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浅思
作者: 胡玮摘 要: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特殊单元,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系统编排相关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要系统掌握并自如运用阅读策略,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可以单篇渗透、单元建构、阶段提升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用、立足整体、集中训练,从感性到理性,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策略教学
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特殊单元,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系统编排相关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1]。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强调了阅读策略对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旨在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阅读策略的重视,思维训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分别为: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预测”,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高阅读速度”。这几个单元共同为培养积极的阅读者提供助力。不过,对于学生而言,要系统掌握并自如运用阅读策略,并非易事,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可以单篇渗透、单元建构、阶段提升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用、立足整体、集中训练,从感性到理性,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素养。
一、单篇渗透:边学边用,有意注意
虽然阅读策略是以单元的形式统一编排的,但教学时,教师仍然可以将“单篇”作为最小的组织单位,在带领学生深入课文肌理的同时,渗透阅读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意注意阅读策略,并在边学边用中,自然形成对阅读策略的认识。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学为例。本单元是统编教材首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在这篇课文中,编者有意地在题目、插图、正文等多处做了批注,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关注“预测”策略的运用。这样的编排,也在提醒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内容,同时渗透阅读策略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面对“小小的声音”的乞求,老屋会有什么反应。学生有的认为老屋会答应它的乞求,有的则认为不会。接着,我让学生再看看课文插图,说说“插图上的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一致认为老屋微笑着,很慈祥。于是,又猜想老屋会很高兴地答应不倒下,甚至有学生猜想,标题之所以叫“总也倒不了的小屋”,是因为老屋一直在帮助他人,为他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如此,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预设,能够带着期待和兴趣去探究更多内容,也有了更多的思考。随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老屋的语言、动作特点等,思考“你觉得后面又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边预测边阅读,边阅读边预测,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学生自然地对预测这种策略有了自己的认识:“一边阅读,一边猜想后面会发生什么,可以让我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很有趣。”还有学生说:“我在读完小猫那部分内容后,就猜到了,老屋总也倒不了,是因为他一直在帮助别人。他虽然年纪很大了,但还是有存在的价值。”可见,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用,更好地认识这种策略。
另外,为了让渗透的效果更加显著,教师需要注意反复性和可操作性。反复性意味着教师要反复多次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上述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加深其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认识和思考。可操作性是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可预测的线索,如上述片段中的标题、插图、老屋的语言和动作特点等,为学生自主运用预测策略打下基础。
二、单元建构:立足整体,系统思考
既然阅读策略是以单元为结构的,那么,教师就应在单元整体的视域下,充分利用单元内的各语篇,带领学生思考阅读策略的多维运用,建构起有关阅读策略的结构体系,全面理解阅读策略。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重点围绕“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其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从而改变被动阅读的状态。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在教学本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再从中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并提出多个问题。完成这一任务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每个人提出的问题,并按照不同角度将其进行分类。有小组将问题按照针对课文整体、针对课文细节、联系生活实际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有小组将问题按照影响课文理解和不影响课文理解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还有小组从内容、写法、结构等角度进行分类。在各小组汇报成果之后,我围绕“提问”,带领学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提问的不同角度,掌握提问的不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提问的意义,并学会大胆思考、勇敢提问。如此,学生对“提问”这一阅读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构起了有关提问的思维图式。在后续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思维导图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不仅提出了问题,也学会了从相应角度思考问题、解读问题,较好地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阶段提升:集中训练,全面内化
教材虽然只在四个单元中显性呈现了阅读策略的教学,但阅读策略是贯穿学生语文阅读的始终的,即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需要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这为我们开展阅读策略的教学提供了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阶段性的训练和提升。因此,在开展阅读策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着眼于某个阶段,带领学生集中训练某种阅读策略,从而实现全面内化。
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阅读时有一定速度,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但是阅读速度的提高需要持续性的训练。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梳理单元内容,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包括: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等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设计阅读评价表,将这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作为评价维度单独列出,并设计阅读日期、阅读字数和阅读感受板块。之后,每次上课前,教师都会给予学生十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记录下阅读字数,写下阅读感受。由此,学生可以就阅读时间和阅读字数计算出阅读速度,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
值得肯定的是,在本单元教学后,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看得见的提高,他们大多能够将所学方法自觉运用于阅读实践,为提高阅读速度提供助力。
另外,为了保护学生的兴趣,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还可以变换形式。例如,让学生同时阅读300字的短文,计算每个人阅读的时间;设计“快速阅读文章,尝试说出文章主要内容”的任务等。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强化运用,让学生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读得更快、更好的方法,进一步内化策略,促进提升。
“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体现了语文教学对阅读策略和阅读素养的重视。不过,阅读策略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这几个单元,教师需要时刻以培养积极的阅读者为重心,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推进阅读策略的教学,让学生自觉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体会阅读乐趣,养成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