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育
作者: 罗逸然摘 要:将身体、心智、环境有机结合的具身学习,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育打开了新思路。具体地,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链接生活场景营造“实境”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文化;鼓励学生多感官参与和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亲近文化;倡导代入想象、自主创编等“离线”学创活动,促使学生能“身”体力行地体悟文化。
关键词:小学英语;具身学习;文化意识;实境;实感;离线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承载着思想和文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1]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学生既有国际视野,又能加深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仅和大脑有关,人的身体和所处环境同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知不再是一种抽象符号的加工运算,而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2]因此,学习在本质上是具体情境引发身体回应,身体进一步辨别情境的动力循环过程,即一个具身性、情境性的体验过程。[3]具身学习将身体、心智、环境有机结合。按照环境的类型,具身学习可分为实境具身学习、实感具身学习和离线具身学习。[4]这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育打开了新思路。
一、“身”临其境:“实境”体验,在情境中感知文化
实境具身学习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再现情境,让学习者融入其中,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英语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其身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把相关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形成文化认知。
(一)创设真实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应注重内容呈现的直观性。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加工,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其中,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获得润物无声的文化感染效果。
例如,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1 Culture time板块对比了茶和咖啡,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教师拓展语篇Making Chinese tea的教学。该语篇主要描述了泡茶的四个步骤。读前阶段,伴随着古意盎然的古琴声,学生初读文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对茶的探究兴趣。读后阶段,教师让学生为茶艺大师的实景演示视频配音。学生沉浸于宁静淡雅的文化氛围中,对茶文化的喜爱便油然而生。
(二)链接生活场景
儿童的文化经验不是空白的,当他所处的文化场景与已有经验发生有意义的链接时,就会促使其成为文化的自主建构与创造者。在英语课堂中链接与主题相符的生活场景,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习内容可知、可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复习课中,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上搭建了真实的“爱心大义卖”场景。学生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摆放各小组制作的“爱心义卖”宣传海报,拿出准备好的售卖品和价格标签,佩戴小小收银员、促销员的标牌。“小顾客们”手持在本单元学习中积累所得的奖励“购物币”购买商品。他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用英语询价、选择、购买,最后将物品送给自己最想感谢的人,拉近了与“感恩回报”这一中华优秀文化品格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切“身”体会:“实感”融入,在互动中亲近文化
实感具身学习是指身体与实物或环境直接接触获得的学习体验。文化内涵是隐性的,简单的说教不能深入人心,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亲身的学习体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多感官参与
与环境直接接触的通道越多,身体获得的感受就越立体和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营造环境,组织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文化活动,在实感具身学习的过程中解读文本、触摸文化。
例如,Making Chinese tea语篇阅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猜茶和品茶。先呈现茶叶实物,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感受不同茶叶之间的区别,分别猜一猜这是什么茶。学生通过看、摸、闻作出判断,感悟茶叶种类的丰富多彩,感受茶文化的悠久。随后,组织学生品茶。教师播放一小段茶叶在热水中舒展、沉淀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水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再尝一尝,以嗅觉捕捉清香,以味觉细品甘甜,理解rich flavor 的含义,感受茶的美妙。
(二)分角色表演
喜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分角色扮演是经典的实感具身学习方式。学生把自己代入虚拟身份中,与同伴展开互动交流,有效激发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其间,他们经历了对角色处理加工的过程,重组与运用语言,完成个性化表达,走向了深入思考、整合与理解。
例如,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int 4 Road safety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聚焦“交通安全,人人有责”主题,除了要让学生提升语用能力之外,还要使之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演绎在不同情况下过马路的方法。学生在表演中积极地调动生活经验,基于语篇创造性地表达,增强了文化的体验。
三、“身”体力行:“离线”学创,在迁移中体悟文化
离线具身学习是指脱离真实情境,基于已有经验,结合他人的语言描述和自身心理想象而展开的学习。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已有文化认知、体悟的基础上,参与想象、对比、思辨等活动,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离线学习与创作,感悟文化精髓。
(一)代入想象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带入他人或他物,通过想象走进文本,把抽象变为具象,在头脑中重现或丰盈文本表达的画面。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文化,产生文化认同。
例如,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int 4 Road safety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的读后阶段,教师出示“一名学生在满是车流的十字路口闯红灯”“两名学生骑自行车追打哄闹”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通过代入想象和小组交流,学生描述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使用祈使句表达自己的提醒,倡议行人注意安全。学习交通规则后,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则,并顺势追问:“What will happen without rules?”学生根据已有的具身经验发挥想象,深入思考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二)自主创编
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教师要让学生在感知和理解文化的基础上传播与分享文化,同时将具身经验与认知转化为行为,提升文化素养。
仍以Making Chinese tea语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后拓展板块组织开展“中国茶推荐”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向大家推荐中国茶,如制作茶名片、绘制思维导图、设计手抄报、拍摄推荐视频等。学生在实践与创编中宣传茶文化,提升热爱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教师可以基于英语教材内容,恰当地引入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资源,运用具身学习理论开展一系列实境、实感和离线具身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景熏陶、体验互动中感知、感悟文化,在迁移拓展中形成文化认同,最终建立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刘志斌,高申春.从心智进化到心智生成——瓦雷拉的心智生成观及其对具身认知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15(6):488-492.
[3]陈醒,王国光.国际具身学习的研究历程、理论发展与技术转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6):78-88.
[4]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7):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