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进单元的记叙文:篇篇故事有反转

作者: 祁智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记叙文单元,由《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组成。深入其里,不难发现,四篇课文都存在前后两种可能,并且都是“后”一种的逆袭。这样的“反转”,使得本来可能平淡无奇的文章,变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单元;情节;反转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记叙文单元,由《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课文,每篇都特点鲜明,那么,它们有共同点吗?如果一个单元的课文各具特性而无共性,是不可能科学组合的,即使“装”进单元,也是散沙。有人可能会说,从体裁来看,都是记叙文;从内容来看,都有好玩的故事;从篇幅来看,长短都差不多;从构思来看,都非常巧妙……我以为,这些说法都对,但都停留在表面。深入其里,不难发现,四篇课文都存在前后两种可能,并且都是“后”一种的逆袭。这样的“反转”,使得本来可能平淡无奇的文章,变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一、《曹冲称象》:前后两个办法

“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曹冲也是家长们为孩子树立的榜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多知道故事内容。这就造成了“容易”学习的假象。为什么都知道的故事,还要费事地从古文中选截、改写、编入教材,让学生学习?课文一定有可学之处,即使学生早已知道。

全文共五小节,情节是怎么推进的呢?

第一小节,先引出曹操,再交代有人“送”了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去“看”。这一小节的关键字词是“送”,表明曹操从来不曾拥有过大象,否则就不会很高兴,也不会感兴趣地带大家去看。没有“送”,就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第二小节,先用“一堵墙”“四根柱子”描写大象,突出“又高又大”;随后,交代官员议论大象的重量。这两层联系互为因果。因为其高大,才会议论有多重;因为反复议论有多重,又反衬其高大。这一小节的关键字词是“到底”。“到底”是副词,用在这里,既表明官员探究的深度,也表明探究时间的长度,只是毫无结果。

第三小节,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曹操提问谁能“称一称”大象的重量。第二层,两个官员回答。第一个官员提出一个办法,第二个官员直接否定。这说明大家都在思考,确实想出了办法,只是行不通。第三层,曹操不满意。这一小节的关键字词是“称”。“称”是曹操创造性地提出来的,石破天惊,官员必须脑洞大开,也乐此不疲,相当于做游戏。因为这毕竟不是什么军机大事,对错都无妨。官员议论的内容,也由多“重”转为怎么“称”。

第四小节,先引出曹冲。“才”字,突出其年龄小,招人喜欢;“站”字,突出其胆子大,有强烈的画面感;再交代曹冲提出一个办法。“把”“再把”“然后”,三步有条不紊。可见,曹冲的发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否则不会如此条分缕析。

第五小节,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曹操赞成。“微笑着点了点头”,表明他听明白了,说明曹冲表达得清楚,言之有理。第二层,曹操叫人照着做,果然称出了重量,验证了曹冲的方法可行。

众官员和一个才七岁的孩子面临同一个问题,官员们应该不会输于孩子。按正常情况,才七岁的孩子即使有开口的特权,也没有开口的机会;即使能开口,也不会有胜算。让人意外的是,官员莫衷一是,自己都不满意自己拿出的方案,而曹冲说得头头是道,方法极具操作性。曹操也从对众官员“直摇头”,再到对曹冲“微笑着点了点头”,最后让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结果完美无缺。

这就是“反转”。

这篇课文,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能不能据此说明曹冲比众官员强?我听到的公开课,或者查阅到的“课堂实录”“说课”“备课笔记”,不乏断定曹冲比官员聪明的主张。曹冲机灵是肯定的,他也因此深得曹操的喜爱并被寄予厚望。但以此推断他的智慧胜过众官员,这就“过”了。称大象这类问题,和“司马光砸缸”一样,类似脑筋急转弯,答对当然可喜;语无伦次或者无言以对,并不影响戎马倥偬、治国理政。

二是“曹冲称象”的主角是谁?主要人物毫无疑问是曹冲,虽然涉及的字数不及曹操,但他贯穿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照原文,不难看出,这段文字确实是写曹冲的,而官员议论环节是改写者添加的。且看原文: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教师可能极少会去看《三国志》原文。有些教师连课文下面的注释“本文根据《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相关内容改写”都没有留心。这是不应该的。

二、《玲玲的画》:前后两幅作品

《玲玲的画》,故事好像在第一小节就应该结束了。

第一小节只有两句话,信息量却很大。第一句有两层意思:玲玲的画已经完成;玲玲很满意自己的作品,否则不会“得意地端详”。第二句有一层意思:明天参加评奖。

如果没有第四小节,课文也可以在第二、第三小节对话后结束。

第二小节非常重要,既引起下文,又是对第一小节第二句话的补充——参加评奖在明天,那么现在呢?“时间不早了”,说明离明天很近了。这就让第一小节的第二句话暗藏了一个意思:一旦有意外,来不及重新画一幅。这一小节,关键字词是“又”和“催”。爸爸又催“快去睡吧”,是因为玲玲在“端详”。端详是“认真、仔细地看”,重在看清、看准细节。这是需要花时间的,导致“时间不早了”,因此爸爸才会又催。

第三小节看上去平淡无奇,却不可或缺。玲玲在爸爸的再三催促下,答应要“把画笔收拾一下”再睡。“把画笔收拾一下”是在说,玲玲是一个有条理的孩子,必须收拾好了才睡,这又得花时间。爸爸是了解玲玲的,所以才又催。

第三小节更大的作用,是让第四小节的出现顺理成章。玲玲在迷糊、忙乱中出错,水彩笔掉到桌上。结果是这幅画弄脏了,玲玲“哭了起来”,而且哭得“伤心”——第二小节的又催,是多么关键。

紧接着就有了第五、第六小节的对话。

第五小节爸爸的问,是一个必要的过渡;第六小节玲玲的回答,是一个重要的解释,也是第四小节“哭”的原因:离明天很近了,而重画一幅,已经不可能。

故事发展到这里,可以“得意地端详”的一幅画脏了,故事

似乎结束了。但是,这显然不是这篇课文的目的。一个好故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能

“柳暗花明又一村”。

果然,第七小节到了。爸爸在“仔细”看了画之后,指出“在这儿画点儿什么”,然后反问:“不是很好吗?”

这一小节至少有四层意思。第一,爸爸说“别哭,孩子”,心疼玲玲,也有办法让玲玲不哭,否则就是空话;第二,爸爸“仔细地看了看”,深思熟虑;第三,爸爸说“在这儿画点儿什么”,胸有成竹,也相信玲玲——就像了解玲玲睡前要“把画笔收拾一下”;第四,爸爸反问“不是很好吗”,坚定自己的想法,增强玲玲的信心。于是有了第八小节。

被掉下的水彩笔弄脏了的画,成了前面一幅,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把弄脏了的地方画成小花狗的画,成了后面一幅。第二幅“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这就是“反转”。

这篇课文,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

一是对话手法的运用。这篇课文,六句对话,除了最后一句,每一句都经得起推敲,恰到好处。简练的对话,轻松地推动了故事情节,而且让一段不长的文字,有了九个小节,疏密有致。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在对话手法的运用上给学生做示范,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必要性,也有前瞻性。叙述性文字和对话性文字的精练,既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努力的目标。

二是题目有意思。“玲玲的画”,“画”可以是图画,当名词用,也可以是作画,当动词用。当名词用,可以看到前后两幅画;当动词用,可以看到玲玲是怎么补画的。玲玲作画,有一定的水平,否则前面一幅不会值得“得意地端详”,也不可能让后面一幅“更好”,爸爸也不可能给她出点子补救。教师如果只注意到“画”是名词,是有欠缺的。

我以为,课文到第八小节就已经完成了任务,第九小节或许可以去掉,至多保留“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一句,放到“别哭,孩子”的后面。这样,课文就在“玲玲满意地笑了”那里结尾。既干脆,也让“满意”与第一小节的“得意”相照应。留下这一小节,很多教师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一小节上,好像前面八个小节,就是为了证明一个道理。

三、《一封信》:前后两封信

露西如果把在妈妈回来之前写的“一封信”寄出去,爸爸收到了,会是怎样的情景?

露西是怎么写这封信的呢?内容如下:

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露西写这封信,有一个背景: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回来。

露西在做了一些家务之后,决定给爸爸写信。这里有一个细节:“朝窗外望了一眼”。露西写之前望一眼窗外,不是随意而为,也不是看天气好坏、时间早晚,而是看妈妈有没有回来。很显然,她想一个人先把信写好。不然,她完全不用趁妈妈“还在厂里”,“早早回到家”。

严格地说,露西在信上对爸爸说的,都是实情。

露西这一封信写了四句。第一句是总写,“我们”不开心。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分写,举两个例子证明不开心,一是早上没人和我玩,二是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第四句是结论:家里很冷清。第一句和第四句遥相呼应,也由情绪描写转入情景描写——冷清既是环境,也是心情,情景交融。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是“你不在”。而一声“亲爱的爸爸”,又表明了她和爸爸的亲密关系,以及爸爸对这个三口之家的重要。

这封实话实说的信,露西只写了四句。原计划肯定不是这样的规模——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她拿出一沓纸”。如果只写四句,半张纸就够了。她一定有千言万语,但写不下去了。写不下去,有可能模模糊糊意识到信写得不对,甚至想到了爸爸收到这封信的情景。爸爸一定着急,为她和妈妈担心。所以,当妈妈问她“是在给爸爸写信吗”的时候,她说“写得不好”,干脆“把纸揉成一团”。

第一封信,写不好,就这样成了废纸。

如果故事只写到这里,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这只是一封失败的信,而且迟早还要给爸爸写信,不能总是“写不好”。

那么,露西以为“写得好”的信,是什么样子呢?她不知道。这时候,妈妈出场了。

妈妈为什么看见露西写东西,就问“是在给爸爸写信吗”,并且猜对了?既说明妈妈了解露西,也说明妈妈想爸爸。

妈妈为什么会坐下来说“让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说明妈妈也想给爸爸写信,甚至想好了信的内容。所以,当露西刚写开头“亲爱的爸爸”,她马上说:“我们过得挺好。”

“我们过得挺好”与“我们很不开心”,天壤之别。哪一个是真的?“我们过得很不开心”是露西的真,“我们过得挺好”是妈妈的真。很显然,露西同意并且欣赏妈妈的说法,不然,她不会马上想起“小狗希比希”。

“我们过得挺好”,妈妈定调子了。调子定了,接下来就是举例。很快,母女合作,写成了一封新的信:

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两封信,表达的意思几乎一致,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不同,情绪迥然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会不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爸爸收到这一封满纸阳光的信,读到信的最后“我们天天想你”、看到一大束鲜花,会是怎样的心情。

第二封信,是一封成功的信,是露西理想中“写得好”的信。

这就是“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