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How were they? ”
这样的提问
设计立足文本插图,既能激发学生聚焦文本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看”的能力,启发学生依据问题收集处理信息、预测推演文本信息,助
力语言的生成和输出。
(二)聚焦单元主题提问
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阅读素材的主题提问,启发学生聚焦主题展开关于阅读内容的想象和推测,从而建构起关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支架。聚焦主题的合理提问,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引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逐步提升。一般而言,阅读材料的标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语篇主题的核心表达,也是课堂提问的重要资源。[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着手探究主题内涵,在想象和推测中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在学生对语篇内容有初步了解后,教师先聚焦标题提问:“What’s the e-friend meaning? Who is the e-friend?”这一提问实际上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明晰“e-friend”的内在含义。而明晰这个概念,就是明确本单元教学的主题。当学生能够将“e-friend”和“friend”作出区别后,教师围绕“e-friend”提问:“How old is he/she? Where does he/she live?What does he/she like? Whats his/her hobby? What subjects does he/she study?”如此,聚焦主题延伸出了多个问题。可以看出,这些提问聚焦单元主题,有效整合了语篇内容,能使学生就文本蕴含的可见信息和可能信息
进行充分想象,从而发展思维。当学生对“e-friend”形成整体认知后,教师趁热打铁,再次提问:“About e-friend,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这一提问将学生引向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建构起了更多维的言语支架,更深层地探寻单元主题内涵。
(三)抓取关键句型提问
关键句型是指语篇中能彰显文章主旨、集中体现段落大意及文章中心的句子。 准确把握关键句型是精准梳理文脉、正确解读文本、快速理解文意的重要路径。立足阅读文本内容概要,抓取文本关键句型提问,是引领学生探寻文本主题意义,整体观照单元语料,提升阅读能力的捷径。
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文本内容聚焦不同人物有关周末活动的对话展开,所涉及的主要句型有“What do/does ...do at weekends? I/He/She/They often/usually/sometimes/always ...”。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感知后,教师依据关键句型依次提问:“Watch the pictures, try to guess what do they do at weekends?”“Listen and read the dialogue, can you draw a mind map about their weekends? What do they do?”“How about your weekends? What do you do?”“About weekends,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这些问题贴近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有针对性地提取和梳理了文本关键信息,又在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绘制了认知图示,形成了对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
(四) 针对文本重难点提问
文本重难点的突破是文本阅读的核心所在,也是学生理解内化并表达转化的关键之处,其价值不言而喻。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文本内容,教师需要敏锐地发现重难点在哪里,并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储备提问,助推各个学习水平层级的学生体系化梳理文本内容,发展系统思维。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需要学生聚焦不同人物的职业梦想展开对话,同步掌握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I want to ...”。整体审视单元内容,让学生讨论未来规划,形成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和尊重,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由此,教师先提问:“About dreams,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该问题聚焦“梦想”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于主题的认知需求和
想象,促使学生展开对主题的初步建构。与此同时,学生的回答也让教师
对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求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便于教学的适切性开展和动态性调适。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文本插图并提问:“Watch the pictures, who are they? ” “Can you guess what do they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Why does he/she want to be ...? ”据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梳理图片关键信息,
并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展开合理化想象与推理。在运用句型“I think he/she wants to be ...,because he/she ...”作出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文本重难点句型的完整认知和体系输出。与此同时,在讨论文本主人公未来梦想的规划中,学生形成了对各种职业价值的深度思考,初步
树立了
尊重各行各业的意识。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y do you want to b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jobs? ”“How to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循着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在清晰提取并梳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展开生成性对话。学生运用句型“I wants to be ...,because I ...,I will ...”作出回答,给出了“平等”“尊重”“有价值”等关于“职业梦想”的深度见解和观点。至此,本单元的主题意义在层层递进的提问设计中得以分解,单元重难点在学生逐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学生在“知其然”中还“知其所以然”,更进一步地“知其未尽然”,顺利抵达了洞悉单元育人价值的彼岸,得到了思维品质的深层次发展。
二、提问设计的“原点”回归
这里的“原点”,是指课堂提问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教学中,需要讲求提问的层次性,关注提问的对象性,观照提问的互动性,凸显提问的引导性。
(一)讲求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紧扣单元主题,呈现出序列性、体系性。
讲求层次性的提问,既关联由表及里的主题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主题理解,又关联由浅入深的主题内化、由感性到理性的主题表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直指学生高阶思维。如在上述Unit 6 My e-friend的教学中,教师先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提问“What’s the e-friend meaning? Who is the e-friend?”,意在让学生明晰主题词
“e-friend”的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How old is he/she? Where does he/she live? What does he/she like? Whats his/her hobby? What subjects does he/she study?”,牵引学生思维往前迈了一大步,帮助学生有效整合语篇内容,并由此展开想象。当学生对主题词“e-friend”形成整体认知后,教师又一次的提问“About e-friend,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将学生引向了深度思考。连番提问,凸显了层次性。再如
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为了让学生聚焦生日主题感知中西生日文化的差异,教师先以问题“Who are they?”“When are their birthdays?”“What do they do?”“How do they feel?”等,引导学生提取与梳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生日信息;在此基础上以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birthdays?”“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birthdays?”,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谈谈自己对中西不同生日文化的认知。待学生给出属于自己的信息后,教师又以问题“Compare their birthdays, whats the difference?”“Compare their birthdays, whats the same?”“What do you think of birthdays?”引领学生聚焦抽象的主题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理解,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关注提问的对象性
课堂教学关注提问对象,强调课堂提问指向“每一个”,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尤其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等待,为其“量身定制”问题,让日常英语课、公开课成为全体学生的“参与场”。如在上述Unit 6 My e-friend的教学中,涉及基础层面的问题,如“Whats the e-friend meaning? Who is the e-friend?”,主要面向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提出,学生只要认真思考文本内容就能得出答案;涉及提高层面的问题,如“How old is he/she? Where does he/she live?What does he/she like? Whats his/her hobby? What subjects does he/she study?”,主要面向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