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义
作者: 袁小芬 陈志明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周期性长、内容丰富的特点,适合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在逆向设计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要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提炼阅读主题,设计适切的评价内容;创设指向目标、贯穿表现性评价的多样活动,保障充分的阅读实践;并提供伴读指导,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经验图式,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逆向设计;整本书阅读;《小鲤鱼跳龙门》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倡导逆向设计,强调以始为终,评价先行。“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是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1]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周期性长、内容丰富的特点,适合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在逆向设计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精准定位预期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设计适切的评价任务,再创设指向目标、贯穿表现性评价的阅读活动,并提供伴读指导,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经验图式,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以二年级上册童话故事集《小鲤鱼跳龙门》的阅读教学为例,阐释逆向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要义。
一、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明晰了课程总目标,并按学段明确了学段要求、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笔者将其作为标准,以此确定精准的整本书阅读目标。
以《小鲤鱼跳龙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对课标中第一学段的整本书阅读信息做梳理:学段要求层面,学生要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课程内容层面,学生要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学业质量描述层面,学生需喜欢阅读童话、寓言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句说出事物的特点;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愿意向他人讲述读过的故事,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喜欢积累优美的词句,并尝试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喜欢阅读故事,并与他人讨论;喜欢在学校、社区组织的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展示;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愿意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2]
可以看出,课标从关键能力、情感态度、方法观念等维度清晰刻画了整本书阅读的素养目标,其中提取信息、想象画面、说出特点、讲述复述、朗读表演等行为表述指向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学科关键能力;“喜欢”“愿意”“乐于”等情感倾向表述达9次之多,凸显了“情趣为首”的学段特征;合作式讨论、个性化分享、多样化展示等是需要学生在具身学习中逐渐建构并持续理解的方法观念。聚焦学业质量,结合学段特征和读物特点,童话故事集《小鲤鱼跳龙门》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可确定为: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小鲤鱼跳龙门》《小猫钓鱼》《狐狸打猎人》三个童话故事,在“绘、读、讲、演”等阅读展示、分享推介活动中读懂故事内容,把握人物特点,尝试复述故事,分享阅读收获,享受阅读乐趣,初步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
该学习目标基于学习者立场,整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融合了学科关键能力、情感态度、方法观念等素养维度,以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学生主动阅读、学会阅读、分享阅读,目标清晰,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
二、根据目标提炼阅读主题,设计适切的评价内容
阅读主题具有统摄性,既能涵盖整本书内容,又是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时刻牢记的目标。由阅读主题能生发阅读的核心任务,从而确定评价内容。在确定阅读主题时,要遵循学习目标、学情和学科特点等。
小学低年段的整本书阅读书目往往以同一主题或者多个主题来收录童话或者儿歌等。童话故事集《小鲤鱼跳龙门》中收录了《小鲤鱼跳龙门》《小猫钓鱼》《狐狸打猎人》三篇童话故事,刻画了诸多个性鲜明的童话人物,语言活泼有趣。依据学习目标,可提炼“我最喜欢的童话人物”作为阅读主题,并据此来确定适切的核心任务:
世界读书日期间,班级要举行一次读书推介分享活动。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以“我最喜欢的童话人物”为主题向小朋友们推介分享童话故事集《小鲤鱼跳龙门》,推介形式为绘、读、讲、演均可。你的目标是:一次成功的读书推介分享。
这项阅读核心任务匹配学习目标,对接真实生活,统领并贯穿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我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推介分享”这一核心任务的表现评价(见下页表1)以及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来综合评估学生整本书阅读学习质量。
三、创设多样活动,保障充分的阅读实践
从本质上说,学习任务指的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可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等等。基于此,《小鲤鱼跳龙门》整本书阅读教学可设计如下活动:活动一:绘一绘。(1)绘制《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情节图。(2)绘制《狐狸打猎人》的人物关系图。
活动二:读一读。(1)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故事。(2)选出精彩的景物描写进行有声朗读。(3)选出故事角色的心理活动进行有声朗读。
活动三:讲一讲。(1)讲一讲故事中你最喜欢的情节。(2)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故事集中的角色形象。
活动四:演一演。(1)和小伙伴或者家人一起演一演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2)和小伙伴一起穿上你喜欢的角色的服装,来一场故事人物秀。
在活动评价和展示层面,活动一的评价要点为:能提取关键信息;能作出个性化分享;喜欢阅读故事,乐于交流表达。可根据学生所绘图示,做作品展评。活动二的评价要点为:能想象故事画面,喜欢阅读故事,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可请学生做朗读展示、录制音频作品等。活动三的评价要点为:能说出人物特点,能讲述故事情节;愿意讲述故事,乐于交流表达;能展开合作讨论。可请学生小组合作讲述故事。活动四的评价要点为:能想象故事画面,能表演故事情节;愿意表演故事,乐于交流表达。可请学生开展童话剧表演、故事人物秀等。
以上设计围绕“我最喜欢的童话人物”阅读主题,锚定“体会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内核主线,设计“绘一绘、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等具有连贯性、结构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大人一起读、同伴共读等方式完成阅读,同时收集学生各阶段的表现性作品作为评估证据。
四、提供伴读指导,促进阅读经验图式的形成
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旨归。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阅读者拥有了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图式,就会在阅读下一本书时有相应的阅读方法,自主调动经验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读了什么”的事实性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构建“怎么读”的程序性知识。教学时,教师要精心提供伴读指导,促进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图式。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可在《小鲤鱼跳龙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提供以下伴读指导:
(一)导图绘制:把握结构关系
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视野或者“整体图”来指导学习,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更好地说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小学低年段,通过视觉呈现信息的整体结构,对学生来说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人物关系图、人物形象图、情节连环画、关键知识提取图等。当然,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读物特点和故事结构来确定绘制思维导图类型。比如,《小鲤鱼跳龙门》这个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讲述了小鲤鱼不畏艰难寻找龙门的故事,表现了小鲤鱼勇敢坚韧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故事情节图(如图1所示)。
又如,《狐狸打猎人》故事中形象较多,有狡猾的狐狸、凶恶的狼、胆大心细的老猎人和胆小怕事的年轻猎人,可以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如图2所示)。
绘制故事情节图或人物关系图,有助于学生理清故事脉络,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后续练习讲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朗读想象:强化文学审美
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是让学生养成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高品质的整本书阅读离不开语言鉴赏与评价。根据学情,第一学段文学阅读与语言鉴赏的主要方式是朗读想象与情境体验。教师可根据故事的特点,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和想象。
比如,故事《小鲤鱼跳龙门》的景物描写特别美:“有一个小村庄,远处都是连接着的青山,近处一座山的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满了杨柳,几棵桃树正吐出鲜红的花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语言构筑的空间美、色彩美,尤其是感受“吐”字传递的动态美和生机美。再如,故事《小猫钓鱼》中的动作情状非常传神:“猫弟弟连忙提起钓竿往上挥,可怎么也挥不动,钓竿都弯了,一定是条大鱼,他力气小,拖不起来,急得不得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情境表演式朗读体会语言的精准和情状的生动。又如,故事《狐狸打猎人》对话描写非常有趣:“老猎人摸摸自己的后脑勺,有点儿不明白。他问:‘什么最可怕的狼?’‘就是大家都说的那只最可怕的狼。’老猎人笑笑,说:‘那是大家一传两传,才编出这么个怪东西来。你可别信他们。’”这段对话反映出老猎人胆大心细的特点,也反衬出年轻猎人胆小怕事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角色朗读和情境表演中,揣摩对话语气,感知人物特点,强化文学审美体验。
(三)故事讲述:促进语言运用
语文教学要求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个体语言经验。而复述故事无疑是在真实语用情境中发展语用能力、形成个体语言经验的最佳途径。
根据统编教材编排特点,二年级上册学习“借助图片和关键词讲故事”,二年级下册学习“借助示意图、图片、事情发展顺序等提示讲故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首先,厘清故事情节,概括小标题,借助小标题和书中插图努力把故事讲完整。其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例如故事《小猫钓鱼》中描写猫弟弟捉蝴蝶时是这样写的:“多漂亮啊!猫弟弟放下钓竿,悄悄地跑去捉蝴蝶了。蝴蝶飞到哪里,他追到哪里,越跑越远,一直跑到山坡那边去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多漂亮啊”“悄悄地”“越跑越远”等关键词,结合观察插图,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还原猫弟弟的可爱情态。讲述时除了文本语言,鼓励学生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努力把故事讲生动。
(四)戏剧表演:发展审美创造
戏剧表演是融合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进行叙事的舞台艺术。将戏剧表演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营造故事化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戏剧冲突、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是戏剧表演的三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语句,如《小鲤鱼跳龙门》中“那龙门像一座桥,可是没有一个桥洞,高高的,斜样儿的,全是大石块堆砌起来的,又像个山坡”,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龙门的道具制作和场景布置。
台词是戏剧表演的血肉,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内白、潜台词等。它是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的,与人物的行为紧密相连,不仅能够展示人物性格,还能推动剧情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体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语句进行台词设计,如《小鲤鱼跳龙门》中有个情节“大螃蟹初遇小鲤鱼气势汹汹,当听说它们要去跳龙门时立刻哈哈大笑,改变了态度”,可引导学生抓住“气势汹汹”“哈哈大笑”等关键词发挥想象力,创造性设计大螃蟹的独白、内白和人物对话,通过舞台表演还原故事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实现审美创造。
借助以上伴读指导,学生能形成对导图与结构把握、朗读与文学审美、讲述与语言运用、表演与审美创造等经验图示的概念理解。随着学段提升,学生还会在螺旋式迁移运用中持续理解并逐渐形成个性化的经验图式。当然,整本书阅读教学区别于单篇阅读教学,要突出“整体”,要始终遵循自读为主、指导为辅的原则,保障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和同伴交流,在目标、实施、评价上凸显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为理解而教:小学语文逆向设计教学实践研究”(编号:D/2021/02/696)、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5期立项课题“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任务型‘真趣课堂’实践研究”(编号:2023JY15-L2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