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问题链助力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 陈星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链是助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的有效抓手,可以在知识衔接、文本解读以及主题意义建构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助力新旧知识的衔接、文本内涵的解读、主题意义的建构以及认知结构的迁移。
关键词:小学英语;问题链;衔接;主题意义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DHA2103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顾名思义,“问题链”即由问题组成的链条。它由课堂中的教学提问衍生而来,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困惑,结合教材知识设计出的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各问题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链是助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的有效抓手,可以在知识衔接、文本解读以及主题意义建构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助力新旧知识的衔接
问题链可以激发学生大脑里“沉睡的旧知”,并使之与后续新课产生联结。教师可以通过对旧知的分析,确定“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的问题然后创设问题链。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7 的Cartoon time板块时,教师根据话题“Bobby and Sam are doing a project”,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 What is a project?
问题2: Why are they doing a project?
问题3: How to make a project?
问题4: Do you have more questions?
这样的问题链,问题之间跨度较小,方便学生提取储备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答与交流。通过这组问题链,学生获取和梳理了有关“project”的信息;同时,学生也会自主提问更多关于“project”的信息,包括制作动机、制作方法等。在本单元主题“Protect the Earth”的情境下,学生自然地进入新知学习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生的学习进程由教师预设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就会略显被动,容易走向闭环。我们以为,应主要基于学生的疑问设计问题链。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问学任务单收集学生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问题置于不同的问题链中。
二、助力文本内涵的解读
问题链的设计要契合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与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循环递进,引导学生在逐步解构文本的过程中理解文本的知识结构并探索其内涵。问题源于学生,说明学生本身已有“认识修补之欲求”,教师要利用这份“欲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做到使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与文本知识框架的解构同频互动。[1]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第一板块,教师结合学生课前所提问题创设如下问题链:
问题1: Whose birthday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问题2: When are their birthdays? When’s Su Yang’s birthday?
问题3: What do they do on their birthdays?
问题4: How do they feel on their birthdays?
这是一组对文本信息框架逐步挖掘的问题设计。问题1着重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问题2到问题4引导学生梳理与整合关于Su Hai生日的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通过孪生姐妹的信息推断彼此的生日来培养归纳与推断的能力。学生不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情节逐步解构的过程。教师用学生获取的信息填充板书上的思维导图,随着情节的解构,学生一并完成了对文本信息的分类和对比。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不但要关注语篇中知识组织的明线,更要关注背后所蕴藏的思维训练的暗线,整体性地把握明暗线关系,利用问题链让学生在解构文本的过程中有思维爬坡之感。
三、助力主题意义的建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主题意义的建构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这个过程中,问题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的Fun time和Writing time板块时,正值国庆假期前夕。班级部分学生因为要参与校龙狮队集体表演,耽误了国庆节假期自身出行计划,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结合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与课时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What did you do last National Day? Were you happy? Why?
问题2:What makes us fun?
问题3:What can we do to make our holiday fun?
其中,问题1是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也是对学生固有思维的追问。问题2引导学生重新思考fun的定义。学生通过自我反问,审视对fun的固有认知与定义,逐渐明白假期不是只有出行游玩才有乐趣。教师顺势提出问题3,引导学生讲述更多关于国庆节充满乐趣的事情。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Holiday fun”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就文本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Holiday fun”进行了一定的质疑,进行了独立的思考,能够辩证地看待“Holiday fun”,最终明白了假期乐趣并不只有出行这一种方式,参加集体活动也可以有乐趣,从而调试了自身心理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重视学生问题不代表舍弃教师的问题,在学生问题出现浅薄或者片面的情况下,教师之问必须补充上来。因为若只关注学生的问题,教学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生之问为基础,以教师之问为补充,方能保证设计出的问题链具有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流于重复之学或浅层之学。[2]
四、助力认知结构的迁移
在学生理解语篇的文本内涵,具备了结构化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观点,深化价值判断。这类问题链有助于学生适时迁移自身习得的语言、生活经验。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文本的结构化知识后,教师出示世界上各国人民过生日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整体性思考和质疑,选取三个问题形成问题链:
问题1: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in the passage?
问题2:Why do these people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in different ways?
问题3:How do you want to celebrate your next birthday?
问题1关乎文本细节知识的获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寻得答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获取高于文本的更丰富的语料。在问题2的解决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日这个文化现象中深入了解到“There are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We should know and respect different countries’ cultures.”,在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汲取优秀文化精华,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问题3属于创新性问题,是学生在整合课文结构化知识后,创造性地表达自己个人观点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表达自身想法。在问题链的解决中,学生将文本的意义表达与个人生活实践相结合,逐步内化为个人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吕林海.拨动“思之隐线”: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审思[J].江苏教育,2023(35):24-28.
[2]潘文彬.儿童问学课堂: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J].江苏教育,2023(3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