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程的“科学+”

作者: 方义红

摘 要:为了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研中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安徽省肥西县花岗学区中心学校探索将研学课程做成“科学+”课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打造“科学+”课程的基点包括:补足短板,形成体系;校内校外,有效衔接;寓学于游,游有所获。推进“科学+”课程的举措有:做足功课,让学生带着目标出发;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梦想前行;重返课堂,让学生带着余温分享;游在日常,让学生带着父母徜徉。

关键词:“科学+”课程;研学;科学教育;科学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1随后,各地教育相关部门纷纷开始探索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新路径、“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积极实践。为了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研中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安徽省肥西县花岗学区中心学校(以下简称“花岗中心学校”)探索将研学课程做成“科学+”课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一、基本思路

(一)补足短板,形成体系

为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安徽省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花岗中心学校经过多次研讨、协商,最终确定将“研学游”主题定位为“科技游”,将研学课程做成“科学+”课程,补齐校内科学教育的短板。在推进“科学+”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打造“一核两科五育人”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带动“两科”(科创、科普)联动,以素养培养为导向,促进实现“五育融合”目标,努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育人体系。

(二)校内校外,有效衔接

在“科学+”课程开展前期,学校深入挖掘并整合区域文化、教育、旅游、科技资源,创新校内校外课程衔接,将校内科学教育课程延伸到校外研学游课程,走进科技馆,深入科技型企业,将科技之光照亮到各个体验式、互动式的“科学+小课堂”场景之中,开启科技探索之旅,帮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种下创新创意的种子。

(三)寓学于游,游有所获

“研学游”一头连着旅游,一头连着教育。研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特殊“课堂”中的学生。在遴选研学项目之前,学校始终坚持“研学”是中心、是目的,“旅行”是途径、是载体,做到寓学于行、寓研于游。忽视“研学”、单纯“旅游”的研学旅行,是主次颠倒,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将研学课程打造成“科学+”课程,做到明确重点、不缺趣点,让学生研有所获、行中有思,是学校关注的焦点。

研学就是要讲故事。“科学+”课程的推进,需要用好科技资源,讲好科普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为切入点,为他们插上科技的翅膀,点燃科技之光。

二、具体举措

(一)做足功课,让学生带着目标出发

开展“科学+”课程之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了有梯度的课程目标:一、二年级,带领学生亲历场馆考察、探索未来科技等活动,使其开阔眼界、感知科学,初步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体验,种下科学的种子;三、四年级,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活动室、科学剧场,体验各种新奇好玩的科学装置,学习贴近生活的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理念;五、六年级,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参观科教基地,了解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态势。这也是一种跨学科的融合创新,让学生领悟到人工智能时代已扑面而来,不能墨守成规、闲庭信步,而要勇当“智慧少年”。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梦想前行

根据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来看,多数学生缺乏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经过与研学基地的反复协商,我们设计的一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与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相对接,完全服务于学生每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目标。一、二年级以“探索·体验”为主题,带领学生到科技馆体验充满童趣的科普展品,从低年段开始,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树立当科学家的梦想,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三、四年级以“改造·创新”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科学活动室中参加科学实验,在科学剧场观看科普剧,尽享科技创新带来的无限乐趣;五、六年级以“智能·生命”为主题,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零距离感受高新科技的魅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一颗“科技”的种子足以助力学生插上“科学”的翅膀,顺风飞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特点设计各学段“科学+”课程,层层递进,让学生奔赴星辰大海。

中、高年级教师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辅导,帮助学生提前做足功课,先知后行,知行合一。在前置性学习辅导中,有的教师通过驱动式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悟祖国的国力强大;有的教师通过有趣的“剧透”,提前设计与研学主题相关的“闯关游戏”,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带着目标研学;有的教师则设计太空知识竞答,让学生在太空世界中升级打卡收集“通行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前置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还能让学生在参观时进行讨论,以达成互相启发的目的。

(三)重返课堂,让学生带着余温分享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研后课堂是梦开始的地方。为了让刚刚点燃的星星之火发扬光大,学校要求研学归来后的第一节科学课,所有科学教师及时上好“研学成果转化课”,及时评价总结转化活动成果,达到交流互鉴、整体提升的目的。在研学成果转化课上,有的学生一边讲述研学体验,一边进行过程表演,赢得一片掌声;有的学生将研学时的见闻绘制成简洁直观的思维导图和色彩鲜明的知识小报,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人赞不绝口;有的班级让参加研学的学生撰写研学感悟,分享所思所想,将快乐与收获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下面是一位六年级学生探访园博园后的感悟:

我们的笑声洒在飞行的跑道上,

幻化成音符的模样,

在荡漾,在歌唱……

你瞧,天空的飞机正在翱翔,

地上的学生志在四方。

去开辟新的天地吧!

中国梦就在不远的前方,

那是我们的航向!

行为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研学点燃了学生的科学梦。课余,学生还会抽出闲暇时间,学思结合,继续探索,巩固研学成果,延展科技梦想!

一段旅程,一分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研学收获,纷纷表示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好国家的接班人。此外,大家从纪律、研学手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各班评选出5名“优秀学员”。优秀学员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研学心得,情真意切,催人上进,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爱国情感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荣誉是肯定、是鼓励、是期待。相信“优秀学员”以后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榜样,不负众望,向着那束光前行;而其他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向着“优秀学员”靠拢,努力成为下一个“优秀学员”。

(四)游在日常,让学生带着父母徜徉

为了让科学精神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将“科学+”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主动地注入科学的基因,学校大力推进家校联动机制,动员有条件的家长,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时间,带领孩子一起走进科技馆和科技型企业,在探索实践中收获成长;在亲子活动中,发现科学奥秘;在科学家故事中,聆听他们的爱国情怀;在丰富多彩的科普主题活动中,享受快乐假日,尽情徜徉于科学的海洋……这既是对校内科学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成长的学习空间,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成效

花岗中心学校自从把研学课程做成“科学+”课程以来,获得了显著成效。“科学+”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全面的学习环境,把旅行变成课堂,把社会当成教材,把世界当成教师。在近几年的“科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学校已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学育人”模式——以“科学+”课程为路径,以科学启蒙、课程浸润、研究实践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将研学主题选择与教育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助力“花岗少年”点亮科技之光,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追光少年”。

在“科学+”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科学+”课程在体现教育性的同时,也凸显趣味性、科普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带给学生更具未来性的认知。“科学+”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科学家精神的养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寻科学的无限魅力。在“科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科学作风,让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内化为学生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切实推进花岗学子爱科学、爱生活、爱国家的“三爱”教育。

历练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实践,课堂不止于教室,更在探索的路上。后续,学校将继续坚持“科学+”课程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索科学教育的创新路径。学校将提前对接科技馆,推出“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场馆主题研学和科普资源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校内外资源的有效衔接,实现学校与科技馆的“双向奔赴”,持续在教育“双减”中打造优质“科学+”课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参考文献:

[1]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提升科学育人水平[EB/OL].(2023-07-14)[2024-09-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7/t20230714_106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