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再探

作者: 姜树华

摘 要:语文单元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的切实需要,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难点。语文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围绕单元主题整体组构学材、整体落实“一主多辅”学习任务群要求。语文单元教学可以有“串联式”“并联式”“‘串联+并联’式”三种基本样态,讲求单元主题厘定实在、单元学程推进有序。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新课标;基本样态

单元教学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其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一时间又被“搅动了起来”,又蹭了一回新概念的“流量”,“热”起来了。语文单元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的切实需要,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难点。其内容如何确定、路径如何建构、需要注意什么等,还需要再做探索。

一、教学内容如何确定

新课标强调“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1]。相对于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教,单元教学更强调围绕单元主题整体组构学材,落实“一主多辅”学习任务群要求。

(一)围绕单元主题整体组构学材

“整体”“整合”是新课标中的高频词。确定单元教学的内容,首要的,是以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为统摄,打通单元“篇与篇”“块与块”的内在逻辑,强化其关联性与各自目标

的达成性,结构化统筹安排学材,“重拳出击”,合力解决单元核心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一定遵循教材顺序,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学材,可以自由调整顺序,并适当纳入其他学材,以高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以神话题材为主,选入四篇课文,其中,三篇是精读课文,一篇是略读课文;三篇是东方神话,一篇是西方神话;三篇是白话文,一篇是文言文。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自选一个神话人物为对象,完成《我和 过一天》的故事撰写。《语文园地》围绕神话知识编排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以神话阅读为专题,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从人文主题的角度看,“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这样的表述,暗示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神话的魅力。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是要求学生在把握神话内容、抓住神话特点的基础上,把神话融进生活。其中的教学重难点是感受神奇的想象。综合来看,编者旨在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真正领略神话的魅力。由此,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时,教师选入其他两篇西方神话,让东方神话与西方神话一一匹配,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东西方神话的差别,这是本单元教学的应有之义;将白话文素材置于前,文言文素材置于后,意在让学生于循序渐进中把握神话的表达特点;将单元习作和《语文园地》的内容分解到课文教学中,指引学生听说读写结合学习;以问题“神话到底与我们每个人有何关系”贯穿整个单元,提醒学生联结各板块内容,整体分析神话更为深层的意蕴,挖掘贴近生活、关联指引生活的要点,探寻内心生长的方向与精神力量,学着在内心筑起抵御生活风雨的“高墙”,合力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二)整体落实“一主多辅”学习任务群要求

新课标建议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教学内容。语文单元教学要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要求与年段要求是确定单元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单元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凸显与单元内容高度匹配的学习任务群的特质,也要根据单元提供的具体学材,相机落实其他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可以将此表述为“一主多辅”,即以最能凸显单元特质的学习任务群为统领,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主要学习任务;同步以其他学习任务群为辅,落实主要学习任务以外的其他必要的学习任务,共同指向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需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2]由此,本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落脚点就在于通过整体感知和联想想象,睁大“文学的眼睛”,获得审美体验,打开神话阅读

的体验通道,由眼入心;用文学和创意的语言讲述故事。神话的语言简洁,其中蕴含的神话人物精神品质明确清晰;神话故事神奇美丽,情节迂回曲折,还不乏浓郁的趣味。引导学生抓住“文学的眼睛”与“创意的语言”,也就把握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核。在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为主的基础上,还要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等学习任务群的相应学习目标。例如,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引导学生积累与“神奇的想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关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掌握“劈”“撑”“填”“衔”“盗”“锁”等字词的古今释义,在品味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盗火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感受汉字文化内涵。再如,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把握中西方神话的区别,辨析精卫填海的可行性,判断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对与错,阐释对女娲补天行为的看法,摆出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辨明是非、善恶、美丑,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同时,链接单元课后习题,让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课后收集中外神话故事读本,读一读,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给同伴和家人听。

二、教学样态如何建构

立足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梳理出“串联式”“并联式”“‘串联+并联’式”三种单元教学的建构样态。

(一)“串联式”建构

“串联式”建构样态的实质是遵循当前教材单元内容的前后编排顺序,整体建构,形成教学内容序列,重点分解,任务明晰;自主划分课时,形成“新学—巩固—再新学”螺旋上升的学习形态,步步夯实,层层递进。在神话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工作室团队尝试“串联式”建构单元教学。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们设置“徜徉在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多元想象”的任务情境,据此设计七个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从“在想象中开创美好世界”“创造性想象”“‘创造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展开;第二课时,教学精读课文《精卫填海》,从“在想象中再现执着的开拓者”“再造性想象”“‘建设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展开;第三课时,教学精读课文《普罗米修斯》,从“在对比想象中回归人文关怀”“详略想象”“‘斗争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展开;第四课时,教学略读课文《女娲补天》,从“在想象中持续创造新生活”“连续性想象”“‘守护者’的人物形象”三个层面展开;第五、六课时,教学习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录制视频,迁移运用想象;第七课时,教学《语文园地》,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想象。可以看出,课文教学的四个课时中,每一课时都有三个内容,第一个指向人文主题,第二个指向想象方式,第三个指向人物形象。那不同课时之间怎么串起来呢?分三步走:第一步,从人文主题落实的角度看,从在想象中开创美好世界,到在想象中再现执着的开拓者,再到在对比想象中回归人性关怀,最后到在想象中持续创造新生活,四个课时递进推升。第二步,从语文要素落实的角度看,第一课时聚焦创造性想象,第二课时聚焦再造性想象,第三课时聚焦详略想象,第四课时聚焦连续性想象。四个课时像“接力赛”似的串联起来,一步一步往前走。第三步,从对神话人物形象的感知角度看,从创造者到开拓者再到斗争者,最后到守护者,在呼应文本内容的同时做了层进式拓展。单元习作和《语文园地》的教学课时迁移运用前几课时学习到的不同类型的想象,如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详略想象、连续性想象等。整个单元教学的学习任务前后联结,彼此关联,稳步建构单元教学样态。

(二)“并联式”建构

“并联式”建构样态的实质是聚焦某个语文教学话题或任务,通过变序或组合运用单元教材甚至教材之外的内容,落实单元教学任务。“并联式”建构将整个单元视作“一个文本”,以一个个学习任务来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材料,形成“多个层面+多次往返”形态的课堂。笔者工作室团队也尝试了这样的单元教学设计。仍然是在神话故事单元教学中,围绕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单元教学内容,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探索神话的奥秘”单元任务和“穿越,我和 过一天”的单元任务情境,下设“神奇的故事”“神奇的想象”“神奇的人物”“神奇的神话”“神奇的一天”五个板块。不同的板块,又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神奇的故事”板块,主要学习载体是课文,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这项任务时,教师会提供图片支架、关键词支架、导图支架,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会组织学生通过概括地讲、生动地讲、丰富地讲,讲好神奇的故事。两个课时聚焦故事的“神奇”,从感受《盘古开天地》,到整体感受单元内其他三篇课文,再到感受阅读链接中的《遂人氏钻木取火》等在内的多个神话故事、成语,进一步增进对神奇想象的感知。“神奇的想象”板块,主要学习载体是课文、字词句段运用2、整本书推荐,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完成这项任务时,教师会带着学生走进“万万没想到,世界之初是这样的”“万万没想到,小小物件大神力”“万万没想到,这种变化真神奇”“万万没想到,神话世界真奇妙”的不同想象世界,展开多角度、全方位想象。“神奇的人物”板块,主要学习载体是课文、字词句段运用1、《快乐读书吧》,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成这项任务时,教师首先搭建支架,启发学生分别从形象、本领、精神三个层面感受盘古之奇;其次,引领学生发现学习,设计与神话人物相关的卡片;再次,由篇到本,推荐整本书阅读。“神奇的神话”板块,主要学习载体是阅读链接、《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重点引导学生体悟深化永久的魅力。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分别引领学生从“走进神奇”“聚焦神奇”“打开神奇”“创造神奇”四个层面入手,感受神话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中西方神话不一样的抗争、远古神话不一样的诞生源头、现代神话不一样的意义。“神奇的一天”板块,主要学习载体是习作,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回归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故事、神奇的想象。

整个单元教学,将单元内容有机整合交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是走进“神奇的故事”,然后聚焦“神奇的人物形象”,继而感知东西方神话不一样的诞生源头,从古到今的神话历程。最后,聚焦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当今神话“鲲鹏号”“嫦娥号”“祝融号”“蛟龙号”等,完美再现了中国人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怀与精神。从阅读内容到阅读时空,用多个素材指向某项任务,合力解决一个问题,体现了聚合性、整体性、勾连性与实践性。

(三)“‘串联+并联’式”建构

“‘串联+并联’式”建构样态的组织形式更为灵活,是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的性质、需要达成的目标、实际学情等组织教学。这是单元教学的常见样态。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是“介绍一种事物”主题习作单元,包括《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鲸》《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据此,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以及语文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任务情境“我是小小解说员”

统领三大任务

——任务一:了解特点,学会选材;任务二:比较阅读,习得方法

;任务三:学以致用,学会表达。完成任务一,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首先,以校园电视台招募校园纪录片解说员的形式,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期待;其次,引导学生初读两篇课文,学习字词;再次,组织学生再读课文,以课文为依托,知道什么是选材。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梳理特点,学习选材。先组织学生依据课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特点;再借助单元习作提供的表格,模仿课文表达特点,学会迁移选材。完成任务二,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依托交流平台,比较阅读方法,并自主探究写法。第二课时,师生回顾所学,明确“说明白”的方法,初试身手,恰当运用“说明白”的方法,尝试表达。完成任务三,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介绍事物。首先,认真观察,查阅资料;其次,绘制思维导图,从不同角度说明;再次,分步完成解说词,遵循“一星:能抓住特点分段介绍”“二星: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星:体现一定的语言风格”的评价标准相互评价。第二课时,各自修改完善解说词。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录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