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段童谣和儿歌教学策略探微
作者: 周沐摘 要: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童谣和儿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认、会读和会写,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感受其中的趣味,并开始有探究的愿望。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充分想象,激发阅读期待;变换朗读形式,凸显韵律之美;分类整合阅读,促进自主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段;童谣;儿歌
* 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指向创造性成长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BHA230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童谣和儿歌因其内容和语言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教师挖掘其中蕴含着的社会伦理元素,有利于引导儿童追求真善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童谣和儿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认、会读和会写,更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他们感受其中的趣味,并开始有探究的愿望。下面结合具体实践,谈一谈低年段童谣和儿歌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充分想象,激发阅读期待
教材不仅提供学习材料,还体现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依据。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谣和儿歌的数量占据课文总篇目的近五分之一,且其内容形式多样,有绕口令、谜语等等,适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有自己的发现。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为低年段的学生提供学习路径,以富于变换的形式,引导他们充分想象,激发阅读期待,使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兴趣。
作为走进文本的第一步,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重点环节。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更易理解与接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往往会利用与文本相关联的图片或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文本内容。图文并茂固然可以增添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这些方式有可能产生“先入为主”的弊端,限制学生的想象,久而久之,导致思维的同一化。在童谣和儿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增强他们依据声音和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读过几遍后,可以问一问学生:“据此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人、场景、色彩、温度、声音……由此,在“诵”的过程中,人的表情、四季的景物、优美的旋律、斑斓的色彩等,都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形成美的联想和记忆。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描绘童谣和儿歌内容”的环节,将“听”与“读”,“写”与“画”相结合,让导入产生引发的效果。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的童谣《摇摇船》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文本“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让学生通过诵读,对童谣内容生成独具个性的“大致印象”,然后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想象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想象有所不同,他们选取的形象,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画面背景都有不同角度的描述。有的学生突出摇摇船的动态画面,有的学生关注外婆给饼干和糕点时的情景,有的聚焦某个固定场景的描绘……在这里,“不同”出现了,“不同”是发展学生阅读个性的契机,“不同”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重视交流,并得到提升。
在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能记忆并复述文本内容,是教学的任务,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想象力的培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有自己的想象,能从文字还原出形象。这里未必有什么“对不对”,往往只有“哪种更好”。想象力无所谓“准确”与否。儿童的想象包含着创造,都值得珍惜。在童谣和儿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还能够提高其对文本细节的关注度,体会文本的叙事逻辑,继而唤醒学习的自觉,强化注意。
二、变换朗读形式,凸显韵律之美
儿童口诵并代代相传的童谣和儿歌,是生命之声,其意义与价值远远不止于单纯的熟读成诵和“不错一字”的默写。童谣和儿歌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教师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体悟其中的韵律之美。
在童谣和儿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自由地朗读,由此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在个人的自由朗读中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朗读的节奏,从而让朗读抑扬顿挫,自然流畅。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朗读分享。教师还可以用师生互读、分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让学生从朗读形式的变换中加深对韵律之美的感知。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摇摇船》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朗读中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与画面的想象,感受儿歌的韵律。一开始,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学生不自觉地放缓朗读的语速,语调轻柔,感受着韵律的平稳和舒缓,仿佛乘着小船悠悠前行。随着音乐旋律的上扬,学生朗读“摇摇摇”三字,语速加快,语调上扬,体会着摇船的欢快。最后,音乐渐缓,学生轻快活泼地朗读“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一句,体现外婆的疼爱所带来的甜蜜。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体会儿歌韵律的先紧后松,强化温暖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儿歌韵律美的认知。
很多童谣和儿歌是伴随着儿童游戏产生并传播的。教师还可以根据童谣和儿歌的特性,以游戏的形式,为朗读增添趣味。例如,在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节日的不同习俗,边做动作边朗读,以熟悉音韵节奏。教师也可以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读句子。如一个学生做贴窗花的动作,其他学生推测是“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一句;一个学生做手提花灯的动作,其他学生推测是“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一句。在朗读中加入游戏,学生在边读边做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感受童谣和儿歌的韵律之美。
三、分类整合阅读,促进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童谣和儿歌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比较教材中的童谣和儿歌,并尝试分类。例如,按内容可将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谁会飞》等归为“问答类”,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摇摇船》等归为“游戏类”。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分类方法,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在多种分类中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的学生按文本标题的字数分类,将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和《姓氏歌》等归入“三字类”,将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的《春节童谣》、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等归入“四字类”;有的学生按照角色分类,将一年级上册《小白兔》《比尾巴》等归为“动物角色类”,将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小刺猬理发》《操场上》等归为“人物角色类”;有的学生按照主题分类,将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等归为“知识类”,一年级上册的《影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谁和谁好》等归为“故事类”,一年级上册《过桥》、一年级下册《小青蛙》等归为“道理类”;有的学生按照感触分类,将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剪窗花》、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的《孙悟空打妖怪》等归为“笑话类”,一年级上册《欢迎台湾小朋友》、二年级下册《神州谣》等归为“感动类”;等等。在分类过程中,学生下意识地展开梳理、对比、筛选、统整等思维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发展阅读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分类未必十分合理,但只要学生能够发现童谣和儿歌的特点,给出归类的依据,能自圆其说,都是有价值的学习。
在分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类别的童谣和儿歌做一些探究。以“问答类”童谣和儿歌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问与答”的展开方式。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同属“问答类”的童谣和儿歌,虽然都是有问有答,但有差别。一年级下册《比尾巴》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连着三问三答,问句不同,答句也有不同。而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谁会飞》中,“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扇扇翅膀去又回”则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提问的内容层层递进,回答的内容同样有所变化,与一年级下册《姓氏歌》类似。有了这样的探究经验,学生也能在课外阅读中对童谣和儿歌进行比较,也会有自己的发现。在学生拓宽视野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编唱属于自己的歌谣。学生可以借助从分类探究中获得的经验,自主选择不同的样式,设计自己的“四字句加三字句”,创作带有个人色彩的“三问三答”。
教师要从低年段开始,带领学生渐渐形成“阅读长链”,由“篇”到“类”再到“本”。“归类”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意识,自主探究就会比较自然地开始。随着阅读的逐步积累,学生的好奇心也逐渐被激发:童谣和儿歌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演变与发展?爸爸妈妈在童年的游戏时唱些什么?祖祖辈辈及更远的年代,孩子们唱些什么?……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探究,可利用的资源一般来自家庭和社区。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探寻不同时代童谣和儿歌的变化。在探究中,他们会发现:祖辈熟悉的儿歌,有乡情民俗的印记;父辈熟悉的儿歌,聚焦于童年的欢乐;而他们正在唱的儿歌,表现的内容更丰富。通过长辈访谈、翻阅书籍、网络查询等方式,学生搜集、查找不同时代的童谣和儿歌,并进行品鉴比较,从中感受时代的进步。这类探究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多样化的实践中,拓展自身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在阅读、理解童谣和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积累,发展探究的能力。
一个人在成年时期,仍然能对小时候接触的童谣和儿歌出口成诵,是因为他在接受力最强的人生阶段,有过听、说和诵的训练,这样的学习让他们铭记终生。这一时期的熏陶,让他们形成基本的语感和美感,那些琅琅的读书声,会伴随他们度过人生漫长的岁月。然而,阅读的拓展,不能只停留在记诵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在童谣和儿歌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耐心保护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热爱,让他们在童谣和儿歌的阅读中能有个人的想象与发现。这种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印象,有可能长时间伴随着学生,也有可能在后续的阅读中引发他们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