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肖萍摘 要:目前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诸如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浮化”等。突破单元整体教学的困境,教学目标需要细化、整合,教学内容应当衔接、进阶,教学过程有待优化、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高观点
自全国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来,“单元整体”等相关概念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词。这种理论研究的自觉与教学实践的觉醒,源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一最鲜明的编排特质。[1]当然,单元整体教学不能机械、固化,要不断丰富、完善。
一、存在问题
单元整体教学,顾名思义,是以“单元”作为组织单位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它更关注“知识块”“知识群”。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单元整体不再被机械肢解、拆分,而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有了“梯度”,强化语文素养的培育。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一般是相对中观的目标。如何让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与单篇课时教学目标紧密贴合,是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个困境。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感受自然之美”“学习阅读和表达”等设定为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尽管方向明晰,却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来说,我们不仅需要方向性目标,更需要可操作性目标。如“感受自然的哪些美”“从哪些地方感受自然之美”“感受怎样的自然之美”等,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都应具体体现。只有落实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才不会“虚化”。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一些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仅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出发,没有区分同一单元中“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区别,没有彰显“这一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何兼顾共性与个性,处理好单元教学内容与单篇教学内容的关系,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二个困境。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等篇目,尽管都是“借用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却各具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各异,如《白鹭》的作者郭沫若的语言情感色彩较为强烈,而《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的语言就相对平淡。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篇”的写作特色与风格,避免教学内容落入“泛化”的窠臼。
(三)教学过程的“浮化”
不少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时,过于重视教学的拓展、延伸,大量引入课外文本。这种“大兵团作战”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因为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浏览”“速读”,导致教学过程“浮化”。如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北京的春节》一课,引入了《最忆乡间红火年》《童谣中的年》《想北平》《新年,你好》等多篇文本,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成了走马观花。其实,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区别对待”。对于精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品析,并将相关学法渗透其中;而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自主阅读的空间。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关系,如何让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无缝对接,是单元整体教学面临的第三个困境。
此外,单元中的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学习园地等内容如何与学生的单元学习有机整合,也是单元整体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教学突破
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过程,存在较大的审视与突破空间,试析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细化与整合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是“大目标”,一般来说,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确定目标所依托的大概念和高观点。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既落实“单元目标”,又落实“单篇目标”,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细化与整合。
如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感受自然之美”,教师不妨这样细化:在《观海潮》中“感受自然之美”就是“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在《走月亮》中“感受自然之美”就是“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等等。在细化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从而让单篇课时教学目标有效地对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如此,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不再虚化,单篇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再零碎,共同构成层次鲜明、结构完整的目标序列。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进阶
小学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大多是“泛主题”,内涵十分宽泛;同时,语文要素也是“大要素”。而单元中的单篇,其差异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文章主题上,还体现在文本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方面。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除了关注文本内容的差异,还要处理好精读、略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既可以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规划教学内容,也可以立足单篇,将单元中的其他板块内容(如单元导语、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融入单篇课文的内容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整合”。如在教学《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等精读课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内容,嵌入“说与写”的片段训练,渗透“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并根据课文内容,适度推介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完善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将单元中的课文进行机械“拼合”,而是要在“大概念”“高观点”的引领下,在“大任务”“大问题”的支撑下,优化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场域,从而让学生形成语文单元整体学习的“大结构”“大格局”,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进阶”“大发展”。[2]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对单元中的相关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解读。常见的教学范式有“一篇+一本书(多本书)”“一篇+多组文本”“一个作家的系列文本”“一个主题的系列文本”“一类文体的系列文本”“一类语文要素的系列文本”等。教师还应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过程。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立足“爱”这一大概念,引导学生探寻单元中每一篇文章(《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中“爱”的不同落点,即“母爱”“父爱”“父爱和母爱”,并且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文本探寻“从场景、细节中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描写,来揣摩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其间,让学生开展比较性阅读,使其认识到尽管三篇文章都围绕“爱”展开,但写作手法各有特色、写作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慈母情深》中的细节描写很感人,某些细节犹如慢镜头;《父爱之舟》则主要是场景描写,采用了倒叙、烘托等写作手法。有了对两篇精读课文的深入研读,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文本,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抓手。
实践表明,单元整体教学应当是样态丰富的教学,应当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与单篇课时教学目标相结合,将诸多教学过程串联起来……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大有学问,我们且行且思。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4.
[2]祁宁宁,胡红杏.结构化教学: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