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 王成春

例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0

摘 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该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需要依据单元要素,创设情境和任务;围绕单元情境,优化学习活动。教学实施中,可运用对比,开展文学赏析;注重关联,提炼表达方法;引领步骤,落实创意表达。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小学语文

*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教为不教’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转型实践研究”(编号:GH14-21-L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1对应该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统编教材中所涉及的童话、神话、散文、现代诗歌、小说、动物、人物等学习单元,都是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载体。“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在基于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作者认识的客观世界、学生所处的客观世界与文学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而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2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明确情境、任务和活动

(一)依据单元要素,创设情境和任务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读写兼容性尤其强调对学习单元进行整体建构,将单元学习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等要素有机整合。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统编教材的第六个习作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和一次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从习作单元任务导向的功能看,精读课文的作用是“读中学写,指向表达”;“交流平台”重在“梳理建构,提炼写法”;“初试身手”便于学生“作前热身,写中悟法”;习作例文意在“示范习作,丰富策略”;单元习作则是为了“综合运用,内化要素”。为了建构读写融合的学习任务群,实现本单元写人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围绕“开一个‘众生亮相’主题笔会”的情境,安排任务、课时和内容(详见表1)。

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情境与任务。在分析要素、提炼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把整个单元置于特定情境,赋予特定的学习任务。第五单元是写人的习作单元,重在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方法,尝试创意表达。因此,以“开一个‘众生亮相’主题笔会”为单元情境,设计三大学习任务,设计单元学习流程,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生活和文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与表达的欲望。

(二)围绕单元情境,优化学习活动

情境和任务统领单元学习活动,贯穿单元教学始终。本单元情境为“开一个‘众生亮相’主题笔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每个学生笔下的人物都在笔会中亮相。为了完成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优化学习活动。活动的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个任务为“赏析作家笔下的人物”,学习活动有:(1)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评一评精读课文中的四个人物形象;(2)引领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组织学生议一议读过的经典人物。第二个任务为“学习作家写人的方法”,学习活动有:(1)聚焦“交流平台”,梳理出典型事例、多角度表达、侧面描写等写人的基本方法;(2)初试身手,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人物。第三个任务为“亮出我们眼中的众生”,学习活动有:(1)借助习作例文,写出身边一个人的特点;(2)交流、修改习作后,开一个“众生亮相”主题笔会,比一比谁写的人物最鲜活。

上述设计过程,将单元核心目标“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一个整合统领的情境、三个相互关联的任务、六个层层递进的活动组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有创意的表达者。

二、教学实施:注重对比、关联和引领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指出:“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3教师可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以下策略:

(一)运用对比,开展文学赏析

每个作家语言风格不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自然也各具特色。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式赏析作家笔下的人物,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文学语言和独特的表达。

本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均为小说体裁,其中《人物描写一组》的三个片段分别选自《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冯骥才的短篇小说《刷子李》选自《俗世奇人》。以《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充分预学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人物形象展开鉴赏,评一评自己喜爱的人物:(1)初评人物,把形象“点”出来。先用一个词语对不同的人物进行概括,再根据阅读体会说出自己的理解。(2)再评人物,将形象“立”起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片段仔细默读,圈画出相关词句欣赏品味,用批注的方式评论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比较他们的不同。(3)三评人物,让形象“活”起来。经历初评和再评,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创作者,作家是怎样把人物写“活”的?他们各有什么写作妙招?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独特新鲜的表达,语言要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每位作家正是根据主题和刻画人物之需,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通过三次有梯度的比较和评价,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此为例,学生可在“评一评人物形象”“议一议读过的人物”的学习活动中,对本单元单篇中的人物、多篇间的人物、更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从品性、爱好、特长、年龄、职业、年代、描写方法、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比较,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感受文学表达,为之后开展的“众生亮相”主题笔会做好铺垫。

(二)注重关联,提炼表达方法

在开展文学赏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写”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关联写作方法,提炼不同的表达方法。

本单元,在“理一理写人的方法”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

(1)同样运用动作描写,《摔跤》和《两茎灯草》有什么不同之处?

(2)有人说,《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的外貌描写太多,应在文中适当加入动作和语言描写,这会让祥子的形象更挺脱。对此,你怎么看?

(3)如果没有曹小三,你眼中的刷子李还会这么技艺高超、逼真丰满吗?请联系课文谈谈你的思考。

话题(1)关联的是不同文本的动作描写。《摔跤》中的人物动作变化多端,《两茎灯草》的人物动作单一缓慢。为表现小嘎子的机灵,抓住系列动词是最佳选择;为凸显严监生的执念,只取两个典型动作即可做到传神。可见,动作描写的多与少,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密切相关。话题(2)关联的是写人的角度。写人离不开动作、语言和神态,但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表现人物哪一方面的特点,一定要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描写方法。如:写祥子的身材像一棵挺脱的树,最好的方法当属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话题(3)关联的是写法的综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曹小三充当了读者的代言人。有了曹小三的“隐形”介入,《刷子李》一文的“概具式”“典型事例”“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得以全方位展示。以上话题交流,深化了阅读与鉴赏活动,提炼出了“典型事例表现人”“多种手法彰显人”“侧面描写烘托人”的基本写法。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初试身手”板块提供的生活情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关联写人的各种方法,动笔试写人技巧,在尝试中生发写作兴趣。

(三)引领步骤,落实创意表达

从读好到写好,中间有一条难跨的“鸿沟”。如何将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教师需要做好写作步骤的引领,一步步落实创意表达。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发问:同学们能像作家一样也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人吗?让“形形色色的人”在我们的笔下精彩“亮相”,比一比谁笔下的“人”最出彩吧!

首先,梳理写人的方法。在回顾精读课文中作家描写人物方法的基础上,再充分阅读并梳理《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思考:“这两篇习作例文,可以为我的习作带来哪些启发与帮助?我写作时打算学习借鉴其中的哪些方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针对容容的特点,作者写了拿报纸、寄树叶信两件典型事例,体现出她的忠于职守、好奇心强的特点。容容取信时,作者是抓住容容手与脚上的一连串的动作“搬、爬、踮、取出、奔来”来表现的。

其次,明确习作要求。梳理并概括习作要点:(1)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特点,题目自拟;(2)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3)写完后,交流评价,进行修改。

再次,选取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借助习作提示中的例子知道典型事例的特点,如:叔叔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哪些事能表现叔叔的记忆力超群?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我们选取事例时,要根据所写人物的特点去选择典型事例。

最后,根据要求,完成习作。选择一个人写下来,注意:事例要典型,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详细的步骤引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通过梳理写作方法、提供支架等做法,让创意表达落到实处。

此外,写作完成后,教师应充分做好过程性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在自评、他评、师评的反馈中,经历修改、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6,27.

[2]陆志平.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