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资源的使用
作者: 朱胜利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资源的使用有以下几种:配合文字直观呈现,展示特定的历史场景,或者以直观的形式将一些重要信息展示出来,促进课文的理解;基于插图补充拓展,一种是同质拓展,一种是异质拓展;根据理解进行绘制,在图像的编辑、制作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关键词:小学语文;图像资源;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图像资源很丰富,最直观的就是教材中的插图。除此之外,教师展示的视频、图片以及思维树、思维导图,另外还有生活中的实物、环境等,都属于语文教学中的图像资源。
图像具有文字所不及的优势,对“读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增加阅读的意趣,提高阅读的效率。[1]
小学语文教学中,图像资源的使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配合文字直观呈现,促进课文的理解
文字具有抽象性,必然要结合语词的组织、理解和选择,也必然更多地与理性和反思联系在一起。[2]仅靠语言文字难以还原特定的历史场景,难以生动传神地展现动作、神态等细节,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时,图像资源的优势显而易见。
配合文字表述直观呈现图像资源,可以展示特定的历史场景,或者以直观的形式将一些重要信息显露出来,更容易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以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了电影《长征》《大渡河》等相关音像资料,并将其整合在一起,搭配《七律·长征》的朗诵,向学生展示。比如,在朗诵到“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时,视频中播放的就是《大渡河》中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底下江水激流、拍打河床的场景。以这一场景为背景,教师还为学生介绍了当地的地势,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感受到这首诗中展现的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对该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基于插图补充拓展,助力特征的概括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绘制精美、选图考究的插图,能很好地与课文内容呼应。但受篇幅等因素限制,课文插图的呈现形式和容量都具有片面性,只能展示出文本的一个侧面。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已有插图补充拓展图像资源。拓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质拓展,一种是异质拓展。同质拓展指的是出示与已有图像资源内容、作用、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图像资源。同质拓展可以对已有图像资源进行充分的补充,使图像资源形成类别,易于学生在观察中概括特征、得出结论。异质拓展指的是出示与已有图像资源内容、作用、意义相异或相对的图像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图像资源都具有正向引导性,异质图像资源的补充可能会从另一个方向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两种视觉冲击带来的不同感受,会强化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体会。
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例。教学时,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放大了教材中的插图,并拓展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桥梁,让学生说一说赵州桥和其他桥梁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观察插图的时候就发现,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底下没有桥墩支撑,但是很多大桥都需要桥墩支撑。此时,学生就产生了好奇心:为什么赵州桥只需要一个大拱?难道是因为赵州桥比较小吗?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就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赵州桥设计的精妙之处——赵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既可以增加过水量,减少水的冲击,也可以减少用料,达到节省的目的。教师借助拓展呈现的图像资源,深化了学生的认知。
再如,二年级下册《画杨桃》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真正的杨桃,让学生观察并画出自己观察到的杨桃的样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杨桃,看看杨桃的形状是否会发生变化。在实物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发现,如果只看平面,形状确实会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桌子、文具等在不同的角度下会呈现什么样的形状,并将其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初步积累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经验。
三、根据理解进行绘制,实现知识的迁移
除了利用已有的图像资源,师生还可以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图像的编辑、制作。如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或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可以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对已有图像资源进行重组、重绘,形成新的图像资源,或者根据课文文本描述的内容,利用图像制作工具制作图像资源。这些绘制的图像资源都是基于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是重要的辅助学习资源;也是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重新创造的过程。[3]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体会文章准确、生动表达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勾勒出爬山虎的脚。想要将爬山虎的脚画得生动,除了具备基本的绘画功底之外,还需要学生对文章细节有充分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并分析了作者是如何描绘爬山虎的脚的,并且敏锐地抓住了作者用到的“伸”“触”“巴”这些动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准确与生动。教师组织绘画活动,引导学生创造图像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探究途径,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析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关系,并且拓展延伸,了解人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源自仿生学。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联系在了一起。比如,有的小组就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
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仿生学”的原理,同时也明白了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图像资源,实现知识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旭辉.语文教学中的读图[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5),18-21.
[2] 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J].文学评论,2003(2):75.
[3] 李明,张智青.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