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有三个“讲求”

作者: 沈越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在劳动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性学习效能,助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劳动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有三个“讲求”:一是探究方案的设计讲求在合作中弥补知识漏洞、熟悉劳动技术;二是探究活动的开展讲求依据劳动流程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探究评价的实施讲求关注小组整体和学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关键词:小学劳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无土栽培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用好课堂主阵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1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在劳动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性学习效能,助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在劳动课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名称为“长江边的‘无土栽培’”,由此谈谈劳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讲求”。

一、探究方案的设计:讲求在合作中弥补知识漏洞、熟悉劳动技术

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出发,筹划设计劳动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真实、综合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究新知的过程,过程的管理需要规划和预设。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合作设计探究方案,主动与他人交流,弥补知识漏洞、熟悉劳动技术,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因“无土栽培”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我在活动之前安排了一节前置课,利用长江周边气候与自然环境,结合学校有关校本教材和课题研究,创设真实情境,营造合作氛围,并提出探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来寻求答案,从而不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教学片段如下:

师 我校地处长江边,气候和自然环境适合种植。现需种植一批绿色蔬菜,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以前都是种植在土壤中,但学校场地有限,我们能否运用新的方法节省空间,解决难题?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初步探究,学生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无土栽培”上。教学片段如下:

生 老师,我们小组经过上网查询、交流讨论,一致认为目前的最佳种菜方法是“无土栽培”。

师 好!“无土栽培”能节约空间,还有许多优点。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弄清其原理和实施步骤,并在小组内做好分工,准备下节课动手实践。

“无土栽培”是一项较专业的技术,学生存在知识盲点。在探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科学指点,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空白,丰富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盲点包括:(1)什么是“无土栽培”? (2)它有什么优点?(3)它有哪些种类?(4)它的一般操作步骤是什么?(5)它常用什么装置?针对这些问题,各小组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收集信息,弥补知识漏洞,熟悉劳动技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观点,共同探讨劳动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各小组成员具备了“无土栽培”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后,在小组长带领下,通过组内交流合作,设计了详细的探究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含:“无土栽培”劳动活动的探究目标、探究对象(选择栽培的蔬菜品种,课上用教师提供的菜苗来实践)、探究过程、实践难点及应对办法。学生积极性非常高,都期待在活动中“露一手”和“过把瘾”。

二、探究活动的开展:讲求依据劳动流程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强调:“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在劳动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机会,与学生共同商议劳动的流程,并且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学生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导入环节,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前期初步探究成果,尤其关注“无土栽培”的流程,因为这是后续实践的基础。教学片段如下: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教学楼顶的天沐农场。上次,同学们经过研究讨论,认为我们运用“无土栽培”的方式能克服空间不足的困难,种出足量的绿色蔬菜。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对“无土栽培”,老师还有不少疑问需要请教各位“小专家”。首先,什么是“无土栽培”?

生 土壤并不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物质,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配成营养液,再配上其他东西来代替土壤栽培,就是“无土栽培”。

师 好,谢谢。那么,“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

生 作物生长快,产量高;免除土壤污染;省工高效;不受地区、土壤限制。

师 好,讲得很到位。那么,“无土栽培”的种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

师 回答得很全面。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无土栽培”?

生 通过实地走访专业人士,我们了解到它的操作方法。请大家来这儿。(来到事先准备好的设备前)

第一步:浸种发种。浸泡种子,湿布包好,保持湿润,待种子露白。

第二步:埋种出苗。种子露芽,移植到小海绵中,配好营养液,保持温度和光照,直至出苗。

第三步:移植幼苗。菜苗长出真叶,择优移植到种植设备中。

第四步:茁壮成长。补充营养液,保持光照。

第五步:长成收获。

师 好,讲得很清晰。那么,“无土栽培”一般会用到哪些装置呢?

生 (来到设备实物前,同时展示图片)

常用装置为:贮液槽、供液系统、控制系统……

随着学生的讲解,我及时给予肯定,总结要点,这样就帮学生理清了“无土栽培”的原理,明确了操作步骤。本身枯燥无味的科学原理,通过交流讨论和图片展示,变得富有趣味。在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合作、交流等必备能力。

动手实践是验证知识、培养能力的必要途径,它是认识的源泉,是创新的起点。通过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学生自主验证“无土栽培”的技艺和方法,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了积极感知和丰富体验,有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片段如下:

师 我们背靠长江,物产丰富,气候温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今天,我们以长江流域最常见的生菜幼苗为例,近距离感受“无土栽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亲手种下科技小菜苗吧!

师 因时间关系,在此,我们省略“浸种发种”“埋种出苗”两个步骤。课前,老师从蔬菜研究所拿来了已育好的生菜苗,本节课请大家完成第三步——移植幼苗,也叫“移株”。菜苗需移到这种“定植篮”中。(拿起一个成品)

请看一看、猜一猜“移株”该如何操作?

生 首先,取出幼苗,洗净根部基质残留;然后,用水浸湿定制海绵;接着,剥开海绵,包住幼苗根部,幼苗根部须穿过定植篮底部,固定好。

师 在这里,用海绵包幼苗有什么作用呢?

生 有三个作用:一是固定幼苗,二是帮助幼苗吸取营养液,三是海绵透气性可增加幼苗根部氧气。

师 说得很全面!那么插入幼苗的定植篮要放在哪里?

(学生回答。)

师 好,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洗、包、放。下面请各小组合作完成“移株”。

六个小组按分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无土栽培”的关键步骤——“移株”的方法。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各小组操作结束后,接受小组验收员的验收,再接受小组间验收员的相互验收,合格后,算是完成任务。

传统农作物种植过程蕴藏着很多知识,比如,作物选种、雨水环境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防治害虫、土壤施肥等,[4值得学生去探究学习。在“无土栽培”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遇到更多知识难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片段如下:

师 刚才大家亲手体验了“移株”,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 老师,我对如何调配营养液还不太清楚。

师 好,我们来共同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人一样都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无土栽培”需要两种类型的肥料——A肥和B肥。A肥含铜、铁、锌等元素,B肥含氮、钾、钙等元素。下面以1000升水为例来调配营养液,1000升水中共需加入A、B肥0.5千克。两种肥料等量配比,先加入A肥0.25千克,搅拌溶解后,再加入B肥0.25千克,再搅拌溶解,即得到营养液。A、B肥不可混合溶解。

师 哪位同学上来称出水和肥料,并尝试调配营养液?

生 请看。

(学生拿出工具箱中的电子秤,按要求称重,再配好营养液。)

师 表现非常棒!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这位同学的方法调配营养液。

师 好,大家完成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调配的营养液是否合格呢?(出示手里的检测笔)

这种检测笔可以快速测出营养液浓度EC值,EC值在800—1000之间最适合菜苗生长。请几位同学帮老师检测各小组营养液的浓度,看看是否合格。

三名学生用检测笔检测各小组的营养液浓度,并逐一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了营养液的调配比例、调配要求和浓度标准,同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计算水箱容积,推算出水的体积和应加入的A、B肥重量。问题解决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探究评价的实施:讲求关注小组整体和学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在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小组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劳动成果,更要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创新思维等。评价反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在交往中提升劳动探究能力和创造活力。评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奖励“★”。最后,以“★”的数量评出小组和学生名次。

学生探究方案的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探究成效,因此,我高度重视各小组探究方案的设计,适时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探究规划的合理性。课标提出,学生要能“表达参与农业劳动后收获的快乐”[5。语言表达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表达能力的评价可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交流情感。教学片段如下:

师 我们已初步了解了“无土栽培”,各小组也完成了探究方案,接下来请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包括探究的目标、对象、方法、分工、难点及解决方法等。

(各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方案,说明方案制定时的感受,教师逐一点评,对优秀的小组奖励“★”。)

及时对学生的实践过程给予评价,有效评判学生的操作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探究。评价需注意方式的灵活性,主体上有学生互评、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内容上有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比赛评价等。教学片段如下:

师 下面将对各小组在“移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步骤合理,分工明确,栽种规范。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动手操作吧!

(教师观察各组学生的活动情况,在评价表“步骤合理”“分工明确”“栽种规范”栏目上分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