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写作教学漫谈

作者: 王园媛

摘 要:游记是指记述和记录游览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此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写游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写游记是一项挑战。让学生的游记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记叙顺序、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记;写作教学

游记是指记述和记录游览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此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写游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写游记是一项挑战。如何让学生的游记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指导记叙顺序

游记以记录游览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内容。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如名山大川、海洋沙漠等,也可以是人文景观,如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所闻包括游览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古人诗文、神话传说等;所感是指游览者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游览时,观赏的点不止一处,应是有一定的游览顺序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游记的写作不是记流水账,而要有一个清晰的记叙顺序。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范文的记叙顺序,总结出常见的几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一是以游踪为序。例如,本单元的习作例文《颐和园》,作者是按照“长廊—万寿山脚—万寿山上—昆明湖”的顺序来写的。在写一个景点时先总说一下,然后具体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细致一点,生动一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以游踪为序的记叙顺序,把几处景观依次展开描写,一处一处地写,思路清楚,让读者也能对景观的位置有明晰的了解。二是以方位变化为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观潮》:文中以“海塘大堤”为观察点,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由白线到白墙,最终犹如战马浩浩荡荡的景象。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潮水的变化到人潮的反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立足点作为固定点,按照远近高低等顺序对观察对象进行描写。三是以时间变化为序。以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海上日出》为例。作者在记叙海上日出的美景时,就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不同状态,尤其是某一地区的特殊气象景观,就很适合用时间顺序来描写。四是以景物类别为序。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陈淼的《桂林山水》。文章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洞这三类景物,构段相似,句式相同,有排比反复之美。学生在游记写作中也可以对某一处景点的不同景致逐一进行描写。

教师在进行游记类作文指导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记叙顺序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范文,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搭好了骨架,游记才能写得舒展自如。

二、指导景物描写

景物各有其独特的面貌,变幻多姿。一篇游记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视角,写出景物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敏锐地捕捉景物最具特点的部分,将其作为游记写作的重点。抓住了景物的独特之处,游记写作才能更好地展开。

景物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色彩也是景物最直观的表现。与众不同的色彩给了景物别样的活力,即使是同一种景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或是在不同的天气和季节,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九寨沟》一文,领会从颜色的角度展现九寨沟之美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景物的不同形状和姿态,也能表现出独特的神韵或气质。本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除了进洞方式非常特别,洞中的景象也同样引人入胜。文章对洞中的一黄、一青的双龙进行了生动的形态描摹,对石钟乳和石笋的变化多端进行了举例,将洞中的神奇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游记写作中突出景物的形态,让景物“立”起来。自然之中的景物处于动静变化之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三月桃花水》抓住了水的动态和静态的不同特点,浓墨重彩地描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展现出了桃花、流水、朝霞等景色交织回旋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这篇课文,指导学生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明确只有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渲染,才能使文章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指导情感抒发

在指导记叙顺序、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游记写作中适当抒发情感。如果仅仅是写景,往往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触景”未能“生情”。游记是客观描述和主观感受的结合,它既是对景物的客观介绍,又是对游览过程的主观抒情,这样的情感如何表达,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想要写好游记,就要能恰如其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观景的情绪自然地融入文章。不矫揉造作,为读者所接受,这是游记作文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游记写作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景,也要指导学生如何抒情。

游记中抒情的时机是没有限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视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文章的任何位置融情于景。开头直抒胸臆,表情达意。例如,本单元的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的开头:“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开门见山表达了内心的向往之情。再如,本单元的精读课文《海上日出》的开头:“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语道出对日出景观的喜爱之情。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游记的结尾往往阐明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自然风景,感受风土人情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熏陶。例如徐迟的《黄山记》一文的结尾:“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个“何等”充分表达内心的赞叹与激动。

此外,还可夹叙夹议,间接抒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用句式“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有……”反复吟诵,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奇美。在行文中适时抒情,相比在开头、结尾抒情要更为灵活,抒情的效果也更加自然。

此外,教师可以将名家游记作为范文,教给学生一些抒情的方法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果树听瀑》中的一段文字“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引导学生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适度的猜想,以直接抒情的方法,入情入境,恰到好处地烘托景物的独特魅力。

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了抒发情感而服务的,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游记的立意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游记名篇的经典语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迁移,从而将名家的写法内化为自己的写法,更好地用在游记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