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向于“大”,成其于“大”

作者: 姜树华

摘要: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起点与策略,聚向于“大”,成其于“大”。大背景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底色,大目标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愿景,大素材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媒介。语文大单元教学应当立足一个“大概念”,创设一个“大情境”,设置一个“大结构”,解决一个“大问题”。

关键词:语文大单元教学;大概念;大情境;大结构;大问题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变革尝试从未停歇,总体呈现出“大”“整”“新”等特点,界内界外纷纷以积极奔向的姿态,或迎接,或助推,或引领,语文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

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底层逻辑起步于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以及多种学习方式,以系统性、结构化的视角,统整设计单元语文学习任务,开启引领育人方式变革的语文教育新航向。

一、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起点究竟在何处?——解读“大单元”之“大”

所谓的大单元之“大”,无非是单元中不同语文素材与语文活动组合所形成的大背景、大目标以及大素材。在备课构想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倘若离开大单元之“大”的原初使命,自然会走向“碎片”与“随意”,无法形成大单元教学的合力。由此,结合具体单元了解其“大”,便成了大单元教学的起点。

(一)大背景——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底色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无论是“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还是“项目化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等提法,都是基于大单元“内容主题”的组构。了解了大单元“组件”的底色,便相当于有了备课的抓手。

1.“组件”底色之一——鲜明的时代感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是时代的“产物”,肩负着不同时代的教育“重托”。这是一个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语文大单元的组构承载着赓续红色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延伸悠久历史文脉、自主发展科技等时代叙事素材的重任。

以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第四单元以“古代神话故事”为载体,由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略读课文《女娲补天》构成,《习作:我和过一天》让学生想象与神话、童话中的某个人物过上一天,《语文园地》中以片段的方式再现神话人物。单元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主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再现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底色,选入《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展现了自古至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第八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统领,选入的精读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展现出自古英才出少年的智者形象,《西门豹治邺》展现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智慧领导者形象;选入的略读课文中,《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两则小故事则刻画了术有专攻、勤勉精进的身有所长者的形象。处于一个倡导创新思维的新时代,持续提升思维品质也当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据此,第二单元以专题形式安排“阅读策略”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会提问题。从针对阅读内容产生问题,到阅读过程中产生问题,再到提问要讲求不同的角度与分类,最终到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这个单元看似聚焦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实质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提问的习惯与能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且是科学的、有方法的质疑素养。由此可见,大单元鲜明的时代感一定是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是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现。

2.“组件”底色之二——浓浓的童趣感

教材当然是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为前提,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想象世界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构成,当以与儿童“互联”为首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助力学生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精选了与儿童生活相关联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另选入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天窗》和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皆聚焦儿童喜闻乐见的田园生活。第二单元以“科普教育”为统领,有引领学生发现自然奥秘的《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有带领学生领略现代科技的《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共筑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千年梦圆在今朝》。此类选文旨在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学会查找、推测,探索自然奥秘,感受科技的精彩。第三单元以“欣赏自然景物”为主题,选入《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三首短诗以及《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意在让学生学会用美丽眼睛看世界,提升审美力。第四单元以“动物朋友”为主角,选入《猫》《母鸡》《白鹅》三篇文章,引领学生学会驻足、凝望,与动物“生情”。第五单元以“美景奇观”为主线,让学生携一支妙笔,学会观察与描述。第六单元以“儿童成长”为主题,从小说《小英雄雨来(节选)》,到生活中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再回到小说《芦花鞋》,为学生展现不同时期的童年岁月,使学生感知成长的伟大与艰辛。第七单元则以“伟大人物品格”为基调,让学生透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发现伟大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格之光。第八单元借“中外经典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等课文,让学生在童话之奇妙中,播下真善美的“品格种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无论主题如何变化,大单元之“大”总是体现在儿童之“大”。由此,我们教学的起点任何时候都要基于儿童。

(二)大目标——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愿景

大单元恰如一个团队,有着共同的愿景——大目标,主要体现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当然也涉及语文综合实践等目标。据此,备课切忌备一课是一课,要有全局意识。而顶层设计的出发点,便是每份组合材料与每个学习行动所致力于实现的那个大目标了。

1.先说“人文主题”

捕捉单元的人文主题不算难,它常常散落在“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略读导语”“交流平台”等教材板块中。但将每个学习材料(课文)就此固定于宏大的人文主题之下,容易陷入找不准人文“经脉”的境地。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导语“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凸显了本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具体到单元中的内容,又从不同角度来逐渐丰满这一人文主题。首先,描述传统节日的《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展示了春节、清明、重阳三个传统节日,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接着,展示了三篇课文,有指向古代科技的《纸的发明》,有指向古代建筑的《赵州桥》,有指向中华艺术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中融入了“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等中华文化常识,加上整个单元中的“中国风”插图,如导语中的中国结、祥云,古诗三首中的水墨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插图等,都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单元的角角落落,都让人感受到编者之精心。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古画、古籍、古迹、古代发明、古人志趣,一同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厦。单元人文主题是不同类型素材的汇聚,只有备课时寻根索源,找准每一条“支流”,方能汇聚成奔涌的人文“浪涛”。

2.再说“语文要素”

大单元常常按照“人文主题”组合,同时又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的达成“点”,或并列,或递进,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不难,难的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据此,《纸的发明》以时间线索概括段意,引领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赵州桥》指引学生抓关键信息介绍事物;《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强调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介绍事物。当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后会发现,本单元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分步写”,将做事的过程写清楚;二是“列举写”,将一个场景或画面写清楚。精读课文《纸的发明》中“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和《赵州桥》中“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意在让学生感知“列举写”的构段方式及其特点。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2—4自然段均采用这样的构段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印证。《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以《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中结构相似的段落,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构段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2题进一步依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赵州桥》两篇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形成能力。而“词句段运用”的第1题则以《纸的发明》为例,引导学生抓关键动词,借助流程图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是对“分步写”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表达的条理性。聚焦单元不同素材承载的语文要素备课,由认知逐步走向实践,掌握每个“组件”的语文功能,才能筑起语文大厦,深入把握语文学科的“独特之任”。

(三)大素材——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媒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内语文素材的丰富性不言而喻,但因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光彩过于耀眼,常常“暗淡”了单元内每篇文本素材的“自有特质”。

1.丰富的题材

一个单元往往聚合了各类题材文本,教师备课时要找准文本特有的“教学资源”,实现不同题材殊途同归的教学价值。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涉及的题材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慢悠悠的蜗牛、诱人的芒果、淘气可爱的“王子”,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杨梅以及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中的三幅图——“乡村秋色”“上学路上”“课间教室即景”……让丰富的童年生活“快闪”在眼前。但仔细研读,每篇文本又具有不同的“生活点”:《搭船的鸟》一文带来的是生活中那些来不及慢慢观察的对象;《金色的草地》一文带来的是让你观察一两遍远远不够的事物;慢悠悠的蜗牛是需要你蹲下身子趴在地上近距离观察的事物;那只芒果需要调集你全身的感官去看,去闻,去摸,去尝……厘清单元内丰富的题材及其独特的亮点,找准时机,适时“出场”,定能相得益彰。

2.多样的体裁

一个单元常常围绕一个人文主题编排各种体裁的文本,备课时要依据各类文体的特质,更好地落实单元主题与教学任务。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涵盖古诗、小说、散文等文体,都以“童年往事”为主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是让学生到儿童活动的场面中体会童真童趣,体悟“画中之情”;选自萧红《呼兰河传》的小说《祖父的园子》,是让学生抓住“我在园子里闹腾”的典型事例体会作者在园子里才有的童年自由与快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抒情散文,是让学生通过对“月”的不同时段不同感受的描写,真切地体会作者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梅花魂》一文通过作者的回忆,截取了与“梅花”有关的三个场面,展现了外祖父虽漂泊海外但忠贞爱国、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情感浸润。

当然,大单元教学的素材不限于教材内容,更可以拓展适合单元的日常生活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师生所拥有的各类隐形资源,尤其是适合单元教学的即时性事件。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可以让学生走进少年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中,展开想象,复盘少年王勃当年于滕王阁上的观察经历;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爱好的科技制作、体艺优长、生活情景,观察思考……准确把握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适切地拓展补充,方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应该如何建构?——形成大单元教学之“大场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