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法治教育专册的活动设计

作者: 文翔

摘 要: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教学小学法治教育专册,要让学生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深入学习、感悟、理解、践行法治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和实际学情,链接时事展评活动,融入专题思辨活动,创设情境体验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学法守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时事展评;专题思辨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实践研究”(批准号:C/2023/03/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法治教育主要是指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接触的法律常识,使其能够根据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良好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行为操守的优化和个人素质的提升。[1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各册中都渗透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等法治教育内容。其中,六年级上册作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安排了我国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治教育内容,凸显了小学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体系性。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深入学习、感悟、理解、践行法治教育内容(如图1所示),教师应该基于

教材和实际学情,有效运用资源,创设教学活动,提高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实效。

一、链接时事展评活动

法治教育专册内容涉及的法律知识较为抽象、晦涩,如果脱离案例、素材来教学,不利于学生激活已有的经验。时事是指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最新社会动态,通常会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公众的重点关注。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筛选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较为密切或较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时事内容,依托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展示、评析等活动中接受知识,激活情感,发展能力。

例如,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教师以某台风过境常州市造成灾害这一新闻事件导入,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分析此次事件中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结合与新闻中类似的生活情境,进一步感悟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这一法律常识。下面是教师设计的三个课堂活动:

活动1: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思考——在全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党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军人、企业人士等分别履行了什么职责,作出了哪些贡献?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哪些要求?对照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进行阐述。

活动2:呈现宪法条文,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上述哪些职责和要求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表现?宪法规定这些权利和义务对于公民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活动3:呈现相关的图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哪些义务是小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哪些是自己长大后必须履行的义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对自己的成长、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有何重要意义?

上述教学活动,教师链接了学生亲历的新闻时事,增强了法律条文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有助于引导学生尝试从法治的视角审视日常的生活现象和事件,使学生对法律条文的认识从“生活的感知”上升到“法治的认识”。

再如,《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使学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知道自己应该为祖国做力所能及的事。对此,教师以“探究祖国的建设成就”为主题,创设展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当前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公民的骄傲。之后,教师链接电影《红海行动》中的“撤侨故事”,引导学生回顾历次“撤侨事件”,感受国家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切实努力,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引导他们了解维护公民形象的要点。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请围绕中国在科技、军事、经济、航天、体育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资料(可以是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课上交流汇报。

活动2:回顾《红海行动》片段和“撤侨事件”新闻,思考在“撤侨事件”中,国家通过努力给我国公民带来了什么?对比中美两国保护公民的做法,对此,你有何感受?

活动3:说一说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讨论出国后应该注意哪些言行。

上述教学活动,教师用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案例,引导学生谈感受、抒情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为祖国代言”“撤侨事件我来说”等丰富的主题活动,充分感受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懂得了中国公民可以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安全、幸福地生活,也明白了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一张张“行走着的中国名片”。

二、融入专题思辨活动

思辨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本质、属性等进行辨别分析的思维活动,是对事物和观点的真与假、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进行判断和辨识。当今社会,许多信息真假难辨,行为良莠难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为重要。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引入思辨性话题、融入思辨性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以法律为准绳分析问题,提高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从而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向善向上、健康成长。

例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和意义之后,邀请学校法治副校长(当地派出所民警)组织开展“购物时要不要开发票”的专题辩论活动,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以法治思维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的具体设计如下:

辩论话题:购物时要不要开发票?

生活情境:和家人外出吃饭买单时,营业员告诉小明,开发票要付500元,不开发票只要付450元。

提示:发票是国家税务部门征收税款的重要依据。

活动过程:全班学生分成六组,三组为正方,三组为反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讨论话题、提炼观点、组织语言,然后开始辩论。最后,法治副校长归纳学生通过辩论达成的共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商家不开发票、购物者不索取发票,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也有切身感受。教师邀请学校法治副校长组织学生开展这一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法治的高度来评判这一现象,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认识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意义,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法治思维、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中,学生对这个辩论话题很感兴趣,积极参与、争相发言。正方学生能联系本课所学知识,从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阐述观点;能从具体到抽象,上升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的高度来认识问题。作为反方的学生,也通过质疑、辩驳等方式,从侧面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现象的辨识。唇枪舌剑中,学生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理解得愈发深入。

由此可见,教师应注重教学活动的思辨性,让开展思辨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法律知识内化、法治意识形成的过程。如此,学生才能在充满“思辨味”的学习进程中,不断深化法治认知,明晰法律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与自身生活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而这些意识与思维的形成,也必将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明礼守法。

三、创设情境体验活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实践环节,以真实的事件和案例创设实践性、体验性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体验法治生活,感悟法治的意义和力量,思考自己守法用法的责任和行动。教师不妨设计模拟法庭、模拟调解、模拟听证会、模拟新闻发布会等情境体验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情境体验活动。下面是活动的简要介绍:

活动话题: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却不断发出批评抹黑的声音。如全球关注的“新疆棉事件”,某些西方媒体发布不实报道,称新疆某服装企业侵犯人权。大量证据表明,这些报道纯属捏造。怎样驳斥某些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

活动场景:用多媒体呈现外交部召开例行记者会的“蓝厅”,在教室讲台上放置发言人席卡和话筒等,以创设“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模拟场景。

活动过程: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前下发的有关资料,讨论“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将怎样驳斥某些媒体的不实报道”,然后推选一位代表,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角色上台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提问。

拓展思考: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的批评抹黑,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公民义务?

上述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模拟外交部发言人”的情境体验活动,学生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发表言论,犀利而不失风度地反驳了某些媒体的污蔑与造谣。学生在教师精心布置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场景中,在“中外记者长枪短炮”的簇拥下,真切地体验了当外交部发言人的感觉。这种沉浸式的情境体验,一方面给了学生为国发声,维护国家荣誉、利益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已有法治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义务观念、社会观念和国家观念,达到内化法治意识的教育目标。

当然,除了上述情境体验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学校德育部门合作,组织开展校园依法管理、社区法治服务、社会法治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法治实践活动。总之,要提升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融合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行动的多种教学活动环绕于学生周围,如此,法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让学生看得见、悟得到、用得好。

参考文献:

[1]杜月俄.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