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落地方案

作者: 管贤强 魏周 何逸含

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落地方案0

摘 要:从价值定位、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层面理解“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确定设计思路:明确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跨学科学习”讲求前置学习评价,借助表现性评价达成学习目标。此外,应把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两个着眼点,结构化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学习方式;表现性评价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学语文古代作品选文嬗变研究:70年回顾与启示”(编号:20YJC88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是扭转传统分科教学弊端的客观需要,更是时代召唤素养立意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语文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本质是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在“真情境”下针对“真问题”,在“真解决”中所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就是希望能够立足学科学习的同时,打破学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地解决实际问题。要想真正使“跨学科学习”在语文课程中落地,还有待解的难题。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在语文课程中设置“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一方面表明“跨学科学习”与语文课程学习关联密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语文学科需主动跨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运用多学科视角理解生活世界,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价值定位

其一,“跨学科学习”着眼于“跨”,有助于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语文学习可以通过搭建课堂内部与外部、学校内部与外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历史现在与未来生活之间的联系,构建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其二,“跨学科学习”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有助于围绕生活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还原语文学习的真实面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团结协作、实践创新能力等。

其三,“跨学科学习”聚焦问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面对靠单门学科知识不足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整合运用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软化”学科边界,构建新的学科认知经验,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

(二)学习内容

“跨学科学习”围绕“学习主题”“主题任务”推进,有助于实现生活逻辑、学科逻辑、认知逻辑的整合。

生活逻辑方面,跨学科学习关注生活现象,涵盖校园生活、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等。

学科逻辑方面,无论是现象探寻、实践活动开展,还是问题调查,都需要跨学科知识的参与。观察记录绿植和小动物,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校园活动离不开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些都成为跨学科学习的学科逻辑。

认知逻辑方面,主题学习的开展,主题任务的达成等,都离不开对多学科知识的理性认知、具身认知、情感认知。因此,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参与观察、记录、参观、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可以说,丰富的学科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构成了“跨学科学习”的认知逻辑。

(三)学习方式

“跨学科学习”从学习的角度倒逼课堂教学的变革,无论是对学习环境的重新定义,还是在真实复杂情境中掌握问题探究的方法,以及具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要义都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跨学科的广阔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跨学科构建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中,形成和发展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具有实践性,所以需要根据学生生活范围选择学习主题,组织策划学习活动,把握活动的周期和难度,体现不同学段任务活动的发展进阶。

“跨学科学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真实性,所以需要拓宽学习资源。如设计一次“苏州平江路旅游指导策划”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就离不开实地走访平江路、阅读《古韵今风平江路》、观看大型文化系列片《君到姑苏见》、浏览《平江路游览地图》、搜索相关网络资源等。

“跨学科学习”具有过程性、探究性,需要基于学习活动开展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学习评价的设计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以学习成果为依据;第二,制定评价量表;第三,开展多元评价;第四,以鼓励为主。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

“跨学科学习”基于生活现象生成学习主题,同时围绕学习主题,从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思维方法等维度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跨越和融合。下面,以“寻常巷陌品姑苏”学习主题的单元教学为例,阐释“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思路。

(一)明确学习主题

“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起点是选定生活现象,明确学习主题。

选定生活现象,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地域、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等,还需要包含促进学科融合的探究内容。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利于多学科参与的生活现象,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动力。

案例中,教师关注平江路这一文化生活现象:饱含文化底蕴的平江路,汇集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它是姑苏古城2500年风貌的缩影,是最能体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气质的地方之一,向世人诠释了“因为一条路,爱上一座城”的根源。与此同时,教师还关注到学生与苏州文化存在疏离的现象:现在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究人文环境、社会生活的时间和机会是相当有限的。随着国际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变化,大量“最苏州”的文化符号与学生的生活渐行渐远1

基于生活现象,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明确了“寻常巷陌品姑苏”的学习主题。其中的“寻常巷陌”“姑苏”意味着该主题的学习要以小见大,通过组织学生探寻汇集丰富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苏州平江路,来感受两千多年的姑苏文化。其中的“品”,就是要通过课内课外、体验与探究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实地接触、观察、探寻、思考过程中,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感知、体验、体验、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借助跨媒介来呈现和表达学习成果。新课标第三学段要求“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2。在此基础上分析学情,要引导学生在平江路这一寻常巷陌中走访、探寻、记录、比较,展示对家乡姑苏的思考、发现、推荐、交流等。在该主题的学习中,学生走进的是日常生活的场景,开展的是真实场景中的学习。整个过程尊重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多类型知识,从而实现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二)开展学习活动

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如此,“跨学科学习”的学习活动,可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开展,包含四个环节。

环节一,将学习主题转化为精妙、鲜活、灵动且具有整合性的核心问题。围绕“寻常巷陌品姑苏”的学习主题,教师设置具有整合性的核心问题“如何引导人们在平江路的寻常巷陌中品姑苏”。

环节二,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策划一个学习项目。具有整合性的核心问题,往往都可以策划为学习项目。我们要通过“设计苏州平江路旅游指导策划书”,指引学生解决“如何引导人们在平江路的寻常巷陌中品姑苏”的问题。从中不难看出,“设计苏州平江路旅游指导策划书”是一个学习项目,具有“事情”“作品”等项目学习的要件。从学习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到学习项目的提出和策划,让学习问题项目化,这是由点到面的设计。

环节三,按照学习项目的做事逻辑拆解项目,设计具有结构联系的学习任务链和实践活动链。学生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会完成一个个语文学习任务,最终达成学习主题的目标。拆解学习项目“设计苏州平江路旅游指导策划书”,就需要按照策划书的做事逻辑设计学习任务。教师设计的具体任务有三。任务一,策划准备。主要聚焦旅游指导策划书的内容,做好准备工作。学生要圆满完成此项任务,一方面,需要搜集资料;另一方面,当通过查阅资料仍不明晰执行任务的思路时,需要确定研学旅行的方案,投入实地调研,在充实完善资料的的同时明晰执行路线。任务二,制定方案。主要聚焦旅游指导策划书的形式,发现不同的、多元的展示策划书内容的载体。经过现场调研,立足旅游指导策划书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发现测绘平面图、设计宣传册、录制视频等形式。任务三,展示推广。主要聚焦旅游指导策划书的展示,拓宽策划书的使用路径。此任务的核心是“展示”,“展示”介绍如何使用策划书,并且试用策划书,收集客户的使用体验。

环节四,围绕学习任务,设计具有逻辑关联的实践活动链条。“任务一,策划准备”由三项活动组成,分别为“确定要素”“初探平江”“整理资料”。“确定要素”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确定旅游指导策划的相应内容及策划的基本要素。“初探平江”活动中,学生需要实地探访、搜集、整理平江路景点和巷陌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料,并给出推荐指数。“整理资料”活动中,学生需要根据探访记录筛选“平江路之旅”策划书所需要的信息和内容。“任务二,制定方案”由三项活动组成,分别为“测绘平面图”“录制音视频”“设计宣传册”。“测绘平面图”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测,还要绘。这就需要他们结合平面数据和比例尺,利用信息技术绘制游览路线图。“录制音视频”活动中,需要学生运用解说音频、vlog等技术手段制作巷陌景点介绍、巷陌历史故事、巷陌人物故事、美食探店等,并制成二维码。“设计宣传册”活动中,学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平江路之旅”宣传册,并且利用多媒介来呈现宣传册内容。“任务三,展示推广”由三项活动组成,分别为“汇报展示”“体验评价”“推广使用”。“汇报展示”活动中,各小组展示、介绍如何使用策划书。“体验评价”活动中,在各小组展示策划书时,其他小组“同频”体验并给予评价,展示组根据其他组的体验评价表完善策划书,并将完善后的策划书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易加学院”。“推广使用”活动,就是在平江路游客中心线下试行,收集游客的使用体验。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评价

“跨学科学习”在学习任务和活动实践中强调重塑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结构,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改善学习体验,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评估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理解、疑虑和困惑、难点和痛点,及时评价,真正实现评价促学、评价促教的功能。可以前置学习评价,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重点评价实践活动中学生核心知识综合学习和综合运用的表现。

例如,针对“任务一,策划准备”,教师研发了《小组资料搜集与整理评价表》等,其中包含评价要求、评价维度、评价水平等内容,评价主体为各小组。评价要求为“我们都是信息搜集员,在实地探访搜集平江资料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策划要素?搜集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最终整理出的资料能够对活动方案的制定产生多大的价值?对其他小组的策划要素、有用信息作出评估,并给出你的建议。”评价维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策划要点针对性、资料搜集齐全性、信息提炼有效性。评价水平划分为“很好”“较好”“一般”三种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每组的策划准备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针对“任务二,制定方案”,确定评价内容为“测绘的平面图准确性如何”“录制的音视频效果如何”“设计的宣传册宣传效果如何”,教师以问题情境测验的方式,让各小组给其他小组的测绘成果打分,互相测评对方小组的音视频录制效果,分析评价对方小组的宣传册使用效果。评价维度由测绘的准确性、路线制作的合理性、音视频制作的鲜活性、音视频录制的清晰性、宣传册制作的美观性、宣传效果的达成度等。评价水平划分为“很好”“较好”“一般”,各小组以打星的方式评价。

针对“任务三:展示推广”,根据案例中的典型活动,研发了“小组互换路线体验评价表”等,评价表包含了评价要求、评价维度、评价水平等内容,要求学生做一个小小体验者,结合策划经验,对其他策划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评价维度由外观设计、项目齐全、经验丰富真实、舒适程度四部分组成。评价水平划分为“很好”“较好”“一般”三种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每组进行综合评价意见的撰写。

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重点评价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学习和综合运用核心知识的表现。读词,教师需要从过多关注学生知识点、能力点的甄别式评价,转化为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表现性评价:评价手段是具体的活动,评价任务是真实、复杂的任务,评价时间较长,评价主体有学生,有教师,还有家长,评价标准是多元维度评价学生复杂的能力,评价目的是反馈和改进教与学。简单来说,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具有真实特点的表现性任务来外化学生内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将看不见的素养转变为可视化的行为表现,并且通过评价量规等外在工具诠释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评价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