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纠错”到“归错”:学生错误的应对之举

作者: 尹友胜 陈珍


摘 要: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错误的教学价值,灵活运用于教学中,给予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信心和力量,为学生创设学习机会,在及时“纠错”中防微杜渐,在适时“诱错”中以退为进,并通过定时“归错”拨乱反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发挥错误资源的最大效应,充分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纠错”;“诱错”;“归错”

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解答,而对学生的学习失误常常视若无睹或者选择回避的处理方式,更别提积极寻求、运用及发掘这些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并尝试将它们转化为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和契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之举。

一、及时“纠错”,防微杜渐

错误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尝试,也是学生要经历的重要认知过程。课堂上,特别是新授课上,若学生出错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以防先入为主和知识的负迁移对学生新知的建构产生干扰,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对错误加以及时纠正后,不仅可以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深层次认识,还可以培养反思意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8(见图1)第(2)问时,教师有如下的“纠错”过程:

师 这道题怎样列式?

生 900÷40。

师 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在本子上计算。

(学生自行计算,教师指名一个学生上台板演进行。学生的板演结果如图2所示,教师巡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得出的结果也是这样的。)

生 老师,这道题的余数不是2,应该是20。

师 余数到底是2,还是20呢?理越辩越明,请同学们分小组展开讨论。

生 我认为余数应该是2,不是20。因为竖式过程中很明显是10-8=2。

生 我认为余数应该是20,不是2。我是通过验算发现的。22×40+2=882(元),与被除数不相等;22×40+20=900(元),与被除数相等,所以余数应该是20。

生 我也认为余数应该是20,不是2。因为竖式过程中10后面的0是被除数十位上的0移下来的,所以10-8=2,这个2是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余数应该是20。

这是一堂新授课,学生在知识的难点处出现了理解错误,教师巧妙设置辩论情境,引发学生深度卷入,帮助学生不仅发现了错误,还在不断地碰撞与辨析中,逐步明晰算理。教师在及时纠正错误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既避免了对“商不变”这一性质应用时惯性思维的干扰,又指导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的分析,抽象出对“余数”意义的理解,突破

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教学难点。真实的教学资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错”,防微杜渐。

二、适时“诱错”,以退为进

有时候,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圈套”,引导学生产生错误或故意让他们陷入其中,即“诱错”,从而进入愤悱之境。一旦学生掉进了“坑”里,教师应立即指明他们的失误,然后利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对比来唤起他们的警觉和反思。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失败中“吃一堑,长一智”。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应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追求。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例7(见图3)时,教师有如下的“诱错”过程:

师 你们能看出上述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字,它们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有何变化吗?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生 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了。

师 那么,5的倒数是多少?

生 5可以写成5/1,因此5的倒数是1/5。

师 对的。那1的倒数呢?

生 1可以写成1/1,因此1的倒数是1/1,还是1。

师 (顺势转到0)0可以被写作0/1,所以0的倒数就是1/0。

(学生自发讨论起来,有人说对,有人说错。)

生 老师,0也可以写成0/2、0/3……因此0的倒数也可以是2/0、3/0……

师 也就是说,0的倒数有很多。

生 我认为0没有倒数,因为在2/0、3/0……中,0是分母,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

生 我也认为0没有倒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0=2÷0、3/0=3÷0……在除法中,除数不可以是0。

0的倒数,这个知识点很简单,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直接告知学生0没有倒数,然后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知识的负迁移(5可以写成5/1,5的倒数是1/5;1可以写成1/1,因此1的倒数是1/1,还是1;0可以写成0/1,0的倒数是1/0),成功“引诱”学生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然后,通过学生讨论,那些“疑无路”的学生豁然开朗。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变换呈现的方式,

通过巧妙“诱错”,使教学过程精彩纷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定时“归错”,拨乱反正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出错、纠错又循环往复的过程。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异的影响,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错误的原因也千差万别。针对每次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同时积极开展对错误发生原因的归纳、分析,即“归错”。教师不仅要及时“纠错”,适时“诱错”,更要定时“归错”。定时“归错”即在确定的时间(通常在练习课或复习课上),于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体系范围内,将学生发生的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共性问题,让学生在“归错”中成长。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后,教师布置学生整理本单元的错题,并在梳理归类后挑选出典型的四种,开设了“定时‘归错’”课:

师 同学们,《运算律》单元我们已基本学完了。这个单元的知识整体有难度,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老师将大家平时作业、独立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整理了下来,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4)想一想,这些题目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订正?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对呈现的错题依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师 题目中错误的地方大家已经找到,也都改正过来了。如果要根据这些错误的原因,给它们分分类,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和理由。

生 我认为错题三、五、七可以分为一类,错题一、二分为一类,错题六、八分为一类,错题四是一类。

师 你是怎样想的?

生 因为错题三、五、七都跟乘法分配律有关系,错题一、二都是两个数相乘,错题六、八是连乘或者乘除混合,错题四是加减法运算,跟其他的都不一样。

师 你的分法跟运算的形式有关,似乎没涉及错误的原因。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 我认为可以把错题一、五、七分为一类,它们要么多乘了,要么少乘了;错题二、六分为一类,都是拆数的时候出现了错误;错题四、八分为一类,是把加减或者乘除算反了;错题三单独一类,是应该用简便运算的时候没有用。

师 条理清晰,从错误的原因分析得很有道理。其实,我们也可以继续思考,想一想,造成多乘或者少乘的原因是什么?加减或者乘除为什么会算反?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

生 我觉得出现像错题一、六这样的错误,应该是把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了,我们可以重点看下运算符号,乘法结合律是3个数连续相乘,而分配律是有乘有加的。错题三、五、七是因为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时候有问题。

生 错题四、八是因为减法和除法的性质不熟悉,得先弄清楚运算律的基本形式。

生 为了避免出错,解题时除了要看数字,还要看符号;对每种运算律要熟悉……

师 确实,运用运算律解题时不仅要观察算式中的数字,还要注意算式中连接数字与数字的运算符号,前后观察对比,联系整体结构和算式的意义看适用哪类运算律,或者是否符合运算律的变式,解题后要进行检验,确保正确率。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用属于 “知觉性错误”。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中两数字之和或差的关系,而乘法结合律则是关于多个数字连续乘积的情况。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算式的特征,归纳出各个运算律的适用范围,紧扣运算律应用的核心。在算式结构特征的比较中聚焦运算符号和算理,放大关联性要素,精准把握问题本质,完善知识结构。在减法和除法性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是负迁移引起的“定势错误”,是本单元学习后常见的“后遗症”。在长时间强化训练后,学生看到混合计算,就会联系简便算法,而题目中数据的可迷惑性也容易造成学生盲目地进行“移多补少”。这类错误需要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回顾,通过笔算验证和对比分析,反思解题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恩格斯说:最好的教育是从错误中学习。吴正宪教授也说:错着错着就对了。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错误的教学价值,灵活运用于教学中,给予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信心和力量,为学生创设学习机会,在及时“纠错”中防微杜渐,在适时“诱错”中以退为进,并通过定时“归错”拨乱反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发挥错误资源的最大效应,充分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